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约5: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
【约5:3】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
【约5:4】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约5:5】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
【约5:6】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约5:7】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约5:8】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
【约5: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约5: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约5:11】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
【约5:12】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
【约5:13】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
【约5: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
【约5:15】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
【约5:16】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作了这事。
【约5:17】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约5:18】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 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 神当作平等。

约翰福音中记载的第三个神迹仍然是一个关于医治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些特别,因为只有约翰记载了这个故事,而其他的三卷福音书并未提及这件事。而就耶稣医治病人这件事本身来说,似乎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你的信救了你”这种因信得救的套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在上一章(Jhn 4:50)很明显地读到约翰对大臣信心的描写:“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因着我们的信,哪怕只有一点点的信心,神就会特别的看重。

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约翰关于这个人信心的描写。是约翰比较矜持,吝惜自己的笔墨嘛?我们稍微向前或向后读就可以发现,约翰并不吝惜夸赞人的信心,在约翰福音中对“信”的描写是非常常见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显然这个被医治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对耶稣的信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似乎能捋顺一些让人感到奇怪的地方。

比如最明显的,当犹太人问他医治好的是谁的时候,他竟然不知道他的救命恩人是谁!他可是生病了三十八年,按照他的描述,似乎是瘫痪了,没办法行走。在他生命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恩人”,按照一般剧情的套路,岂不应该是那种“敢问恩人尊名,大恩大德毕生无以为报,甘愿做牛做马以报救命之恩!”这种剧情?结果却是这个人并不知道医好他的是谁?反而是耶稣第二次找到了他,他才知道医好他的叫做耶稣。

还有一个让人不解的地方,是耶稣再遇到对这个人时所说的话。耶稣说到: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了,恐怕 你遭遇的更加厉害。耶稣的话似乎在暗示这个人所生病的是与罪有关。具体是什么罪导致他的病,耶稣没有说,约翰也没有写,我们也不用去过多的猜测。不过,按照圣经教导,尽管疾病是人的罪所导致,但生病并不一定是与罪有关。在约翰福音的第九章,耶稣在面对生来就瞎眼的人的时候,就明确的说:

【约9:1】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
【约9:2】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约9:3】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

在这里,耶稣似乎在表明这个人常常地陷在罪中。

显然,约翰记载这个神迹的是与安息日有关的,也因着安息日的缘故,犹太人对耶稣的敌意愈发的加深。

带着以上疑问,我们今天从安息的角度来思想这段经文,盼望我们能够在上帝面前躺平。

躺平了吗?

根据Jhn 5:1~2的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的毕士大,耶路撒冷是圣殿所在的地方,而这个毕士大池就在圣殿的羊门外。(图),这个池子非常大,周围有五个门廊,可以容纳很多人。由于靠近羊门,自从四世纪以来,毕士大池在某些文献中也被称为“羊池”,认为这是把祭物送入羊门之前清洗用的。但今天考古的表明这个水池很可能是当时城市的水源,因为这个池子非常的深。

不管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何,“毕士大池”在当时已经非常出名。这种出名并不是因为它原本的用途(洗羊或是水源),而是它可以医病。如大部分约翰福音的古卷中对此注解的,当时广为流传着一个传说:Jhn 5:3 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谁,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我们不晓得耶稣是否认可这个医治的传说,但显然,当时的社会中很多人是相信的,其中也包含今天故事的主角。在这样的期待下,许多人患了无法医治之症的人聚集到毕士大池旁,有瞎眼的,瘸腿的、血气苦干的。他们等候着天使搅动池水的那一刻,因为只要他们第一个跳到池水中,他们就会得医治。

那个传说告诉他们如此。

但我们仔细想想看,瞎眼的、瘸腿的和血气枯干的人显然比较不那么容易成为第一个人。瞎眼的无法看到池水的扰动,等到池水搅动的程度到他能听到之时,恐怕别人早就已经跳进去了;瘸腿的、血气苦干的人也相仿,他们总是争不过那些患例如皮肤病之类的小病,不会影响到行动力的人。Jhn 5记载的这个病人就是如此,有些人会把他称为瘫子,因为在Jhn 5:7这个病人自己说到,没有人把他放在池子里,似乎在表明他没有行动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其实约翰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写这个人具体如何,我们还是对他的病症保守的评估到“无法自由的行动这个层面”。

按照那个传说,倘若这个病人要得到医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 首先,他需要有像Mark 2中那个瘫子那样能上房揭瓦抬着他的朋友,需要“全友协作”;
  • 其次,这些朋友得小心谨慎的帮他盯着池水,保持精神紧张,一旦搅动立马行动,这叫“战时状态”,;
  • 第三,这些朋友还要陪他不懈坚持很长的时间,因为机会难得,并不总是能抢到“第一个”,这叫“常态化”

我们并不知道他的朋友们何时放弃了他,或许是一而再再二三的看不到希望,或许是代价太大,抑或是二者都有。我们有句俗语,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需要长期附上代价的亲人(老人或是胎儿),我们尚且会如此,更何况只是朋友呢?所以,在病了38年之后,只剩他自己似乎还在坚持了。

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再坚持,而是选择了“躺平”。

面对耶稣的问题——你要痊愈吗?病人似乎答非所问的回答充满了无奈。病人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在准备这段经文的时候,我对病人的这句话有深深的共鸣。那段时间我正在准备参加一个PhD学术论坛,我梳理了自己前几年“还算不错”的工作之后,自以为尚能达到一个PhD的要求(我导师也是这么说的)。可是,当我真正的到现场参加的时候,才知道PhD这个群体到底有多么的“内卷”。“内卷”是什么?用古早一些的话来说,就是“非理性竞争”。比如,某个作业要求交不少于3k字的阅读报告,有的人交4k,有的人交5k,有的人交10k。他们真的能有那么阅读收获吗?倒不见得,纯粹只是有一个都市传说:如果我写得比别人多,老师好歹会看在我写了这么多的情面上给高一点成绩?;在PhD的群体中也是如此,比如我所在的专业,学院最低要求是两篇某种级别以上的文章。但有的人就是要发五篇(比如我同门),有的人发十七篇(这是我在奖学金评选上看到的),因为我们之中存在着一种都市传说:发的文章越多越好,排位越高,工作就会越好,就越受人尊重。

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人人都要“不计代价”的当卷王,因为只有第一才有好的工作,结果就是当第二、第三、第四的代价越来越高。那些本不想参与竞争的人(比如我这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维持现状,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我相信和许多我一样被迫“卷”进来的人有和这个病人同样的感慨:”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我们并非不努力,只是”没有别人努力“,这个世界的声音不断重复着他的那句话:你要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加油,要成为第一才配得恩典,才配得上工作,才配得财富,才配得地位,配得名声。

直到有一天,我们或许经历过失望、绝望的打击,已经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开始无奈的安于现状。就像这个病人这样感慨的:先生,谁不想呢?只是争不过他们啊。

我们也像这个病人这样,安安静静的躺在毕士大池边,看着别人一个又一个的得医治,一个又一个功成名就。而你会说,谁不想呢,可是,这就是这就是我的现实啊,算了算了,我就这样挺好的。

可是,病人真的躺平了嘛,真的认命了吗?

躺的平吗?

诶,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耶稣的问题“你要痊愈吗”似乎有些多余:你要痊愈吗?我们会不假思索的说:那还用想,当然要啊!但其实,耶稣应该不会说这种很没有营养的话吧?倘若耶稣是有意的问呢?

我们再来看这段问答:

耶稣说:你要痊愈吗?

病人说(我转述成更现代的语言):我办不到啊。

相信许多经历过在亲密关系中吵架的人(或者是姐妹们)对这种回避式的回答非常的敏感,当然我也是最近才学习到的。比如,当被问道:你喜不喜欢这个口红的颜色啊?如果你喜欢,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反应时间小于0.5秒,但如果你考虑了0.5秒说,喜欢!那就是一般喜欢;如果你说,”比上次的好看“,那就是不怎么喜欢。

如果我们结合后面在Jhn 5:14警告他不要再犯罪的话,会发现,似乎这个病人并不是那么想要痊愈。我更情愿称之为,想却不那么想痊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人已经在毕士大池边生活了38年。在这三十八年中,相对于他生病前来说,他的生活肯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他已经习惯了在水池边的生活。在这里,或许有他的”病友“,他的新的社交圈;在这里,他也不需要工作,大概会有人定时不定时的送过来一些食物(请注意,这里靠近羊门,总会有虔敬遵行神话语的人来到这里周济穷人);在这里他也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什么献祭、十一奉献(税务)都跟他无关。

他是个病人啊!谁会那么没有怜悯心肠去责怪一个病人呢!他是个病人,所以别人就应该体恤他,怜悯他,照顾他,关心他,而他却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回避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这个问题。

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罪导致他生病,但当三十八年过去之后,这个人的病人的身份已经成为他逃城,他已经不想痊愈了,已经习惯了现在这种生活了。

并不是上帝不能医治他,而是他放弃了被医治。

要注意,我们并不是在指责他不想要痊愈,而是在说,当病了三十八年之后,他已经习惯了在“疾病”在他的的生活中,他开始有些恋恋不舍了。我想,当耶稣对他说“不要再犯罪了”的时候,耶稣并不是在说之前导致他生病的那些罪,而是说,不要再任由病人成为你终极的身份,任凭“疾病”在你的生活中蔓延。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习惯了某种角色、身份的时候,我们就常常把某种角色当作我们的价值。甚至用不了38年,只用一两年就行了。当我在课题组呆的时间越来越久,身份也从小萌新变成了大师兄的时候,我的心态也在慢慢的变化。

大师兄是种什么“感觉”呢?一次我接待来访工程师的时候感觉的最明显。那是我把他送到校门口,等他打车离开,这时候好巧不巧接二连三的过去了好几个个人,又好巧不巧的都是我师弟师妹,于是就听到此起彼伏的“师兄好!师兄好”。其实当时我挺尴尬的,虽然我知道是师弟师妹出于尊敬,但通行的工程师(我们也是好几年的交情了)拍了拍我说,哎,现在你都是师兄了啊。

这个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给我带来的变化是:作为师兄,是不是要更加负责在各方面成为他们的榜样呢?作为师兄,是不是要比他们更加的优秀呢?作为师兄,是不是理当受他们的尊重呢?所以,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我的权威;当他们发文章比我好的时候,我心里会极度的不平衡;当他们“没有”按照(我以为的)公义对待我的时候,我就有极大的愤怒。

所以,当我在参加那个PhD论坛的时候,我心中的落差是极大的。因为这个世界的“都市传说”告诉你,你是某个身份就应该有某种成就,没有到达某种成就就是你不够努力啊!

这个世界带给你的绝望是双重的。这个世界一边告诉你你不够优秀,另一边又给你指了一条你永远无法达到的救赎之路。

这个世界说:努力才配得上获得救赎。

这个世界对这个病人病人来说,毕士大池是他拯救的途径。

这个世界告诉他,他要做到某件事情,他的病才会好。他第一个要跳进池水里,他就能得痊愈;他得收入要到某个水准,他家庭的问题就会解决;他一定要学会圆滑的讲话,实时照顾好别人情感的需要,才能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他一定要考到哪个哪个学校,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就像我前面说到的PhD之间的内卷一样,一定要发够多少篇高质量得文章,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其实也能读到,这个病人其实还是有些不甘。他的心里面还是期待着痊愈,康健。在这三十八年中,当他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被医治,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的时候,他的心是否会被扰动呢?他是否会觉得有些愤愤不平,或者对上帝抱怨说“为什么不是我呢”?

这个世界为他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他也曾为之努力——不管积极尝试了很多年得努力,还是在大半生之后“认命式”无奈的努力。

三十八年过去了,这个人的大半生已经过去了。病人在毕士大池边躺了下来,接受了现状,但他却从来没有睡得安稳。他要保持着警惕,只要有一丝池水扰动的迹象,他总要去试一下。万一呢?万一他成为了那“第一个”呢?虽然多次的失败,总是要尝试一下吧?说不定我就是那个幸运儿呢?

这个病人躺下来了,却始终无法躺平。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安息。我们在错误的方向寻求安息的时候,即便获得全世界,我们的心都不会得到满足。

来躺平吧!

约翰记载耶稣遇见这个病人的情景时说:耶稣看见他的时候,就知道他病了很久。显然,在病人没有开口的时候,耶稣就晓得了他的一切。在这个病人努力了三十八年后,耶稣来到他的生命当中,对他说:你要痊愈吗?

耶稣当然知道他的心,但耶稣仍然这么说。或许耶稣在搅动饱经失望的内心,但更多的是,耶稣在问他:你想要眼前的这位带给你痊愈吗?显然,这个病人并没有理解耶稣的用意。

耶稣对他说:起来,拿着你得褥子走吧。耶稣的话是带着命令与权柄的。耶稣对他说:起来,不要再在这里寻求医治了,毕士大池不能真正得医治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褥子。它代表人的破碎与不完美。是我『不正常』的一面。」《褥子团契》

倘若稍稍寓意一点解释,这里的褥子可以看作所有的我们破碎与不完美。耶稣对他说,拿起你的褥子,带上你的破碎与不完美离开毕士大池吧,你已经不属于这里了。

还记得毕士大池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可以医治的地方,是以色列中患了疑难杂症之人争先向往的地方,最靠近水池的床位一床难求(好似医院)。当你卷铺盖走人,离开这个或许你费了好大劲才挤到前排的床位的时候,其他人很快就会蜂拥而至。你就再也抢不到那个风水宝地了。

耶稣说,起来,拿着你得褥子走吧。这个人就这么走了。耶稣的话带着权柄与力量,很有可能,当这个医治的神迹发生的时候,这个病人本身是有点懵的,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有人叫他拿着褥子走,甚至不知道叫他痊愈的是谁!

所以,在他身体得康健之后,耶稣又再殿中到了他。这一次,这个人知道了耶稣的名字——应该是耶稣有意告诉他的。因为真正的痊愈不是身体的痊愈,而是灵魂得赎。耶稣要的,是他灵魂的痊愈。

耶稣告诉他,“我”才是那真正使你的痊愈的人,不论身体和灵魂。

约翰在这里记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冲突,这个冲突中,犹太人给耶稣定的罪就是耶稣最终受审判的时候被定的罪名,这个冲突甚至直接导致了犹太人想要杀耶稣。

犹太人认为病人违反了安息日(因为在安息日,拿起褥子行走这个事情是不允许的),而耶稣呢?煽动违反安息日,教唆犯。

耶稣对他们的回应是这段经文最核心的内容。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父做了什么事呢?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非常熟悉六日的创造之功,也很熟悉神设立安息日的目的。在上帝六日创造之功之后,他看着所造之物都是好的,于是在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 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这也是父最初设立安息日的目的:因为父看着创造之物都是好的,心满意足的安息了。用我们的话说,躺下休息了(躺平),开始享受创造之美了。

因着父做的事,为人的安息设立了安息日。但圣经也不断的强调说(显然犹太人也相信),在安息日之外,有一个真正的安息为我们存留。

真正的安息在哪里呢?答案就在耶稣所的话:子也做事。

父做成的事为我们成就安息日,子所成就的事呢?成为我们真正的安息。

圣经不断的强调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问题是罪的问题,而不是CCP告诉你的什么生产力的问题,经济的问题。我们的心也无比清楚,我们家庭的矛盾,我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矛盾很多时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我们变得骄傲,自我,想要别人按照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意思去做,于是,恼恨、苦毒就在心中慢慢滋生了。罪不只会给对方带来伤害,也会使自己的心备受煎熬。世界告诉你说,你要调整你说话的方式,要态度温和,要语气委婉,可是当你的心没有改变的时候,这些“好的行为”无非是在“攒钱”——你积攒这些温和的行为,为要换取一次大的爆发:我都如何如何为你牺牲了,为什么你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

倘若罪的问题不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无法结局。

所以,耶稣来了。正如约翰在约翰福音最开始所说:生命的光来到世界上,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甚至逼迫他,要将杀死。然而,他仍然来到这个世界,为爱的缘故,为人罪的缘故死在十字架上。因为“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 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只有用信心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才能成为神的儿女。只有神的儿女,才会在父神的创造中得享安息,才会与父一同,看着天父创造的万物说:父(老爸)创造的这个世界,甚好。因为父作这一切,就是为了他所爱的儿女的缘故。

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我们才能如诗篇中写道的:

2他使我躺(平)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3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诗篇》23:2~4

愿我们都能在基督里得享安息。

我们一同祷告。

伟叔:

  1. 医治了却未得医治
  2. 回到经文里面去思考,引领我们去思考经文
  3. 忽略的地方:a。特别是针对安息日的;c,安息日和父做事、子做事有何关系;
  4. 子的权柄与真正的医治;
  5. 躺平?《一个无法躺平的世代》躺不平的毕士大池
  6. 38年 一个时代就过去了 仍然期待这个池子能带来医治
  7. 耶稣的问题是要医治他。你要医治吗?唤起那个盼望;真正问的是:你要我给你带来医治吗?
  8. 我们期待的医治是:我们要做到某件事情才能得到医治;耶稣要带来的医治是:
  9. 我们向着那个医治的方向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获得全世界你的灵魂都不会得到满足
  10. 他得医治是他的身体得医治;与瞎眼的对比;耶稣的医治;病人的回应
  11. 安息日的安息 ---> 父做事直到如今(创造的安息 父歇了他一切的工) 生命真正的安息在于启示的创造中
  12. 唯一安息的盼望在于子的工;创造的安息,救赎的安息;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在终极的答案里是看着他的儿子得以安息
  13. 这个时代无法真正让我们躺平,因为我们寻求的答案错了

尚坤:

  1. 角度还行,但是不是和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的有所偏离?
  2. 这段经文的重点是否是:耶稣才是安息日的主?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