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下的文章

诗读 | 夜歌

《夜歌》
作者:木心

午夜,流泉之声愈响了
我心亦有一股流泉
午夜,万类安息
谁人吟哦恋曲
我心亦有一阕恋曲

我心更有无名的焦躁
渴望得以宣洩
它从未平静,难以平静
我心中更有爱的诉求
正喃喃自语

但愿我能化作夜
而我却是光啊
扈拥我的唯有孤独
噢,但愿我是黑暗
我就可扑在光的怀里
饿婴般吮吸光的乳汁
天上闪烁的群星啊
接受我的祝福吧
我不能歆享到你们的赐予
因为我活在自己的光里

予素弗明受者之乐
夺取比受惠更乐
我窘于不停的施舍
我嫉妒乞者的灼灼眼神

啊,施予者的悲哀
饱餐后猛烈的饥饿哟
乞者从我手中得其所需
我触及他们的心了么

我很想凌辱那些受我烛照
攫回我所有的赐予
我多么想作虐啊
夜更浓了
流泉之声愈响了
我的心里亦有一股流泉
我的心中亦有一阕恋曲


诗读 | 旷野一棵树

《旷野一棵树》
作者:木心

渐老
渐如枯枝

晴空下
杈桠纤繁成晕
后面蓝天

其实就是死
晴着
蓝着
枯枝才清晰

远望迷迷蒙蒙
灰而起紫晕
一棵
冬之树

别的树上有鸟巢
黄丝带,断线风筝

没有


晚上背单词的时候,斜倚在沙发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醒来之后怅然若失,最近的情愫仿佛喷涌而出。最近生活挺平和,平和到似乎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论是倏然之喜、或是怅然之悲,在人生长河之中,在漫长的时间当中都不过时云烟,转瞬而已。

Rosa Bonheur

前两天梦到了已逝的奶奶(或许是因为周二在Musee d'Orsay看到了罗萨Rosa Bonheur画像的缘故)思绪一下被带回到许多年前。奶奶和罗萨女士一样,都是极其坚强的女性。在三十年前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六十年前那个充满着饥饿的年代,在八十年前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甚至是在离世前的日子里,她都始终顽强的活着。顽强地,顽强地,为了多活一天,不论眼下的境况如何。

但我并没有像她那样强烈的盼望,也没有什么坚实的动力。只是有一种“既然如此,便认真的活着罢”的无可奈何,我常想,倘若上帝明天就要取我性命,我也便欣然赴往。似乎有一种植入到灵魂根处的失望,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绝望,以至于不再抱有任何盼望。在无可避免的死亡面前,所有的光彩夺目都仿佛是都是这终曲的序章。

但与那不可知的死亡相比,可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上帝用七十年的序章铺就了这一曲短暂的哀鸣。就像木心诗中所写的:

其实就是死
晴着
蓝着
枯枝才清晰

蓝天越发的清澈,旷野的这枯枝就愈显悲怆。
过往愈发的耀眼,末年的这衰微就愈显凄凉。

平和的人生仿佛就是在等待衰老,等待着你对这个世界无可奈何只能任其摆布的人生。我并不后悔过往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即便不是现在,将来的某个日子里,我也会被日复一日平凡的日常所击败。——那些靠着激情不断燃烧的岁月终将会逝去,变为如所有中年人一样,为了生计奔波,日复一日日复一日日复一日的人生。

顺服就蒙福 compliance will be rewarded(From: Agent of Shield)。可是,倘若仍存留着渴望与追求,倘若仍然不肯对命运的庸碌屈服,是否就必然面对不断地抗争,不断的失望与绝望呢?就像我奶奶那样,就像,这棵冬之树:

别的树上有鸟巢
黄丝带,断线风筝

没有

独自衰微,又何尝不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呢?

只是,被束缚人世间的灵魂啊,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

诗读 | 芹香子

《芹香子》

作者: 木心

你是夜不下來的黃昏

你是明不起來的清晨


你的語調像深山流泉

你的撫摩如暮春微雲

溫柔的暴徒,只對我言聽計從


若設目成之日預見有今夕的洪福

那是會驚駭卻步莫知所從


當年的愛,大風蕭蕭的草莽之愛

杳無人跡的荒壠破冢間

每度的合都是倉猝的野合


你是從詩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來

髧彼兩髦,一身古遠的芹香

越陌度阡到我身邊躺下


到我身邊躺下已是楚辭蒼茫了


诗读 | 十四年前一些夜

《十四年前一些夜》
作者:木心

自己的毒汁毒不死自己
好难的终于呀
你的毒汁能毒死我
反之,亦然
说了等于不说的话才是情话

白天走在纯青的钢索上
夜晚宴饮在
软得不能再软的床上
满满一床希腊神话
门外站着百匹木马
那珍珠项链的水灰的线
英国诗兄叫它永恒
证之,亦然
干了等于不干的杯才是圣杯

太古,就是一个人也没有
静得山崩地拆
今夜,太古又来
思之,亦然
静了等于不静的夜才是良夜

书读 | 《魔鬼家书》Letter 25

本篇关于喜新厌旧。

私酷鬼写到:

你那病人朝夕相处的那伙人的真正麻烦之处在于,他们纯粹是个基督教团伙。他们当然都有个人利益,但彼此间仍旧单纯以基督教信仰为纽带。

按我活在地上不多年日里对友谊的理解,大概有三种原因会让两个人成为朋友: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兴趣、或是有着共同的信仰。第一种朋友会随着年龄的成长、社会阅历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点头之交笑面藏刀;有着共同兴趣的朋友关系最浅,但也最为长久,可以因某个活动招之即来,但活动过去往往也很少再联系;共同信仰的朋友最难描述,可以是生死之交,也可以淡如水,但久别重逢之时常常不觉别离了许久。

信仰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纽带,因着一主、一信、一洗、一神,让各族、各方、各民彼此连接,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

宗教改革最根本的诉求就是:让基督教回到使徒和教父时代那样纯粹的基督信仰。唯独圣经、唯独基督、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神的荣耀,这是最初使徒和教父们所传承下来的信仰。而人心总是不满足,想要在这些东西上添一些什么:比如,信心和律法——尽管保罗从很早就开始驳斥这些;比如,圣经和风俗;比如:

基督教和危机、基督教和新心理学、基督教和新秩序、基督教和信仰疗法、基督教和灵媒研究、基督教和素食主义、基督教和简化英语拼写运动等等。

魔鬼写道:

如果他们非要做基督徒不可,那至少让他们做有特色的基督徒。

推崇原教旨主义者的笔者,始终认为偏离了原始定义——比如冠之以“特色”——本质上是另一个东西了。比如,法式中餐不是中餐;中式西餐也不是西餐……

当然魔鬼是洞察人心的,私酷鬼继续写到:

喜新厌旧是我们在人类心灵里制造出来最有价值的情绪之一——它可以引发宗教异端、政见短视、夫妻不贞、朋友失信,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类生活在时间里,而且要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来体验真实。因此,为了进一步体验真实,他们就必须经历很多不同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必须经历变化。……挖空心思地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把变化和永恒结合起来,造出一种我们称之为节律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这两种喜好。


三个月之后再次捡起这篇草稿时,对“喜新厌旧”这个主题有了异样的理解。

我完全认可人类心灵里对变化的渴望:当每日的生活变得单调与重复之时,就渐渐变得乏味;曾经美好的风景开始流于平常,曾经对工作的兴趣与渴望开始被日复一日的劳作磨平,不断重复的每日生活也渐渐的失去光彩。

平凡并不足为惧,日复一日的重复才最可怕。当一切都开始一成不变之时,就开始渴求一些变化,一些称之为“新鲜感”的东西。这种情绪被魔鬼挑逗夸大,就会在心中渐渐滋生出对“永无止尽、毫无规律变化地”欲望。这是堕落的起头。

如果我们(魔鬼)玩忽职守,人们不仅会在今年一月份的雪花,今天早晨的日出,今年圣诞节的李子布丁里体会到新鲜和熟悉相互交织带来的满足感,而且会陶醉其中。

魔鬼的头脑比我们更加懂得这其中的奥秘:

首先,它在削减快乐的同时助长了欲望。新鲜感所带来的快乐从本质上说,比其他任何事物更易受到收益递减率的支配。……其次,越是对新奇贪得无厌,就会越快的耗尽所有纯真快乐的资源,然后就会转而渴望那些受到仇敌禁止的快乐上去。

私酷鬼诚然是对的。新鲜感所带来的快乐比其他任何事物都容易失去。当不断寻找新鲜感之后,人终会变得乏味,开始无法忍受现状——直到,想要推翻维持现状的所有。

前几个月中,生活的乐趣被每天不断尝试的新的饭菜所承包。但这种乐趣在两个月后“智力枯竭”的焦虑所笼罩;而后,新鲜感被工作make progress所代替,可当工作遇到瓶颈,那种挫败感所带来的难过也是成倍的……

人总是不容易被长久的满足。欲望(哪怕是正常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你永远也无法填满,当你望向它时,只觉得深不见底的恐惧。

谁能满足这无尽的欲望呢?谁能填满这黑洞呢?

很遗憾,路易斯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也为给出面对这种“不满足感”的解药。他只是写到:

据我所知,希望人们在考虑哪些被提到做面上的行动方案之时,先去问一件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是否符合公义?这是否审慎有智慧?这样可行吗?而我们若能让人不断的问“这是否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潮流?这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吗?”,人们就会忽略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前一段上课时,发现圣经给许许多多“情绪和欲望问题”了一个相似的解药(当然细节上有所不同以及这不是唯一一剂解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上帝要求人所当尽的本分。乍看圣经似乎答非所问,但千百年来的实践以及圣徒的传承向我确证,圣经中远超人的智慧。也正如路易斯所写,首先要考虑的并非是这个变化的时代,而是那个不变的永恒

但谁知道呢?或许在不断地经历与信仰实践之中才会愈发的确信。May God help us。

书读|《魔鬼家书》Letter 24

本篇关于基督徒的傲慢。

本篇中特别提到了两种傲慢,一种是无知,一种则是骄傲。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她抱有这样的看法,只不过是因为受了自己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已。在十岁的时候,她确信家里用的那种餐刀是正宗的或正常的,或认为那种餐刀才是“真正”的餐刀,而邻居家里用的那种餐刀则压根“不是真正的餐刀”,她那种自负和对餐刀的自以为是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这种自负中,无知和天真的成分太多,属灵骄傲的成分太少……

生活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基督徒:对某一种宗派和传统抱有固执的坚持,而对其他的传统则嗤之以鼻。上帝也很恩待这样的人,生长在一个敬虔的家庭和教会,也过着敬虔的生活。

只是,于我这样“血统不纯正”的基督徒而言,那种“贵族式”的基督徒好像活在天上,少了人世间许多的烟火气。也常令于我此般的罗宾汉式基督徒感到一丝傲慢arrogance。

——开始我以为是傲慢,但私酷鬼在这里做了精细的区分。那里面属灵的骄傲或许很少,反而是无知和天真导致的自以为是。细想来确是,生长在一个蒙受上帝极大恩典与祝福的环境中,就如生长在属灵的皇宫中一般,不曾深刻地体会过皇宫外魔鬼嚣张的蹂躏。

就像那个玛丽王后一样:他们吃不起面包了,为什么不吃蛋糕呢?(中国类似的名言来自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他们并不是骄傲自大,而仅仅是天真与无知。

另一种傲慢,则是一种被魔鬼称之为“诸罪中最为强大和美丽的那一种罪——属灵骄傲”。

病人所处的那个新圈子很容易诱使他变得骄傲起来,除了基督教外,这圈子还有很多原因让他引以为傲。比起他所基础的任何社交圈子,这圈子里的人受过更好的教育,更有才智,更加和蔼可亲。在某种程度上,他对自己在这个圈子里的地位也有错觉。

人常常会以他所处的圈子来定义自己。所谓的“朋友圈”也常常是判断一个人阅历、交际等各个方面水准的一个重要平局。其实这也很符合常理:你的朋友们都是什么样的人,那你差不多也类似。

出身和外表我们无法决定,但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品格、陶冶自己的品味、选择自己的朋友。——“不以出身论英雄”或许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生活中也不乏常有愚昧的人,总喜欢谈论出身、外貌,而非品格和品味。

这样的人恐怕永远不会成为马云的朋友吧?不过,这些自身无法决定的因素倒也帮助许多人过滤掉了那些短视与唯利是图的鼠辈,留下那些真正的可以彼此帮助的朋友与伴侣。

……他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人次才容忍他,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才欣然接纳他。他自己很多谈话和观点只不过是在模仿他们的谈话和观点罢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其实对此全都心知肚明。……他以为自己之所以会喜欢他们的交谈内容和生活方式,是因为她的灵性和他们一样有深度,而实际上他们比他深刻的多……他就像一只狗,处于捕猎本能和对主人的爱,在享受了一整天的狩猎之后,就以为自己已经精通各式火枪了!

刚进入某个圈子时,却是会常常迷失自己,以为自己已如这些前辈一般。很喜欢路易斯的这句话:他就像一只狗,处于捕猎本能和对主人的爱,在享受了一整天的狩猎之后,就以为自己已经精通各式火枪了!

我常常感觉到如此: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却在与很多“大人物”相处许久之后,就以为自己精通各式的火枪了!对于这样的人,魔鬼也说到:

你一定要让他觉得这一高度才是自己真正的水平所在。

随时随地都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并不容易,保持清醒才是一个人保持谦卑的前提。知道自己远没有达到所期许的水准,无论是生命或是智识,仍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需要不断地向前奔跑天路。

但魔鬼的诡计就是这样,让人为许多东西洋洋得意:为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为自己所拥有的恩典,为种种不应当的东西……

你一定要教他把那些让他感到愉悦的圈子和让他觉得无聊的圈子之间的区别误以为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区别。一定要让他觉得(最好不要说出来)“我们基督徒是多么与众不同啊”;一定要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把“我们基督徒”定义为“我那一伙人”;一定要让他把“我那一伙人”用来指代“我有权结交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处于仁爱和谦卑而接纳我的人”。
……你应该不断地把一种暗暗自得的心里夹杂到他的一切思想中去,而且永远不要让他自问“我到底在洋洋自得些什么?”他一想到自己能归入核心成员、可以共享一个秘密,就感到非常甜蜜。

书读|《魔鬼家书》Letter 23

这篇很长,不太容易读懂(也可能我最近脑袋出问题了)。隧摘抄些话吧。

其次,所有这些解说都在自己那个历史上的耶稣身上强调某种应该已经宣传过的古怪理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让人分心,不去注意是谁,做过什么事情。。

最早期的归信者是因为单单一个史实(复活)和一个对他们既有的罪恶感进行剖析的神学教义(救赎)而归入仇敌门下的——而罪,不是违反了一个“伟人”自创的某个崭新而花哨的律法,而是干犯了那种保姆和母亲教过他们的那些古老而迂腐的普遍道德法则。

“福音书”是后来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造出基督徒,而是去教导那些已经有了信仰的基督徒。

那些想要利用复兴信仰来建立一个好社会的人或国家,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他们没准还以为自己可以用通往天堂的梯子搭出一条捷径,直达最近的一家杂货店呢。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