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祭台前的随想

坐在Cathédrale Saint-Vincent的主祭台前,望着繁复的彩绘玻璃出神…
教堂的建筑风格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信仰的表达。坐在这座罗马式(始建于12世纪)的主教堂,会产生浩瀚与渺小的巨大落差。人世如烟尘,不过转瞬;抬头仰望,却是炫目的斑斓。
与天上永恒相比,世上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出发时还带有的些许不愉快被这伟大的荣耀充盈:我是如此渺小,祂是如此伟大。惟愿我能就近祂!
06/08 à Saint-Malo

坐在Cathédrale Saint-Vincent的主祭台前,望着繁复的彩绘玻璃出神…
教堂的建筑风格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信仰的表达。坐在这座罗马式(始建于12世纪)的主教堂,会产生浩瀚与渺小的巨大落差。人世如烟尘,不过转瞬;抬头仰望,却是炫目的斑斓。
与天上永恒相比,世上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出发时还带有的些许不愉快被这伟大的荣耀充盈:我是如此渺小,祂是如此伟大。惟愿我能就近祂!
06/08 à Saint-Malo



在Église Saint Malo(Église=教堂)和Basilique Saint-Sauveur(Basilique=大教堂、大殿)参观的时候,似乎有点理解神父们为何热衷于圣像。对于目不识丁信众而言,单看这些话就足以了解受难故事的全貌(P1-3)。对于异乡客的我来说,单看彩绘玻璃上的内容,大致也能猜出这个城镇的宣道史与名人轶事(P3-6)。



文字是伴随着印刷术,在宗教改革之后才普及。对于早先时代的而言,有些人或终其一生也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
那又该如何宣道?面对不会读经、终日为生计劳碌的信众,如何借由后宗教改革时代的静默灵修牧养他们呢?
改教家们面对堕落天主教会口诛笔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五百年来,天主教会也有自己的革新;但这五百年来,宗教改革的继承者(仅限于我了解到的、一些国内的)却始终活在十七世纪:吹嘘先辈对教义的贡献,却无视己辈孵出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头恶兽。



五百年了,改革宗将上帝变为“人的神”。那种对我主我王的崇敬与敬拜神圣去了哪里呢?(据我所知一些宗派正在教义上尝试补足这个缺憾)站在Basilique Saint-Sauveur的时候,我忽然想问那位信仰的前辈(P8):你的神和我的神,是一位神吗?倘若我们将来相见,我们是否会为彼此的信仰感到诧异?又或彼此视为异端?
或许只有到那日,这些问题才有答案。
只是我想,又该如何面对厚重的历史?
Shuai
03/08 à Dinan
最近一个月没有写文章,日常的生活渐渐被做饭和实验占据,没有什么可分享的事——或许这也是和国内最大的不同:需要花精力计划和准备每周的午饭和晚饭。超市离得很远,每次去超市都要买够至少三天的食物,也要花很多心思去用有限的厨具和食材尽可能让自己吃好——不想凑合。
准备食物着实花了大量的精力,每次回到家之后都不愿再考虑学习之类的计划了。
除了课题,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同孤独感做抗争。即便跟实验室的同事越发熟络,教会的小伙伴也常常say hi,或是认识了几个中国同学……但那种在异乡的孤独感仍是时不时地袭来。
昨晚被邻居的“夜间运动”吵醒,伴随着30度的室温,久久难以入眠。那几个小时里有万千思绪,却不知道可以同谁人言说。或许除非亲身经历过,很难被理解吧。
下班回来,想到十个月前L老师同我分享她一个人在国外时的感受:那种每天的煎熬与痛苦靠着她先生坚持不懈的每日电话电话撑了下来,她说。我也更加明白她当时为何给我那样的建议,倘若我能穿越时空,恐怕我也会给当时的我同样的建议——即便明明知道最后是一场空。
当被孤独感扼住咽喉时,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多么的虚伪与脆弱。祷告并不总是被回应:祂常常沉默不语,好似那位冷眼旁观者——当我在孤独感中将要窒息时,对祂的怨懑就愈加强烈。
有一天忽然意识到,我所认信的改革宗与加尔文主义的神学似乎并不能给我带来安慰,尽它们足够强大,提供了充足的工具和框架对抗来自这个世界种种的攻击。但当溃散源于人心时,加尔文主义的“洞见”便会化身定罪的工具,把人推向更加绝望的深渊。
并没有什么样的神学可以拯救人心。当你凝视那不可凝视的人心时,才会知道那是多么的脆弱与无助。
即便大卫一遍一遍的呐喊说:求你不要静默无声,因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他的神却并未回应他,也未改变他分毫。
在大卫的流离岁月,并没有什么神学或先知的教导可以依靠,他有的恐怕只有单纯的信,在将来完全未知时的信靠,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的信靠。
他说: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或许我也应该闭嘴,好好的等候祂如何做工。
我大概是无法闲下来的人吧。
当生活开始慢下来之后,心里总有一丝的慌乱,似乎只有只有“劳碌”才能让我的心里获得平静安稳。

为解决冰箱里放了超过两周的牛肉而做的红酒牛肉盖面

为解决冰箱里放了快一个月的香肠和牛腩而做的香肠牛腩便当
在做饭上找到的乐趣日渐的被考虑“明天吃什么”的忧虑所替代,也渐渐地不再那么有趣了。似乎只有不断地追求新奇的东西,才能重新燃起兴趣。不过,这算不算另一种不满足呢?
在听课的时候听到Jay Adams的这段话,说的太好了:
忧虑们好似整天坐在摇椅中,他们摇啊摇啊,他们一直摇到晚上非常累,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有完成。
Worries are like people who sit in the rocking chair all-day, the rock
and rock and rock, in the end of the day, they are very tired, but
they haven't accomplished anything. Jay Adams


本周学习内容。主要是拉普拉斯变换和电化学体系里的二阶偏微分动力学方程
工作上有进展,但主要是学习和理解类似于上图所示这种。即便写下来本文的读者也大概率看不懂,所以就不写。
周四开始温度突然升高,炎热的天气让人容易了无兴致,特别是我在的城市普遍没有空调,以及基本不用风扇,所以降温只能靠着开窗/阴凉/以及扇子。

连续三天的高温
高温天气当然是可以度过(survive)的,周六那天趁着早上温度还没有升上来,赶快坐车去超市买了下周的食物,回来之后开了小窗但拉上了窗帘。阴暗的房间里体感温度会低一些,不过临近傍晚的时候,也是看着我的温度计上升到了32℃(此时外界的温度已经到了~40℃)。
异常的高温意味着异常的气候,PH告诉我这种天气一般只有八月末才会有,而且只持续一周左右。不过我想大概他们没有农历,不知道下周就是夏至了吧……
周天就一下子降到了25°C,早上起来把我冻坏了……
回顾一下,需要靠着忙碌才得享安息,大概率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本身就在被焦虑所熬炼。
倘若内里有真平安,无论外界环境是怎么样,总能享受在其中。
没想到,在来了两个月之后,我也开始沉迷于cooking了——像许多留学生一样。

猪扒

餐后甜点
不得不说,法式的餐后甜点简直棒。吃完油腻的肉菜,来一点甜点,喝着果汁或者其他饮料,这才叫享受食物的乐趣啊。
不过想来,法国的气温不算太高,生活也没有那么紧张,在没有夜生活的情况下,除了看书学习之外,做饭、养宠物(目前还没有)也确实是为数不多的可享受的生活的乐趣了。也难怪很多人出国之后就变成了大厨。

去取快递路上路过了让人惊奇的Saint-Anne教堂
还是要吐槽下法国邮政la postal,网购东西看着物流更新今天要到,结果在家等了一天,电话也没打就直接给我放到代收点了。——而代收点离我家有两三公里,坐公交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
网上搜一搜吐槽法国邮政的一大堆,哎,谁叫在法国,邮政是大爷呢。不只是寄信,手机卡是挂号信寄给你的、银行卡要走邮政寄给你、信用卡账单要通过邮政寄信、水电网费也是通过邮政。
财大气粗,店大欺客,神出鬼没的法国快递员……
总结来说,生活趋于稳定后,心态也慢了下来。日子一天天平淡地度过,也是一种幸福吧。
Enjoy the food and the weather.
这两天忽然意识到,高考于我而言,过去了整整十年。思绪仿佛被带到十年前,努力的开始回忆高考前的情景。那时,我是什么感受呢?那时,我在想什么呢?……
高考前的那晚,我好像一宿没睡着。毕竟是人生大事,心里也很激动、兴奋。那晚具体在想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大体掺杂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这一“命运之考”万一失败的担忧。现在想来,在我憧憬未来的时候,没想到十年后,我会在异国他乡写下这篇文章(想到过会是PhD身份——高中时就想明白了,像我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蠢货,也就只能读点书了)。
我对高考最大的记忆,就是数学卷子的最后一道选修题忘记涂卡了,于是我就毫不意外的少考了十分;语文好像也是发挥失常,因为有十分左右怎么都对不上,思来想去怀疑日常作文54的我应该是拿了一个保底平均值45……别的成绩倒是在意料之中。虽然当时壮志凌云,觉得自己能考个好成绩,但现在回想来,我的智识水平也就那样,倒也是被上帝fairly treated了。
高考后,考到了西北的一所学校,读书、生活、结交伙伴、开始自己的教会生活;四年后考了研,继续到西南的一所学校读书,在那边待到第五年的时候,申请了visiting PhD的基金,第六年便到了法国。如今回忆起来,一直都傻乎乎的我,一定是被上帝特别的眷顾了。就像我在M.Sc.Thesis里面所写:
我糊里糊涂的人生尽释了“蠢”字,但上帝却不住展现出在恩待蠢人方面祂如何资深。
(这句话是入了学术数据库的,就是不知道我的学位论文现在过了保密期没)
这个十年,是我糊里糊涂的人生的第三个十年,也是我人生遽变的十年。十年前的我,不会想到我如今的一切。回忆高考时对未来的种种畅想时,我那有限又狭隘的眼光又怎能想到这十年间我所经历的种种:愉悦的、悲哀的、魔幻的、新奇的。即便如今,我仍愈发觉得我的眼界有限与狭隘,我所能见、所能知的,不过是那广袤万事的一隅。
我是那个井底之蛙,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这么大。
十年前觉得无比重要的人和事情,如今再看也不那么“重要无比”了;即便是面对所谓“一考定终生”的高考,现在也更加泰然处之——这并不是胜利者的泰然自若,而是在这十年中,更深的学会和认同了“没有哪一件事可以决定你的一生”(积极面的表述就是:there is always another way. 总有另一条路。)
如今想来,我只是糊里糊涂的经历着人生的一切:得到过,失去过,无论是希望和遗憾终都没有错过。
糊里糊涂的面对未来,想方设法应对当下。
我确实是蠢,也确实稀里糊涂地经历了许多上帝的恩典。也更加明白,我现在所有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赐给我的。我不眷恋这些,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也不再敢畅想未来,我总不知道十年后,上帝会把我带到什么境地,也难以想象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有多大的差别。——但至少,我的下一个十年应该不在剧变期,会稳定许多了吧。
本篇关于基督徒的傲慢。
本篇中特别提到了两种傲慢,一种是无知,一种则是骄傲。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她抱有这样的看法,只不过是因为受了自己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已。在十岁的时候,她确信家里用的那种餐刀是正宗的或正常的,或认为那种餐刀才是“真正”的餐刀,而邻居家里用的那种餐刀则压根“不是真正的餐刀”,她那种自负和对餐刀的自以为是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这种自负中,无知和天真的成分太多,属灵骄傲的成分太少……
生活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基督徒:对某一种宗派和传统抱有固执的坚持,而对其他的传统则嗤之以鼻。上帝也很恩待这样的人,生长在一个敬虔的家庭和教会,也过着敬虔的生活。
只是,于我这样“血统不纯正”的基督徒而言,那种“贵族式”的基督徒好像活在天上,少了人世间许多的烟火气。也常令于我此般的罗宾汉式基督徒感到一丝傲慢arrogance。
——开始我以为是傲慢,但私酷鬼在这里做了精细的区分。那里面属灵的骄傲或许很少,反而是无知和天真导致的自以为是。细想来确是,生长在一个蒙受上帝极大恩典与祝福的环境中,就如生长在属灵的皇宫中一般,不曾深刻地体会过皇宫外魔鬼嚣张的蹂躏。
就像那个玛丽王后一样:他们吃不起面包了,为什么不吃蛋糕呢?(中国类似的名言来自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他们并不是骄傲自大,而仅仅是天真与无知。
另一种傲慢,则是一种被魔鬼称之为“诸罪中最为强大和美丽的那一种罪——属灵骄傲”。
病人所处的那个新圈子很容易诱使他变得骄傲起来,除了基督教外,这圈子还有很多原因让他引以为傲。比起他所基础的任何社交圈子,这圈子里的人受过更好的教育,更有才智,更加和蔼可亲。在某种程度上,他对自己在这个圈子里的地位也有错觉。
人常常会以他所处的圈子来定义自己。所谓的“朋友圈”也常常是判断一个人阅历、交际等各个方面水准的一个重要平局。其实这也很符合常理:你的朋友们都是什么样的人,那你差不多也类似。
出身和外表我们无法决定,但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品格、陶冶自己的品味、选择自己的朋友。——“不以出身论英雄”或许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生活中也不乏常有愚昧的人,总喜欢谈论出身、外貌,而非品格和品味。
这样的人恐怕永远不会成为马云的朋友吧?不过,这些自身无法决定的因素倒也帮助许多人过滤掉了那些短视与唯利是图的鼠辈,留下那些真正的可以彼此帮助的朋友与伴侣。
……他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人次才容忍他,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才欣然接纳他。他自己很多谈话和观点只不过是在模仿他们的谈话和观点罢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其实对此全都心知肚明。……他以为自己之所以会喜欢他们的交谈内容和生活方式,是因为她的灵性和他们一样有深度,而实际上他们比他深刻的多……他就像一只狗,处于捕猎本能和对主人的爱,在享受了一整天的狩猎之后,就以为自己已经精通各式火枪了!
刚进入某个圈子时,却是会常常迷失自己,以为自己已如这些前辈一般。很喜欢路易斯的这句话:他就像一只狗,处于捕猎本能和对主人的爱,在享受了一整天的狩猎之后,就以为自己已经精通各式火枪了!。
我常常感觉到如此: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却在与很多“大人物”相处许久之后,就以为自己精通各式的火枪了!对于这样的人,魔鬼也说到:
你一定要让他觉得这一高度才是自己真正的水平所在。
随时随地都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并不容易,保持清醒才是一个人保持谦卑的前提。知道自己远没有达到所期许的水准,无论是生命或是智识,仍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需要不断地向前奔跑天路。
但魔鬼的诡计就是这样,让人为许多东西洋洋得意:为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为自己所拥有的恩典,为种种不应当的东西……
你一定要教他把那些让他感到愉悦的圈子和让他觉得无聊的圈子之间的区别误以为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区别。一定要让他觉得(最好不要说出来)“我们基督徒是多么与众不同啊”;一定要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把“我们基督徒”定义为“我那一伙人”;一定要让他把“我那一伙人”用来指代“我有权结交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处于仁爱和谦卑而接纳我的人”。
……你应该不断地把一种暗暗自得的心里夹杂到他的一切思想中去,而且永远不要让他自问“我到底在洋洋自得些什么?”他一想到自己能归入核心成员、可以共享一个秘密,就感到非常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