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那場婚筵

【约2: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
【约2:2】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约2:3】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约2:4】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约2:5】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
【约2:6】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
【约2:7】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
【约2:8】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
【约2:9】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约2:10】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约2: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约2:12】这事以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引言:

「迦拿」可能是克法迦拿(Kefar Kanna,距拿撒勒约三哩),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是科北特迦拿(Khirbet Kana,离拿撒勒八哩)。这两处离拿撒勒都不算远,可以说明主人怎么会认识耶稣一家。

一: 尷尬,酒用盡了! 1~3

傳統上,猶太人的婚禮會被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訂婚,這時候兩個人在律法上已經是夫妻了,兩個人如果分開需要按照律法旅行離婚的手續。通常來講,訂婚與婚禮間的間隔是一年的時間,其一是為了讓新郎新娘有足夠的時間預備婚禮,其二也是為了在這一年的期間檢驗新娘聖潔的貞操。

等到一年期滿,婚禮才會真正開始進行。未嫁女子的婚禮通常是從禮拜三開始,寡婦的婚禮則是從禮拜四開始。在婚禮那天,新娘的父親會挽起新娘的手臂,幸福地在街道上行走,接受眾人的祝福。接著,新郎家的迎親隊伍會過來迎接新娘。接親的這一過長往往會耗時很久,甚至有時會到深夜,所以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中十個童女會因為等候的太久而打盹。在新郎這邊,新郎的父親或親友會為新郎新娘搭建彩棚,婚禮就在彩棚中進行。婚禮的最後,新人會設宴款待親友,整個婚禮自始至終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在整個婚禮中耗時最長也是最需花功夫準備的,就是最後的婚筵部分。因為這場婚宴往往會持續至少三天,通常會有一週之久。新郎一家人需要提前好幾個月開始預備食物、酒水。特別是在加利利的迦拿這樣的小地方,購置物資並不是像我們這樣方便,他們沒有朴朴可以叫(關鍵是他們沒有手機,不能打電話讓別人送貨上門),甚至連燈油都需要跑到比較遠的地方。所以,新郎一家在準備婚筵的時候會check and double check,充分準備好所需用的一切,以防出現什麼意外。

耶穌時代加利利的小村莊迦拿也是如此,婚禮是鄰里鄉親許多戶人家一起來完成,也是邀請鄰里鄉親共同籌備,分享婚禮的喜樂的時機。耶穌的母親或是處於認識對方、或是處於其他原因也在這場婚宴當中,極有可能瑪利亞是過去幫襯。所以,大概是因為瑪利亞的關係,耶穌和他的門徒也受邀赴席。

這時,在婚禮中發生了一件事情,似乎要讓整個婚禮的喜樂氛圍戛然而止:酒用盡了!這要麼是因為來的客人遠遠超過預期,要麼是家主本身酒沒預備足夠的酒(這種可能性比較低)。總之,這對新婚夫婦的婚禮尚未結束,他們就要共同面對他們生活中的第一個難題了:在筵席正當間,沒有酒了!這實在是件讓主人顏面盡失的事情!沒有酒水(對他們來說是飲料),很多人會覺得這家人根本就沒想好好待客嘛!食物不夠大家或許還能理解,酒水不足這就是妥妥的待客不周了。

許多人可能就因此悻悻而歸,畢竟成年人參加婚禮大多是奔著酒水飲料,聊天吹水去的。當然,可能也會有人藉此大發不滿,開始抖露新郎新娘的各種黑歷史,整個婚禮的可能就要轉變為新娘和新郎“社會性死亡”的葬禮了。而這樣的陰影很可能會伴隨著新郎新娘的一生,成為他們在社群中揮之不去的污點。

你會說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嚴重嗎?當然會!

在耶穌他們所處的小鄉村裡,怠慢了親朋好友鄰里鄉親是一件極爲嚴重的事情.畢竟,婚禮是新郎和新娘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候,而且也是在所有的親朋好友面前做見證的時候。一旦婚禮上出現了什麼意外,怠慢了前來參禮親朋好友,這不單單是尷尬的問題,而是有可能被排擠到社群邊緣的大事。

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因爲耶穌時代的時代的小村莊迦拿比較像我們早些時候的農村:婚禮和喪禮都是全村人一起出動,互相幫襯完成的。工業化進程使我們的社會細分為不同的角色,城市中生活的人許多事情可以請更專業的人士來完成,以至於不再那麼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而農村社會中卻不是這樣,大家平時都是忙碌自己的事情,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是一起出動,相互幫襯。

去年我奶奶喪禮大概也是這樣,整個流程基本都有“本家”承擔。大事有族長或長輩主持,其他事都是各家各戶出個人手(甚至是請假)一起完成,有人做飯、有人籌劃、有人出力、有人跑腿——家主要做的就是煙、酒、水管夠,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期間聽我太姥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是我們村里有戶人家老人過世的時候,他家裡怠慢了前來管事的長輩,以至於第三日抬棺槨入殮的時候,村里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以至於在三伏天,他們家人就被晾在那裡。你知道後來事情怎麼解決的嗎?他家的兒子披麻帶孝,逐家逐戶的磕頭道歉。是的,你沒有聽錯,一群中年喪父的男人,逐家逐戶磕頭、懇求著鄰里鄉親能夠過來幫忙。

二: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 4~8

所以,耶穌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也知道這件事情的後果。作為最了解耶穌的女性,或許瑪利亞想著:全能的耶穌或許能幫忙。

“Jesus May Help”

於是她過來尋求耶穌的幫忙,她對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意思是,或許你可以幫下他們。結果耶穌回答了什麼呢?有點讓我們意外,耶穌說,“母親(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

和合本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把耶穌的語氣翻譯地非常生動。“母親(原文作婦人)”是對瑪利亞的尊稱,耶穌在此使用的是敬語,和合本翻譯的年代“母親”一詞要比原文“婦人”一詞更能表現出尊敬的意味——但這種尊敬也帶著距離感。

而耶穌的後半句話“我與你有什麼相干?”這句卻並不是客氣和禮貌的話。耶穌對瑪利亞的回應實質上拒絕了瑪利亞要祂幫忙的請求,耶穌說:妳的請求與我有什麼關係呢?。耶穌接著說道:“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如果按照約翰福音中對“耶穌的時候”這個短語的應用處境而言,“耶穌的時候”往往指向耶穌上十字架的時候。如,在约7:6 ,門徒們要上到耶路撒冷過住棚節的時候,耶稣就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而後的經文如,约7:30。就更明顯的將“耶穌的時候”指向了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 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约13:1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

所以,當耶穌對瑪利亞講:我的時候還沒到之時,或許提醒了瑪利亞耶穌的身分:祂是那位奉天父的旨意差遣而來的,祂遵從父的旨意,而非她——瑪利亞的指使。

於是,瑪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最了解耶穌也最信任耶穌的人,選擇了這樣回應: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用屬靈的黑話,這叫作“順服”。

瑪利亞相信:“Jesus Will Help,although not in my way”

是的,耶穌聽到了瑪利亞的祈求,拒絕了瑪利亞的要求。但瑪利亞仍然相信耶穌會解決問題——儘管她不知道以耶穌什麼樣的方式,她選擇順服——耶穌說什麼,她就做什麼。

我們或許會像瑪利亞的前半段,將自己的需要告訴神,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曉得尋求那位大能者的幫助。只是我們會對祂說:主啊,我想要這件事這樣或那樣的成就,求你來幫我。或者是說:主啊,我要這樣或那樣做,求你幫我成就。

你聽,在這樣的祈求中,耶穌好像是那位“幫助者”:他來幫我們完成我們的心思、想法、意念和謀劃——我們是那位設計藍圖的人,耶穌好像是我們雇來的工人,一個優秀的、熟練的工人。祂用祂的“超能力”來幫我們解決我們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或是處境難題,而後,我們付上感謝、讚美或是奉獻作為祂做工的工價。

或許,在某些小概率的時候,耶穌基督會成就你所求所願。但大多數情況下,至少我個人的經驗是這樣,耶穌會像拒絕瑪利亞那樣拒絕你:“我與你有什麼相干?”耶穌其實在說:我要聽從你嘛?當然不是。耶穌不需要,也沒有必要聽從我們。父母親也沒有必要順服自己的少不更事的孩童。其實應該反過來:孩子應該順服父母,我們要順服天父,就像耶穌那樣,完完全全的順服天父的旨意。

其實,我們常常向那位至高全能的神、創造天地的主發出的抱怨就是:你為何不聽從我這渺小的受造物呢?

有冇搞錯!我們應該聽從那位造我們的主才對啊!

瑪利亞和耶穌的對話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耶穌確實聽到了我們的禱告,但祂不是按照我們的意思為我們成就,而是按照父的意思,按照上帝祂自己的意思成就。

祂聽到了我們的禱告,但卻不一定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回應。

瑪利亞或許並不知道耶穌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但她相信耶穌會處理的。儘管我們不曉得耶穌會如何處理我們當前的艱難、困苦、哀傷或是絕望,盼望我們也像瑪利亞那樣相信耶穌一定會處理,也像瑪麗亞那樣即便不明白其中的前因後果,也願因這對基督的信靠而順服。

三:你倒是把好酒留到如今 9~10

對耶穌的信靠和順服成為了整個事件的轉折。

約翰緊接著記載了耶穌實行神蹟具體的方式:按照猶太人的潔淨的律法,主人要先請客人洗手洗腳,這樣才可以進門用餐。這六口石缸就是為了客人潔淨預備的。耶穌吩咐用人將缸裡到滿水,而不是祂自己悄悄地做,表明這件神蹟是有許多人見證人在場(不是魔術)。用人們把缸到滿,直到缸口,這也避免了有人會質疑說耶穌是用水摻酒的嫌疑。接著,耶穌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耶穌只是發出祂的話,事就成就了。管筵席的嘗了,反倒責怪家主把這麼好的酒留到最後!

現在,婚禮上的危機被解除!他們不用再擔憂因為酒用盡而怠慢了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他們也不用擔心被人認為失禮,他們也不用擔心因為這一次意外而導致他們成為一生的陰影。現在,他們可以繼續歡樂的宴請親朋好友,請他們享受更加豐盛喜樂的宴席——並且是用更好的酒。

耶穌解決了他們生活中的危機,帶領他們進入更加喜樂和豐盛的宴席之中,以一種讓人意外的方式。

在我們對整個神蹟有了了解之後,我們需要再回過頭來思想約翰整個神蹟中想要表達的意思。為什麼迦拿婚禮上的神蹟會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呢?為什麼“第一個神蹟”不是死人復活、醫病趕鬼、瞎子看見這樣讓人驚嘆的、非常宏大的敘事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幾個點可供我們思考:

其一,耶穌不只關心那些“大事”,也關注婚禮上缺少酒水這樣的瑣碎的事。

在婚禮上缺少酒水,或許並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變成被鬼附或者雙目失明那樣給身體或者家庭中帶來永久不可逆轉的傷痛。但對於婚禮上的新郎和新娘而言,婚禮即將被搞砸,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本應是最幸福的時刻即將變為他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於那對新婚夫婦而言,他們面對的危機是真實且艱難的。

耶穌並沒有在單線條式、粗粗地處理我們遇到種種境遇,耶穌並沒有對他們說:你看,有我,這位神的兒子在你們婚禮上,你們多榮耀啊,應該歡喜快樂啦,不要那麼在意面子,不要那麼看重別人的看法,也不要過度關注自我,你要看那更大的事,有耶穌基督在你生命中還不夠嗎!要關注永生!

我想,如果我在那種處境下,耶穌這麼對我說話的話,我會離他遠遠的。

當然,或許你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我妹妹就把我罵了一通。我妹妹今年要中考,在考體育之前,她非常的緊張,很擔心自己的體育成績會拖後腿。她告訴我的時候,我隨口對她說:你之後再看這個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那麼重要了。所以,放寬心。我說的話似乎並沒有錯,可麻煩點在於,對於成績不是遙遙領先的她而言,體育成績確實是能夠讓她與她的同齡人競爭的一個重要的科目。對面臨中考的她而言,言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每一個能拿到的分數都拿到。我的話帶有“真理”,卻少了“恩典”——我其實並沒有關注到(也不關心)她的需要,而是從我的角度在評論,在comment我的看法。

我們不能對一個即將要上高考考場的學生說:高考不重要,以後還有機會;我們也不能責備一個還處在失去親人悲痛中的朋友說:你要喜樂,福音還不能成為你喜樂的源頭嗎?看看將來那永遠的盼望!我們也不能對一個因堅守信仰而受到壓力的同學以一句簡簡單單的“靠著那加給你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了事。

因為耶穌並沒有這樣做,儘管這些話看起來都合乎“真理”。

對於學生而言,眼前的考試帶來的壓力是真實的,告訴他眼前的事不重要是在教他欺騙自己;對於那位在悲傷中朋友而言,悲痛中的失落與無助也是真實的,這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永遠的盼望”就能化解;同樣地,因堅持信仰而受到的壓力和軟弱困境也是真實的。

耶穌沒有忽視這場婚禮上新婚夫婦面對的真實的危機。我們所傳講的福音也沒有忽視我們面對的,真實的困境。福音告訴我們要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滿足並成就了神的義,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同享永生,有那永遠的盼望;但同時,福音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努力的過成聖的生活,要隨時查驗何為神良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保羅更是把基督徒的生活比喻成戰爭,要我們穿戴全副的軍裝(弗5),這意味著我們在每日的爭戰中並不總是得勝的,軟弱、跌倒與失敗就想敵人突然的襲擊一樣。基督徒的成聖路不只有將來那星光璀璨的永遠的榮耀,也有眼前汗流滿面才能糊口中真實的恩典。

耶穌基督做成的,不只是大調式众水齊鳴、萬馬奔騰,“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一般將來的氣勢如虹的、榮耀的永生,也有小調式和風細雨,綿延悠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般的細膩,讓我們每日可以靠著他過得勝的生活的恩典。只是,不要忘記,那將來的比眼前的要更大,更美好。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其二,耶穌來,是要邀請我們進入一場婚筵。

對於約翰的讀者,熟悉舊約的猶太人而言。水變為酒的這個神蹟很容易令他們想到,那位神人摩西和他的兄弟亞綸將水變為血的那件事——那個神蹟也同樣是摩西對埃及人所行神蹟的頭一個(出7:14~25)。

在那個神蹟裡,亞倫在法老和臣僕面前舉杖擊打河裏的水,水就變成血了。這件事帶來的後果是河裏的魚死了、河也腥臭,埃及人就不能再吃這河裏的水。幾乎所有有關基督教的文獻裡都會把這個神蹟,以及之後的九個神蹟稱作“十災”,顯然,大家心裡很清楚這個神蹟所宣告的是死亡的信息,是審判的信息。但在這裡,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約翰也特別的強調道這是第一個神蹟),是在一場婚禮上。耶穌不僅翻轉了處危機中的新婚夫婦,更把水變為上好的酒,讓整場婚禮進入到更豐沛的喜樂之中。耶穌不僅拯救了這場婚禮,也挽回了新婚夫婦即將失落的“面子”。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耶穌非常喜歡婚禮,聖經中也喜歡用婚筵、宴席來比喻將來的永生。在太22:1~10,路14:15~25大筵席的比喻中,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王為他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在啟示錄中,約翰描述將來聖徒團聚,齊頌主恩場景時寫道:

【启19:6】我听见好像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
【启19:7】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

將來千禧年聖徒相聚,我們與主面對面的時候,就是去參加一場極為盛大的婚筵,一場以全宇宙作為襯托的婚禮,到那時,基督要迎娶他的教會,迎娶屬於他的新婦——就是我們。到那日,天地之間所有的受造物:星辰、月亮、石頭、太陽、花草、雀鳥都會作為這場婚筵的超級唱詩班,諸天頌揚著那位捨命為我們的基督,穹蒼傳揚我們,他的新婦,與基督戀愛的點點滴滴。哇,那是何等的美妙啊。

這也是聖經中一直所啟示的,基督的死所帶來的終極的盼望。因祂的死,我們得以生。因祂愛我們,為我們舍己,又用水藉著道將祂的新婦洗淨,成為聖潔,可以先給自己,做個榮耀的新婦,毫無玷污、皺紋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5:26~27)。

從文本結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約翰寫作的一些端倪。在第一章裡,使徒約翰首先記載了耶穌接受施洗約翰洗禮的過程。如果我們按照新約中對洗禮的一貫教導來看,基督徒受洗是表明歸入耶穌基督,是與他聯合的記號。那麼,耶穌我們的代表,按著“諸般的義”接受了洗禮,成為與屬於祂的人聯合的記號。對於使徒約翰來說,這個洗禮只是婚禮的前奏。如我們之前所言,猶太人的婚禮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先訂婚,中間經過一段等待期後才正式有婚禮。所以,在耶穌受洗之後,祂呼召門徒,帶著他們一起參加一場婚禮。那麼,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見,約翰所記載的這場婚禮其實指向了將來耶穌基督迎娶新婦(祂的教會)時,那更加榮耀地、更加盛大的真正的婚禮。

這也是耶穌所要帶著門徒,帶著我們所要前往的目的地:我們要去參加一場婚筵,那一場屬於我們自己的、榮耀的婚筵。

其三,真正的好酒(喜樂)在將來的婚筵上。

從另一方面,聖經用婚筵來比喻永生,也表明將來與主同在的美好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實的、可觸可感的。在詩篇中,詩人感慨說: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34:8)使徒彼得也說: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前2:3)就如何呢?是在2:2節所說的,愛慕祂。甚至連著耶穌基督也說:我的肉是真可吃的,我的血是真可喝的。

這裡顯然不是說耶穌的肉就像唐僧肉一樣,啖一口長生不老,恰兩口壽與天齊。這裡顯然是在說,基督教信仰不單單是一個觀念,一種信念,一種思想那樣抽象,而是要真實的,豐富的,“可觸可感”,又真又活的信仰。它並不是像考試一樣,只要你背出使徒信經、背出福音內核之類教條式的內容就會給你蓋戳:“PASSED”好了,你過關了,可以進入天國了。

不是的!基督教信仰不是這樣的。耶穌基督是來邀請你參加一場筵席。基督教信仰不僅讓你知道神的良善、聖潔、公義和全能,更要讓你經驗這一切的美好和榮耀。這是什麼意思呢?愛德華茲在講道中說道:

有人問:相信、知道和品嚐得到有何不同?心裡有新意識、新能力,不進知道那些事情,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和為例,究竟有何特別?

他回答說:這個問題就像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問你紅色和藍色有何不同一樣。他若來問你紅色和藍色不同,是否就跟小號和雙簧管不同一樣呢?你會如何回答?你也許會說,嗯⋯⋯我個人覺得小號更像紅色,雙簧管更像藍色。可是,事實上,答案是”不“。你根本不能以某個領域裡的感官經驗來解釋另一個感官經驗。

愛德華茲是在講,當你接受了聖靈,成為了基督徒之後,你的心便獲得一種全新的直覺能力。這使我們不單可以相信並且知道神是聖潔、恩慈的,也會在心裡擁有全新的意識,真切的感受到聖潔和恩典的美好。這兩者是不同的,相信神是恩慈的和嚐到神的恩慈並不相同,好像你可以理性的相信糖是甜的,但真實的經歷到甜味卻是另一件事。

你知道神是恩慈的嗎?你相信嗎?即便你說,我還沒那麼相信也沒關係。品嚐的第一步就是“渴慕”。你若希望得到新的感應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有渴慕的心,你開始因為得不著而苦惱,開始科渴慕,開始渴望得到。接著,你開始感到喜樂。你並不止于相信而已,這一切並沒有停留,反而變得更陶醉、更快樂、更甘甜。最后,你慢慢被征服、被滿足。

我這樣說好像很抽象,其實愛德華茲也寫道:“我實在無法解釋,唯有你親自經歷”。我期望以我品嚐咖啡的經歷來幫助你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在我寫這篇獎章的時候,桌邊就放著咖啡。

許多人對咖啡的經驗就是苦,這是我們的一般經驗:咖啡確實是苦的。單對某些咖啡,我們又能喝出(或者聽人講)不同的味道。比如,曼特寧濃重的煙感,耶加雪菲清澄的酸,Gesha和Guci濃重的紅茶感。但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喝出過一些不一樣?比如,這家的咖啡和那家的咖啡好像有些不一樣?儘管你點了同樣的曼特寧、Costa Rica或者Yirggacheffe,他們的酸、甜、苦會有那麼點差別——或許你不會像專業的咖啡師那樣指出來差別在哪裡,但你總會承認他們之間的差別,偏好這個,喜歡那個。

這種差異曾經令著迷,我粗略的知道他們不同,但我分不清太妃糖的甜、蜜糖的甜和白糖的甜,分不清黑巧克力、巧克力和焦苦,分不清黑醋栗、果汁、柚子、玫瑰花茶之間的差異。當別人跟我講說咖啡有某種某種風味的時候,我大概和大家現在的表情一樣:腦袋上寫滿了問號(我知道你所說的東西,但我感受不到你相同的感受)。但我渴望有更細緻的分辨力,那種差異令我著迷。我會苦惱為何同樣的甜、同樣的酸、同樣的苦,我會喜歡這個而不喜歡那個,我渴望知道其中的差異,更渴望擁有“咖啡味覺”,可以區別出他們之間的不同。

於是,在不斷地渴望之中,我開始注意不同食物在味覺上的差異,開始刻意的操練分辨普通巧克力與黑巧克力。直到有一天,我第一次真實的在咖啡中喝到了黑巧克力那種唇齒留香、綿延悠長又苦盡甘來味道,我迫不及待的確認這個味道,又情不自禁地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樂。

這種真實的“感官經驗”與我在書裏、在別人口裡聽到咖啡有某某某某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黑巧克力”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巧克力的品種,而是一種聯繫味覺、觸覺和嗅覺混合的多重經驗。當我越來越多的品嘗到咖啡的滋味的時候,就像前面愛德華茲所說的,你會更加陶醉、更加快樂,更加甘甜。

我們的信仰也是這樣,當你被神的恩慈、良善、信實、公義、權能所征服的時候,不,甚至不當你被征服的時候,只要你開始品嚐主恩的滋味,這一切都會進入你的腦袋中,進入你的生命中,成為你的一部分。你便會開始說:“神給我的愛勝過別人的閒言碎語,因此我不再懼怕;神的智慧高過我的智慧,因此我不再憂慮;神的恩典高過我面對的艱難,因此我不再羞愧”。願上帝的恩典真實的臨到你的身上,因為那將來的筵席比現今預嚐到的更加豐盛。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願上帝祝福祂的話語。

我們一起禱告。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