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自奥伯格所著《褥子团契》第五章
第一次读褥子团契这本书是好多年前。那时在带领团契和小组上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在团契图书馆寻书时看到了这本,便被深深的吸引。当时没有读完,但是忘记放在哪里了。去年清明假期回到了本科团契,就悄悄把这本书又借了回来,不过只是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吃灰。再次读起时,同之前的感受不甚相同。书里提到的一些tricks也不经意间已然践行在了自己的生活和服侍中,给自己同他人的相处带来颇多的裨益。
奥伯格化用的是约翰福音第八章的故事:
【约翰福音 8:2-11】2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3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4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6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7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8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9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10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11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这个女人确实是个罪人。行淫无论在哪个文化里都是不被接受和允许的。行淫时被抓,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可以直接用石头打死。所以,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这里所期待的,就是耶稣如何回答。如果耶稣显出他的怜悯,就可以说他心软,不恪守律法,如果他说,“用石头打死她”,那么他就触犯了罗马人的法律,因为罗马人禁止犹太人滥用宗教私刑。
这个女人原来也应该是一个年轻,美丽的新娘,或许对生活充满憧憬,期待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可以和她一同哺育孩子,建立家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望,或许是她丈夫的过错,也或许是她的错,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关心她,注意到她的男人,最后她越过了界限。她开始撒谎,欺骗,她开始对她的丈夫保守自己的秘密。以至于有一天,在她同这个男子幽会的时候,门突然被打开。有一群人,那是她尊敬的人,其中也可能有他的丈夫,把她捉走,带到了耶稣面前。
奥伯格特别提醒读者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圣经强调说,这个女人是在行淫时被捉。这意味着,那些要捉她的人,早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他们早已经为这个女人预备好了结局,他们也可能手里已经拿着石头,等着这个女人的罪行一旦发生的时候,就把她拉出来,拿石头把她打死。
所以,耶稣在这里就质问他们: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耶稣关注这个女人所犯的罪,但他更关注这些围观者灵性上的罪——而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或许我们对自己拥有极高的道德认知,也有很高的品格追求。但这些追求只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狂妄和自高。我们手中紧紧的握着一块石头,随时准备着丢给我们周围的人。奥伯格列举了几个石头,比如:论断的想法,高人一等的心态,不耐烦的话语,苦读的憎恨,以及几乎不给爱留余地。在我们周围的人面临破碎,罪恶感,在害怕和失落中颤抖和挣扎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伸手帮助他们,反而随时准备将自己手中的石头丢向他们。
最初读到这本书时的我也是这样。那是正面临着服侍和学业多重的压力,很多事情并不遂人意。对同工不满意,对弟兄姊妹不满意,对老师学术能力不满意,对团契关系不满意,对周围一切一切的事情,充满了不顺意。以至于在服侍乃至于生活之中,随时都充满抱怨,不满,在话语里也慢慢都是苦毒。我的手中总是有一块石头,随时准备着丢向我周围的人。就像一个刺猬,总是用刺面对那些想要与你亲近的人。
耶稣说,去吧,这是律法所允许的,只是,如果你们自己没有犯罪的话,就可以这样做。说过这话,耶稣又弯下身子,在地上写字。耶稣写的什么约翰并没有说。无论耶稣写了什么,这里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有人放下了手中的石头,接二连三的,先是年纪大、较有智慧的,圣经这样写道。或许他们的心融化了一些,变得更有人性,或许他们想起来,他们自己也曾处于需要被饶恕的情景,最终,没有一块石头在愤怒中被掷出。
耶稣在这里说,其实你们想要做的并没有什么不对,你们也是破碎的罪人,只是你们还不愿认自己的罪。嗯,我们和那个女人其实一样,都需要被更新和饶恕。当我看到自己和周围那些糟糕的人一样的时候,我便没有气力拿起掷向别人的石头。我总以为如果换做我来做这些事情,会做的比现在更好,我总以为他们就应该如此如此,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总以为他们没有做到我的预期,是他们自己的不用心。但耶稣却在这里说:你和她都需要被饶恕。
这其实是件蛮讽刺的事,使徒保罗说,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根本就不被定罪了(罗马书8:1),然而我们却在不断地不断地论断、定罪我们周围的同工。作为基督徒地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不过是人,并没有定罪地权柄这件事。奥伯格如此写道:定罪与论断已经如此根深蒂固的深植于人性之中,我们无法想象,若没有这两样东西,还能否正常生活。是的,定罪和论断已经如此深的根植于人性之中。在读过这段文字的多年以后,我自以为已经渐渐的除去了对别人的论断,也确实除去了大多数,可以接纳很多不同的人,接受他们的怪癖,甚至是乖戾。
但在面对极个别人的时候,仍然充满着抱怨和愤怒。我自以为能借着这些年积攒下来沟通的经验和技巧同他们化解彼此的冲突,我也深信我有足够的能力聆听和对话,但是,上帝却让他们摆出一副拒绝沟通的姿态。于是,我变得忿怒,意气用事,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导致彼此的关系走向恶化。
当他们拒绝我的时候,我的手中又拿起了石头。
所以耶稣说,你其实和她一样。
在我的人性之中已经如此深刻的印下了论断与定罪,以致于被拒绝的时候又重新拿起了石头。
只是耶稣又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在这里向这个女人表示了接纳,肯定她的存在,向她表示,有她真好。接纳是发自内心的行动。接纳他人,并不表示在他人从事一些可能伤及别人或是伤害他们灵魂的事情时,不愿提出挑战和质疑。而是真正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体贴别人的软弱。
耶稣已经如此接纳了最真实的我们,并且付上了极重的代价,为什么我们不愿接纳我们周围的人,还要拿着石头论断他们呢?
所以,请放下手中的石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