标签 书读 下的文章

诗读 | 旷野一棵树

《旷野一棵树》
作者:木心

渐老
渐如枯枝

晴空下
杈桠纤繁成晕
后面蓝天

其实就是死
晴着
蓝着
枯枝才清晰

远望迷迷蒙蒙
灰而起紫晕
一棵
冬之树

别的树上有鸟巢
黄丝带,断线风筝

没有


晚上背单词的时候,斜倚在沙发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醒来之后怅然若失,最近的情愫仿佛喷涌而出。最近生活挺平和,平和到似乎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论是倏然之喜、或是怅然之悲,在人生长河之中,在漫长的时间当中都不过时云烟,转瞬而已。

Rosa Bonheur

前两天梦到了已逝的奶奶(或许是因为周二在Musee d'Orsay看到了罗萨Rosa Bonheur画像的缘故)思绪一下被带回到许多年前。奶奶和罗萨女士一样,都是极其坚强的女性。在三十年前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六十年前那个充满着饥饿的年代,在八十年前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甚至是在离世前的日子里,她都始终顽强的活着。顽强地,顽强地,为了多活一天,不论眼下的境况如何。

但我并没有像她那样强烈的盼望,也没有什么坚实的动力。只是有一种“既然如此,便认真的活着罢”的无可奈何,我常想,倘若上帝明天就要取我性命,我也便欣然赴往。似乎有一种植入到灵魂根处的失望,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绝望,以至于不再抱有任何盼望。在无可避免的死亡面前,所有的光彩夺目都仿佛是都是这终曲的序章。

但与那不可知的死亡相比,可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上帝用七十年的序章铺就了这一曲短暂的哀鸣。就像木心诗中所写的:

其实就是死
晴着
蓝着
枯枝才清晰

蓝天越发的清澈,旷野的这枯枝就愈显悲怆。
过往愈发的耀眼,末年的这衰微就愈显凄凉。

平和的人生仿佛就是在等待衰老,等待着你对这个世界无可奈何只能任其摆布的人生。我并不后悔过往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即便不是现在,将来的某个日子里,我也会被日复一日平凡的日常所击败。——那些靠着激情不断燃烧的岁月终将会逝去,变为如所有中年人一样,为了生计奔波,日复一日日复一日日复一日的人生。

顺服就蒙福 compliance will be rewarded(From: Agent of Shield)。可是,倘若仍存留着渴望与追求,倘若仍然不肯对命运的庸碌屈服,是否就必然面对不断地抗争,不断的失望与绝望呢?就像我奶奶那样,就像,这棵冬之树:

别的树上有鸟巢
黄丝带,断线风筝

没有

独自衰微,又何尝不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呢?

只是,被束缚人世间的灵魂啊,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

书读 | 《魔鬼家书》Letter 25

本篇关于喜新厌旧。

私酷鬼写到:

你那病人朝夕相处的那伙人的真正麻烦之处在于,他们纯粹是个基督教团伙。他们当然都有个人利益,但彼此间仍旧单纯以基督教信仰为纽带。

按我活在地上不多年日里对友谊的理解,大概有三种原因会让两个人成为朋友: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兴趣、或是有着共同的信仰。第一种朋友会随着年龄的成长、社会阅历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点头之交笑面藏刀;有着共同兴趣的朋友关系最浅,但也最为长久,可以因某个活动招之即来,但活动过去往往也很少再联系;共同信仰的朋友最难描述,可以是生死之交,也可以淡如水,但久别重逢之时常常不觉别离了许久。

信仰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纽带,因着一主、一信、一洗、一神,让各族、各方、各民彼此连接,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

宗教改革最根本的诉求就是:让基督教回到使徒和教父时代那样纯粹的基督信仰。唯独圣经、唯独基督、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神的荣耀,这是最初使徒和教父们所传承下来的信仰。而人心总是不满足,想要在这些东西上添一些什么:比如,信心和律法——尽管保罗从很早就开始驳斥这些;比如,圣经和风俗;比如:

基督教和危机、基督教和新心理学、基督教和新秩序、基督教和信仰疗法、基督教和灵媒研究、基督教和素食主义、基督教和简化英语拼写运动等等。

魔鬼写道:

如果他们非要做基督徒不可,那至少让他们做有特色的基督徒。

推崇原教旨主义者的笔者,始终认为偏离了原始定义——比如冠之以“特色”——本质上是另一个东西了。比如,法式中餐不是中餐;中式西餐也不是西餐……

当然魔鬼是洞察人心的,私酷鬼继续写到:

喜新厌旧是我们在人类心灵里制造出来最有价值的情绪之一——它可以引发宗教异端、政见短视、夫妻不贞、朋友失信,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类生活在时间里,而且要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来体验真实。因此,为了进一步体验真实,他们就必须经历很多不同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必须经历变化。……挖空心思地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把变化和永恒结合起来,造出一种我们称之为节律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这两种喜好。


三个月之后再次捡起这篇草稿时,对“喜新厌旧”这个主题有了异样的理解。

我完全认可人类心灵里对变化的渴望:当每日的生活变得单调与重复之时,就渐渐变得乏味;曾经美好的风景开始流于平常,曾经对工作的兴趣与渴望开始被日复一日的劳作磨平,不断重复的每日生活也渐渐的失去光彩。

平凡并不足为惧,日复一日的重复才最可怕。当一切都开始一成不变之时,就开始渴求一些变化,一些称之为“新鲜感”的东西。这种情绪被魔鬼挑逗夸大,就会在心中渐渐滋生出对“永无止尽、毫无规律变化地”欲望。这是堕落的起头。

如果我们(魔鬼)玩忽职守,人们不仅会在今年一月份的雪花,今天早晨的日出,今年圣诞节的李子布丁里体会到新鲜和熟悉相互交织带来的满足感,而且会陶醉其中。

魔鬼的头脑比我们更加懂得这其中的奥秘:

首先,它在削减快乐的同时助长了欲望。新鲜感所带来的快乐从本质上说,比其他任何事物更易受到收益递减率的支配。……其次,越是对新奇贪得无厌,就会越快的耗尽所有纯真快乐的资源,然后就会转而渴望那些受到仇敌禁止的快乐上去。

私酷鬼诚然是对的。新鲜感所带来的快乐比其他任何事物都容易失去。当不断寻找新鲜感之后,人终会变得乏味,开始无法忍受现状——直到,想要推翻维持现状的所有。

前几个月中,生活的乐趣被每天不断尝试的新的饭菜所承包。但这种乐趣在两个月后“智力枯竭”的焦虑所笼罩;而后,新鲜感被工作make progress所代替,可当工作遇到瓶颈,那种挫败感所带来的难过也是成倍的……

人总是不容易被长久的满足。欲望(哪怕是正常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你永远也无法填满,当你望向它时,只觉得深不见底的恐惧。

谁能满足这无尽的欲望呢?谁能填满这黑洞呢?

很遗憾,路易斯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也为给出面对这种“不满足感”的解药。他只是写到:

据我所知,希望人们在考虑哪些被提到做面上的行动方案之时,先去问一件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是否符合公义?这是否审慎有智慧?这样可行吗?而我们若能让人不断的问“这是否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潮流?这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吗?”,人们就会忽略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前一段上课时,发现圣经给许许多多“情绪和欲望问题”了一个相似的解药(当然细节上有所不同以及这不是唯一一剂解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上帝要求人所当尽的本分。乍看圣经似乎答非所问,但千百年来的实践以及圣徒的传承向我确证,圣经中远超人的智慧。也正如路易斯所写,首先要考虑的并非是这个变化的时代,而是那个不变的永恒

但谁知道呢?或许在不断地经历与信仰实践之中才会愈发的确信。May God help us。

书读 |《约拿书》: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约拿书》是圣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卷书。

上次读约拿书的时候,关注也回应了前两章对于侍奉的呼召,这次却关注到了上帝对约拿个人的回应。下次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约拿书值得我花时间再读。

约拿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上帝呼召他前往尼尼微城传道,他却故意去向相反方向的他施。在去往他施的路上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都要被破坏。他知道上帝对他的心意,所以,当水手们掣出他是罪魁祸首的时候,他就一无隐瞒的告诉了他们。约拿也知道如何止息风浪,所以他要水手们把他丢在海里,风浪也确实因他们这样做就止息了。

约拿和上帝也有很好的交通。约拿书第二章的祷告堪作典范,引经据典又充满谦逊的言辞,匍匐卑微又坚定的仰望神的恩典,人的渺小和神的崇高在这里彰显的淋漓尽致。看起来,约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紧接着在第三章,约拿顺服了自己的呼召,前往尼尼微宣讲悔改的道。

但是约拿始终还是约拿。转眼之间,圣经的笔触就转向了约拿和上帝的对峙。圣经如此描述:约拿大大的不悦,且甚发怒...就祷告说:现在,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死了比活着更好。

约拿的怒气似乎有些无厘头。尼尼微城悔改了,也听信了约拿传讲的信息,约拿却还是觉得不悦。其实,从约拿的祷告里可以些微看到原因,约拿辩驳说:我知道祢有恩典也有慈爱,所以我才往他施。约拿没有讲出来的话是,你让我回来宣讲这信息,告诉他们城要覆灭,却又让我的话落空,你是说话不算话的神。所以约拿很生气。

我们生气往往只是因为事情没有照着我们的预期发展。那种对人和事失去掌控的状况挑战了我们的权威,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用夸张地情绪和高亢语调回应这种挑战。怒气之下掩盖的,只是我们对自己渺小和无知的恐惧。

当你告诉一位事业有成的学者,他所讲论的有错误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年轻的学者往往暴跳如雷,用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好像为自己辩驳,其实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不住兜圈子掩饰自己的错误。而那些让人尊敬的长者却不是如此,他们坦率地会告诉你他的理解,多数情况下更会承认自己的无知。

最近被同侪夸脾气好,这让我很羞愧。其实我的脾气很糟,又很乖戾。我成长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母亲同父亲吵架,奶奶同爷爷吵架,我所知道的关系中,争吵似乎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沟通和相处模式。年少的时候对很多人和事都不满,但出于基督徒的“自觉”,我又不能用脏字,所以我练就了一副骂人不带脏话的本领。花尽心思用言词挖苦讽刺别人曾是我的乐趣,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别人大发雷霆,用极重的语气和措辞说话。我以为我在“提醒”他们,我以为我只是在“吐槽”而已,但实际上,我只是想让事情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进行,而我做的却是在不住的论断和伤害别人。

后来在团契中被打磨,更多的是渐渐地被福音接纳。当别人对我发脾气地时候,我知道我的脾气比他更坏,我知道他并没有恶意,只是需要宣泄心中的不满,我更清楚的是,当我肆意放纵自己的脾气的时候,耶稣却依然接纳和承担我所有的怒火。于是,我好像成了没有脾气的人——但其实并不是。只是,我知道我的罪有多深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基督的爱有多广。我依然有脾气而且很大,就像约拿一样,只是我选择只面向上帝——因为我知道祂爱我,会接纳我所有。

但脾气大的人始终脾气大,就像约拿始终是约拿。在祷告中的我和约拿一样,常常对上帝发怒,在很多事上都急切和不安。不止一次我向祂求说:求你取我的性命,因我死了比活着更好。

所以,读到约拿书的我如同看到了自己。那样的逃避,萎缩,明知上帝的呼召却不住的躲避,熟知上帝的话语却故意不听,当事情不合我意的时候我充满怨言——因为它和我祷告所求的不一样。甚至,我也像约拿一样和上帝强词夺理。

当上帝问我,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我也曾回答说,我发怒以致于死,都合乎理!

多少次了依然没有改正。每次都和上帝暗暗较劲,每次能听到却故意不听祂的劝告,等到最后哭哭啼啼的回到上帝面前,又哭又闹的向祂求着不该属于我的事情。祂为我预备总是超乎我想象的奇妙,只是我要等候祂的时间。

约拿书的最后,上帝在帮助约拿调整自己的心思。祂也一直在帮助我调整自己的心思,因为我知道,祂一定要祂自己成为我的满足;因为我知道,祂必是听了我向祂许的愿:求你把我心中最后一点也夺去归你。

昨天听Rev. Lin讲课,讲到基督徒的问题往往有两个:1. 不顺服主的话,2. 没有属天的智慧。而我既不顺服主的话,也从来没有属天的智慧。所以我更需要管教。

约拿书大概是66卷书中唯一一卷戛然而止的经卷。约拿可能依然会重复他之前的故事,一边又一遍的同自己的骄傲和脾气对抗,只是,他会更加顺服,也更加明白祂的心意。

或许彼时,上帝依然会问他: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书读 |《褥子团契》:请放下手中的石头

标题出自奥伯格所著《褥子团契》第五章

第一次读褥子团契这本书是好多年前。那时在带领团契和小组上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在团契图书馆寻书时看到了这本,便被深深的吸引。当时没有读完,但是忘记放在哪里了。去年清明假期回到了本科团契,就悄悄把这本书又借了回来,不过只是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吃灰。再次读起时,同之前的感受不甚相同。书里提到的一些tricks也不经意间已然践行在了自己的生活和服侍中,给自己同他人的相处带来颇多的裨益。

奥伯格化用的是约翰福音第八章的故事:

【约翰福音 8:2-11】2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3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4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6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7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8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9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10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11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这个女人确实是个罪人。行淫无论在哪个文化里都是不被接受和允许的。行淫时被抓,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可以直接用石头打死。所以,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这里所期待的,就是耶稣如何回答。如果耶稣显出他的怜悯,就可以说他心软,不恪守律法,如果他说,“用石头打死她”,那么他就触犯了罗马人的法律,因为罗马人禁止犹太人滥用宗教私刑。

这个女人原来也应该是一个年轻,美丽的新娘,或许对生活充满憧憬,期待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可以和她一同哺育孩子,建立家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望,或许是她丈夫的过错,也或许是她的错,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关心她,注意到她的男人,最后她越过了界限。她开始撒谎,欺骗,她开始对她的丈夫保守自己的秘密。以至于有一天,在她同这个男子幽会的时候,门突然被打开。有一群人,那是她尊敬的人,其中也可能有他的丈夫,把她捉走,带到了耶稣面前。

奥伯格特别提醒读者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圣经强调说,这个女人是在行淫时被捉。这意味着,那些要捉她的人,早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他们早已经为这个女人预备好了结局,他们也可能手里已经拿着石头,等着这个女人的罪行一旦发生的时候,就把她拉出来,拿石头把她打死。

所以,耶稣在这里就质问他们: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耶稣关注这个女人所犯的罪,但他更关注这些围观者灵性上的罪——而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或许我们对自己拥有极高的道德认知,也有很高的品格追求。但这些追求只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狂妄和自高。我们手中紧紧的握着一块石头,随时准备着丢给我们周围的人。奥伯格列举了几个石头,比如:论断的想法,高人一等的心态,不耐烦的话语,苦读的憎恨,以及几乎不给爱留余地。在我们周围的人面临破碎,罪恶感,在害怕和失落中颤抖和挣扎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伸手帮助他们,反而随时准备将自己手中的石头丢向他们。

最初读到这本书时的我也是这样。那是正面临着服侍和学业多重的压力,很多事情并不遂人意。对同工不满意,对弟兄姊妹不满意,对老师学术能力不满意,对团契关系不满意,对周围一切一切的事情,充满了不顺意。以至于在服侍乃至于生活之中,随时都充满抱怨,不满,在话语里也慢慢都是苦毒。我的手中总是有一块石头,随时准备着丢向我周围的人。就像一个刺猬,总是用刺面对那些想要与你亲近的人。

耶稣说,去吧,这是律法所允许的,只是,如果你们自己没有犯罪的话,就可以这样做。说过这话,耶稣又弯下身子,在地上写字。耶稣写的什么约翰并没有说。无论耶稣写了什么,这里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有人放下了手中的石头,接二连三的,先是年纪大、较有智慧的,圣经这样写道。或许他们的心融化了一些,变得更有人性,或许他们想起来,他们自己也曾处于需要被饶恕的情景,最终,没有一块石头在愤怒中被掷出。

耶稣在这里说,其实你们想要做的并没有什么不对,你们也是破碎的罪人,只是你们还不愿认自己的罪。嗯,我们和那个女人其实一样,都需要被更新和饶恕。当我看到自己和周围那些糟糕的人一样的时候,我便没有气力拿起掷向别人的石头。我总以为如果换做我来做这些事情,会做的比现在更好,我总以为他们就应该如此如此,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总以为他们没有做到我的预期,是他们自己的不用心。但耶稣却在这里说:你和她都需要被饶恕。

这其实是件蛮讽刺的事,使徒保罗说,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根本就不被定罪了(罗马书8:1),然而我们却在不断地不断地论断、定罪我们周围的同工。作为基督徒地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不过是人,并没有定罪地权柄这件事。奥伯格如此写道:定罪与论断已经如此根深蒂固的深植于人性之中,我们无法想象,若没有这两样东西,还能否正常生活。是的,定罪和论断已经如此深的根植于人性之中。在读过这段文字的多年以后,我自以为已经渐渐的除去了对别人的论断,也确实除去了大多数,可以接纳很多不同的人,接受他们的怪癖,甚至是乖戾。

但在面对极个别人的时候,仍然充满着抱怨和愤怒。我自以为能借着这些年积攒下来沟通的经验和技巧同他们化解彼此的冲突,我也深信我有足够的能力聆听和对话,但是,上帝却让他们摆出一副拒绝沟通的姿态。于是,我变得忿怒,意气用事,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导致彼此的关系走向恶化。

当他们拒绝我的时候,我的手中又拿起了石头。

所以耶稣说,你其实和她一样。

在我的人性之中已经如此深刻的印下了论断与定罪,以致于被拒绝的时候又重新拿起了石头。

只是耶稣又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在这里向这个女人表示了接纳,肯定她的存在,向她表示,有她真好。接纳是发自内心的行动。接纳他人,并不表示在他人从事一些可能伤及别人或是伤害他们灵魂的事情时,不愿提出挑战和质疑。而是真正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体贴别人的软弱。

耶稣已经如此接纳了最真实的我们,并且付上了极重的代价,为什么我们不愿接纳我们周围的人,还要拿着石头论断他们呢?

所以,请放下手中的石头吧。

preView
This page loaded in 0.0012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