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字 下的文章

驳“罪是一个道德问题”

640.png
不是。

最直观的逻辑就是:
倘若:

命题P:罪是道德问题。

那么:

罪否判定标准即是道德。

然而:

道德有其历史文化属性[^世俗研究],即会随历史、社群、时间之变化而变。

意即:

一件事在某个特定时间的特定社群中被视作不道德,即“罪”;而在他者中则非。

那么会出现如下悖论:

**一个人既可以有罪,也可以无罪。**

然而,

**圣经断言:世人都犯了罪。**

因此:

**!P命题:罪不是道德问题。**

依稀记得某些神学课程中明确的讲过:罪是射箭偏离了靶心,是一种对规范秩序的偏离。按我浅薄的理解,罪否应该有某一种(至少相对)客观的、超越时空的秩序和标准。但实在学艺不精,求问于AI,得到的回答如下。我基本认可其论点,也符合我对该问题的认知,附于此。
不要因为对方有某些看似权威“帽子”就失去了判断力,“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这才是符合圣经的原则。
以下是Kimi的回答,我基本认可其论点,也符合我对该问题的认知。


在基督教神学框架内,“罪”首先并非“人际-道德”问题,而是“神-人关系”问题;其本质是“对神圣意志的违背”,其判定标准是“是否触犯上帝律法”,而非“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以下分四步给出《圣经》依据与系统神学文献支持。

1. 圣经原文字义与经文依据

1.1 旧约

希伯来文最常用词 ḥaṭṭāʾṯ(חַטָּאת)与 pěšaʿ(פֶּשַׁע)均指向“向上帝射偏了靶心”或“越过上帝所划界限”。

关键经文:
•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晓谕以色列人:无论何人干犯(ḥaṭṭāʾṯ)耶和华的命令…’”——民 15:30
• “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诗 51:4(大卫与拔示巴事件,受害者包括乌利亚与拔示巴,但诗人强调“惟独得罪神”)

1.2 新约

希腊文 hamartía (ἁμαρτία) 与 parábasis (παράβασις) 同样强调“越界”“违背神令”。

关键经文:
• “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约壹 3:4
•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 6:23
• “就如罪是从一人(亚当)入了世界…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 5:12

2. 教义史与系统神学文献

2.1 奥古斯丁(Augustine, De libero arbitrio, Conf. 7.12)

• 罪是“善的缺失”(privatio boni),其恶性不在于积极实体,而在于“意志背离自有之善(上帝)”。
• 道德之恶(mala culpae)仅为“背离”之人间后果;首要定性是“对永恒律法的违逆”。

2.2 安瑟伦(Anselm, Cur Deus Homo, 1.11–15)

• 提出“无限者尊严”概念:罪是对无限上帝之“不荣耀”,其严重程度由“被冒犯者之尊严”而非“受害者损失”决定。
• 故“杀人”与“私念”在人际层面损失不同,但在神面前同属“无限尊严之冒犯”,皆需“无限补偿”。

2.3 托马斯·阿奎那(ST I-II, q. 71, a. 6)

• “罪之首要对象是‘神圣律法’(lex aeterna),其次才是‘自然理性’与‘人法’。”
• 明确区分“道德善恶”与“罪”:前者可由自然理性认知,后者必须依赖“启示之律法”。

2.4 宗教改革传统

•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14问:“罪是什么?——罪是任何不遵守或违背上帝律法的行为、言语或思想。”
•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2.1.4:“人所犯的一切罪,首先是在于背叛上帝之权威,而非对邻舍之损害。”

2.5 现代系统神学
(新正统,需谨慎对待)
• Karl Barth, KD IV/1, §60: 罪是“人对自己受造性的否定”,只能在“基督中心论”下被揭示;离开启示,人无法凭道德自省识别“罪”。
• Herman Bavinck, Reformed Dogmatics III, 113–120: 原罪是“在亚当里的归算”,其焦点是“约的关系”而非“道德行为”。

3. 神学命题归纳

P1 罪的逻辑次序:先“垂直维度”(神-人),后“水平维度”(人-人)。
P2 判定标准:以“启示律法”为终极尺度,而非以“人间伤害-道德直觉”为尺度。
P3 严重程度:由“被冒犯者之尊严”决定,故“私念”与“谋杀”同需无限补偿。
P4 后果首要:与神隔绝、神的震怒与咒诅(罗 1:18;弗 2:3),其次才是社会性苦难。

4. 与“道德问题”之区别

纬度 道德哲学 基督教神学之“罪”
首要参照系 人类理性/共同善 神圣意志与启示律法
判定主体 人(个体或社群) 上帝
严重程度标尺 伤害程度、可普遍化 被冒犯者之无限尊严
解决路径 教育、制度、悔改补偿 基督赎罪与重生的恩典

5. 结论

在基督教神学内部,任何行为或思想之所以被定性为“罪”,其充分必要条件是“违背上帝律法”,而非“是否造成人际伤害”。

• 大卫事件(奸淫+谋杀)中,圣经明确说“惟独得罪了你”(诗 51:4),显示“水平伤害”被纳入“垂直冒犯”之下。
• 约壹 3:4 以“违背律法”定义罪,把道德-人间维度收摄于“神圣律法”维度。
• 从奥古斯丁到巴特的系统神学传统一致把“对神的背叛”视为罪的核心;道德恶仅是附带后果。

因此,在基督教神学框架内:
“罪”首先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神-人关系”问题;其本质是“对神圣意志的违背”,道德人际伤害只是其可能结果之一。


回家路上

等车回家的时候看到救护车回医院,想起来之前几次在医院急诊,特别是夜间急诊。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总是充满真实的世间百态。

​最近看到沙白赴死新闻,我其实挺敬佩她。读研时曾有一门公共课,专门探讨安乐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清醒地直面死亡,需要勇气。加缪曾谈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在被病痛折磨时,各种鼓吹人生的意义都变得虚妄。活着,简单且健康的活着,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成为奢望。当慢性病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为之调整生活方式,时刻提防其急性发作,却又随时需要面对暴风雨的紧绷。此时此刻,所有人生的美好又有何意义呢?

​我厌恶疼痛,特别是那种持续不断的痛,不论是自己或是别人。因此,任何苦难都不值得赞颂。所有的苦难都毫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面对苦难的人。我的朋友SF两年前也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离世。她喜欢狗狗,乐观,也开朗。只是,在疾病没有发作的日子,她也需要过得谨小慎微。最终她走得时候,尽管不舍,我由衷为她开心。苦难的日子终于结束,如今她得以自由。

她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她活过,她又死去;她笑过,她又痛哭;她被人爱过,又被人伤害。最终,她存在于朋友们的记忆中。这样的人生,值得活吗?

意义总是被赋予的。当疾病成为我生活的中心,我看不到任何的意义。或许上帝有祂自己的目的,因此看它有意义,但那是上帝的事。而我,不需要什么意义赋予它将来的价值,我需要的只是“现在”。

胆囊炎小记

打麻醉的时候,听到医生在聊医保,讲如何如何才能有保障。然後突然间意识就模糊了,再醒来的时候已经结束了。诶?我还想继续知道医保的事,怎么话说到一半就没了?

医生说,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胆囊切掉。我不想切身体的器官,但代价就是不得不忍受为期几个月药物治疗与随时可能的发作和疼痛。这大概就是选择,没有两全其美,选择其中某一个就必然失去另一个。

无论吃什么都会疼痛,索性就不吃罢。不吃又会饿,饿的话胃又不舒服。吃了会痛,不吃也会痛。难不成我上辈子是遭遇饥荒饿死的?

几番折腾下来,已经渐渐接受了切除胆囊。但始终将其作为最後的选项,当所有的方案都试过之後,那只能接受现实。这样,将来总不会后悔。

医生要我戒烟酒咖啡茶,一切辛辣刺激难以消化东西,以及每日三餐都要规律吃但都不要吃多。那我还能吃啥?我为数不多的人生乐趣就更屈指可数了。

我以为食堂是一个安全区,没想到食堂才是雷区。看起来可口一点的饭菜都暗藏辣椒,稍微让人有点食欲的饭都加了好多辛香料。吃一次、痛一次。几天下来食堂的窗口也被我筛选的所剩无几。

一段时间没碰辣椒,碰到一点点辣的东西:好辣!!!!!!钻心刺骨的辣!!我这么不能吃辣了吗?

心里痒痒想吃烤肠。过去我可对烤肠一点都爱不起来,这种没有滋味的肉到底有什么可吃的?两个月没好好吃肉后:真香。然後:卒。痛了一晚上,一直到三点多才勉强睡着。

好想喝奶茶啊,我都两个月没碰奶茶了吧?要不买一小杯?卒。止痛药都管不住的痛。

写了《疼痛日志》,发现我能吃的东西微乎其微,任何有刺激的都可能在夜间发作。白天一切都好,到了夜间所有隐藏的原因都会突然爆发,最终也难以确定到底是什么导致的,只能猜。

特效药并不总是特效,止疼药也不总是止疼。原来每一次好转都是恩典。

干呕的时候,萨特总是在旁边看着我,不知道他是关心我,还是怕我突然挂掉没人给他吃的了。

不知道第几次半夜跑医院。不喜欢医院,不喜欢总是一副病人态。我还有大好人生需要度过,还有许多想法没有实现,把时间耗费在医院算个什么事呢?

校医院除了药费便宜点,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让你在等待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你的病可以自愈。

跟护士小姐姐说,要不这点滴我就不打了吧。现在我不怎么痛了,而且上次你给我扎了三针都没中,搞得你很有压力。小姐姐笑。于是我回去了。其实我主要不太疼了外加困了。

看到医院的救护车驶来,忽然也想体验一把。第一次坐救护车是与L一起,送他到医院。算了,救护车一趟也挺贵的,我的病也没有严重到需要救护车的程度。

现在的饭量是原来的一半不到,甚至有时候是三分之一。我心想,太好了我终于能会瘦下来。一个月後称体重,竟然还是那么些斤两。原来,我多吃的那些饭最终都成了屎。就是说除了基本的营养摄入,之前我一直在吃屎。

诗读 | 农家

《农家》
作者:木心
农民的家
几乎不讲话

来了个客人
忽然闹盈盈了

大家都讲话
同时讲同样的话


又一个失眠的夜晚。

睡不着的夜里总是思绪万千。从明天吃什么,想到以後要怎么活着;从课题实验和自我实现,想到为何最近白头发又平添几根。思绪乱飞的时候,总不知何以为安处。

之前还玩微博时,曾经认认真真的记录过夜晚失眠的一百个理由,如今看来总有一百个理由又如何?漫漫长夜,需要的并不是知道为什么。

翻看木心的诗,忽觉此首给我嘭訇一击之感--曰:戳中心巴。好像读诗时便常如此,素觉寡淡的文字不知哪一天、哪个瞬间就让你怦然心动,不由感慨人世间何竟有如此叩人灵魂的文字。随后一觉醒来,那激情褪去,便继续是素素常常,滋味袅袅耳。

趁着这段情意,不如写下只言片语罢。

那怕我讲的话,和他们讲的并不同样。

我跟A说,我还是挺喜欢JO 2024 Paris的开幕式。A劝我:那得注意点,毕竟教会圈子“屏霸”的意见都是批判。--特别是对那些鼓吹少数群体和似乎嘲弄基督教的部分。

“瑕不掩瑜。”--难得H和我在这么有争议的问题上趋同。

不知何时,基督教开始变得神圣不可冒犯,好像别人“尊重”你的信仰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不知何时,基督教开始变得只可他们以福音冒犯别人,而不可被他人冒犯;不知何时,基督教似乎忘记了他们先嘲弄了多神论者的虔敬,又取笑了无神论者的贞操。

或许这就是亚伯拉罕独一神教的傲慢吧。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经不起任何的嘲弄,可他们妄图还以爱为名,将自己的信仰推广到全世界。

真是何等可笑啊。

写写删删。

想了很多话,最终还是不写,免得引来太多非议。

总结:或许这并不“福音”罢。

诗读 | 失去的氛围

《失去的氛围》
作者:木心

从前的生活
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
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

从前的家庭
不论贫富尊卑
都显得天长长,地久久

生命与速度应有个比例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自然
人类在灭绝地球上的诗意

失去了许多人
失去了许多物
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氛围


忙碌的六月和七月终于告一段落。

本想书写下其间历经的万千感慨,提笔时却觉乏味。似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到了有万千感慨的时刻,反而只言片语都嫌单薄。

正如周国平所云:
相思是篇冗长的腹稿,发表出来却很短。

恰如此诗所云,大致便是如此的感受罢。

长吁一声。

诗读 | 佐治亚州小镇之秋

《佐治亚州小镇之秋》

作者:木心
  那年秋天
   一段欢乐时光
   周围农村收成好
   烟草价格
   市场上坚挺不坠
  炎炎长夏过后
   最初的凉爽
   使人松快得
   直想去做件大事
  路面尘土飞扬
   路边菊花金黄
   甘蔗熟了
   透出尊严紫红
  每天清早客车来
   带小孩去学校
   假日在松林里
   他们合伙猎狐狸
  家院的绳索上
   晾满被褥冬衣
   白薯摊了一地
   干草堆得高又高
  暮色苍茫
   屋舍间炊烟袅袅
   橘色的月亮扁而大
   头几个寒意夜
   静得不能更静
   以前的秋天
   好像没有这样静的
  春寒
   商略频频
   昨我
   已共今我商略
   一下午一黄昏
   且休憩
   且饮恒同室温的红葡萄酒
  独自并坐在壁炉前
   凝眸火的歌剧
   明日之我
   将不速而至共参商略
  那件事
   那个人
   那是前天定夺了的
   爱或不爱


答辩前夜,果不其然失眠了。

躺在宿舍的床上,脑海中总是泛起过往岁月斑驳的浪花。倏然间意识到,“学生”这个伴随了我近三十年的身份,从此就要告一段落我,的学生生涯从此就要画上句号。

明天答辩会经历些什么呢?或许结果是确定的,只是通向结果的这一步又一步充满了不确定。上帝好像总爱和我开玩笑似的,从我的论文提交、送审、质量审查再到申请答辩的整个过程充满了波折。这段时间,我总有种稍稍一放松就要完蛋的紧绷感。精神高度紧张,睡眠质量也一言难尽。

只想感慨:啊,终于要结束了!最终,我还是坚持着走到了终点。有多少次想过放弃、也试过逃离,可是最终还是假模假式的迎来了毕业。夜深时,也有想过再来一次,想想着自己重新的振作起来,在那个课题上死磕,最终实现最初的设想。

只是,白日梦终究要醒来。在时间的磨砺中,我渐渐地接受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渐渐地明白哪怕有“人生重来枪”,我也会做类似的抉择,重新掉进同一个坑。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这几年,总有一种窒息的宿命感萦绕在心头。有太多太多我无法改变的事,这个世界、别人以及我自己。许多的巧合汇在了一起,就成为了必然。许多的必然织成了经纬,就点缀了巧合。

于是,我开始同自己和解🤝,开始说服自己:这就是人的罪性与我的本性,开始尝试重新地诠释这个世界,像我们每一位都会做得那样。过往所读之书、所历之事便开始反刍:“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留心查验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我深深地意识到,我并不是真正的理解福音,也不真正理解基督的救赎。

就像在一次小组中我真诚地提问:我不知道福音与我每日的生活有何关联。每天清晨醒来,面对无休无尽的工作,一件挨一件的事务,我实在不知道福音如何在这些事上救赎了我。面对日复一日的生活,无尽重复的劳作,没有年轻人旺盛激情加持的我,着实难以在其间寻得盼望。

或许放弃追寻就好了,就像我在这些年“学”到的那样:承认自己的失败,承认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承认这是超越理性可以问询的。

可这不是我。于我而言,打鸡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需要真正的养分,强健的、建立在磐石上的。

这不是神学问题,却也正是神学问题。圣经必须对我生命的每一部分讲话--对我清晨醒来、对我在办公室工作、对我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对我夜晚失眠--否则,祂救赎的就不是我的全部。

But how?

我不知道,也尚未寻索得答案,但我相信祂最终会给我答案。也可能没有答案抱憾终生,就像我毕业时仍未在那个课题有突破性进展。但愿不至如此罢,并不想像现今这样,带着遗憾与不甘草草地迎来结局。

五味杂陈。

独自并坐在壁炉前
   凝眸火的歌剧
   明日之我
   将不速而至共参商略

立一个新的flag🚩

在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且明确自己的写作能力是在是差。可能也是太久没有书写、表达的缘故罢,曾经觉得行云流水的东西如今只觉得脑中空无一物。

可是我经营着博客,公众号,还曾幻想着可以一抒胸意,恣意文海的人啊

索性不如开始记流水账吧。

我还怀揣着,写作能力这种东西多写多练就会恢复了,的梦想。兴许在一段时间复健后,我的写作便又恢复如初了呢?

也许吧。

此即这篇流水账的来源。

只是要写些什么呢? 这个是需要好好想想的。

preView
This page loaded in 0.0014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