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 Liu 发布的文章

提一提课程:7. 我太忙碌了

我是不是太累了?(Am I Too Tired?)1

怎样判断你的疲惫是属正常的,还是情况严重。

《列王记上》19:1-9;《马太福音》11:28-30

你的疲惫有多严重?根据下列的标准,在阅读每道问题之后,写下你的分数:
0──我极少有这样的感觉。
1──我有时候(一个月一次左右)会有这样的感觉。
2──我经常(一个月不止一次)会有这样的感觉。
3──我几乎总是有这样的感觉。
把你的总分加起来,并且使用后面的说明来解释结果。

疲倦症状评估表

____1. 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情绪起伏很大,早上起床很困难?

____2. 你是否有轻微发烧、感冒症状、喉咙痛、或是淋巴结有些压痛?

____3. 你是否在早晨感觉最糟糕,到了晚上觉得好一些?

____4. 你是否很容易入睡,但很早就醒,再也睡不着?

____5. 你是否发现自己盯着电脑屏幕、键盘、或是书本,却很难让自己不打瞌睡?

____6. 你是否觉得自己无精打彩、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____7. 你是否出现短期的记忆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

____8. 你每天的活动量是否降到了过去的一半?

____9. 你的情绪是否比较迟钝和冷漠?

____10. 你是否全身酸痛,觉得身体比以前虚弱?

____11. 你每次运动完,是否会连续12小时以上觉得疲惫不堪?

____12. 你的工作压力是否大到你想逃避的地步?

____13. 你是否会头痛?

____14. 你是否发现自己极度想要避开人群,不想与人打交道?

____15. 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没有耐性、易怒、紧张、爱发脾气、焦虑?

总分:_____

计分

0-12: 疲倦属正常范围。

12-22: 暂时性疲倦。你可以借着减轻自己的压力、度假、或增加休息和睡眠时间,来改善它。

23-32: 疲劳情况严重。休息并不能减轻症状。你受到了长期的压力、并患有肾上腺素枯竭、免疫系统缺陷的疾病。你只能通过大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缓解这种形式的疲劳。例如,换个新的工作环境,或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33以上: 属于“疾病状态”的 疲倦。立即需要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排除内源性抑郁症、荷尔蒙失衡,以及身体疾病。

讨论:

  1. 你觉得疲惫不堪有多久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在你的生活、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优先顺序上,有什么疲倦的信号?
  3. 你要采取什么办法,来面对自己疲倦的问题?
  4. 《马太福音》11章28-30节是怎么说的?

匆促症的征兆(Signs of Hurry Sickness)2

如何知道自己太匆忙。

《路加福音》10:38-42;《箴言》14:29

  1. 加速 你害怕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完事情,并为此困扰不已。每当等待时,你就大发脾气。遇到红灯,在你前面两条道上各有一辆车时,你会注意它们各自的年份、制造厂商、型号,猜想哪一辆在绿灯时会更快发动。

 经常 有时候 少有 从未

  1. 一心多用/多任务(Multi-tasking) 心理学家称它是“多相活动”(polyphasic activity可以被称之为“同时做不只一件事”,但是这样说太冗长了。)车里是人们最喜欢进行多相活动的地方。患匆促症的人们可能会一边开车、一边吃东西、喝咖啡、听录音带、刮胡子或化妆、用打电话谈生意。

 经常 有时候 少有 从未

  1. 杂乱无章 看一眼你书桌的桌面。一位研究员注意到,一个普通的脑力工作者的桌上通常有36小时的工作量,他/她每周需要花3小时翻找东西。患匆促症的人们,往往会带着如山高的备忘记事簿到处走。

 经常 有时候 少有 从未

  1. 日落疲劳 我们下班回到家,最需要我们爱的人得到的却是“残羹剩饭”。这是作家路易斯˙格兰特(Lewis Grant)所说的“日落疲劳”,即一天结束时,匆促症所表现的行为:
    • 即便没有什么事要做,你在家里还会忙里忙外。
    • 你对配偶和子女说话刻薄,即使他们并没做错什么事。
    • 你老是催促孩子。你假装要和孩子比赛(“好吧!孩子,让我们看看谁洗澡洗得最快”),但实际上你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想快点给孩子洗完澡。
    • 你告诉家人,只要再等一两周事情就会好转。
    • 作为逃避的方式,你沉迷于自我毁灭的事情:看太多电视、酗酒,或浏览色情网站。

 经常 有时候 少有 从未

  1. 爱的能力受损 匆促症最严重的特征,是爱的能力减弱了。基本上,爱与匆忙是互不相容的。爱总是需要时间去经营,而时间是匆忙的人们所没有的。
    当我行事仓促时,我会开始憎恶每一个我原本应当去服事的人。我也会开始以完全功利的角度来思考人:我怎样才能从他们的身上获益?这变成了我利用他们,而不是去爱他们。

 经常 有时候 少有 从未

──约翰˙奥伯格(John Ortberg)

讨论:

  1. 在我们繁忙的表像下,隐藏了什么恐惧?
  2. 在《路加福音》第10章里,耶稣提到的那“一件事”是什么事?
  3. 我们怎样才能不让忙碌扼杀我们的事工,以及我们爱其他人的能力?

安静时刻的四种威胁(4 THREATS TO QUIET TIME)3

克服破坏与上帝亲密关系的因素
《列王纪上》18:42;《约翰福音》15:4

在灵修生活上,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困难,其中有四个大问题隐然有如入侵的巨人:

巨人1:失去专注

“我要怎么加强专注力,保守我的心思不要魂游象外?”在进一步讨论前,找一张纸,回答这个问题:使你失去专注的四个原因是什么?

对付各种专注破坏者,祷告是最有效的巨人杀手。再来,预备、计划、便条纸和笔,可以作为武器,帮助我们从困惑的陷阱中跳出来,借着专注力的加强,带来小小的成就。

巨人2:失去感觉

下面这些说词听起来很熟悉吗?

“有时候我就是无法感觉上帝的同在,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真的并不想敬拜的时候,我怎么敬拜?” 我们倾向凭感觉生活,然而身为基督徒,根据圣经说,我们的责任是要控制自己的感觉。上帝并不要我们放弃自己的感觉;然而我们必须学习认清它们、然后以荣耀上帝的方式来表达。我自己发现,当我想要在灵修时间有更多的个人敬拜时,我会先采用一些《诗篇》的章节,好像是出于我自己的言语。起初,这种感觉非常奇怪也不自然,但我越多按照自己的渴望来敬拜上帝,就更能够享受它。

巨人3:缺乏纪律

有关纪律,最棘手的问题是持守优先顺序。当我们适当地把信心视为自己的责任,却仍然在纪律上有所挣扎时,问题可能出在优先顺序上。魔鬼不是笨蛋,牠要让我们被困住;让优先顺序模糊或错乱,是牠最喜欢的伎俩。

当你想到优先顺序时,自问以下的问题:
• 我生命中想要的是什么──我真的想要认识上帝吗?
• 我要怎样到达那个目的──我必须采取什么步骤?
• 我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事须付出代价。

巨人4:缺乏操练

一旦了解与上帝在一起的时间是表达爱的情谊,我们就该明白操练多么重要。我们学习遵照上帝的道行事为人,并持之以恒,那会在我们以及别人的生命中,产生永远的改变。

作业

  1. 什么是拦阻你与上帝独处最大的巨人?
  2. 你可以定出(并评量)怎样的一个目标,来增进你与上帝的相交?你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帮助你达成目标?
  3. 透过祷告和读经,上帝要为你个人,以及在你的里面做什么?

  1. ──艾奇柏˙哈特(Archibald D. Hart)博士,暨处方心理学家注册会员(FPPR)http://www.buildingchinesechurchleaders.org/2019/12/05/am-i-too-tired/?variant=zh-hans 

  2. http://www.buildingchinesechurchleaders.org/2020/01/02/signs-of-hurry-sickness/?variant=zh-hans 

  3. ──取自《认识上帝的优先顺序》(The Priority of Knowing God),彼得.戴生(PETER V. DEISON),1990年取得版权,Kregel Publications, Grand Rapids, MI. 蒙允使用。http://www.buildingchinesechurchleaders.org/2020/01/02/4-threats-to-quiet-time/?variant=zh-hans 

提一提课程:5. 你的小组健康吗?

小组健康的5个要素(Five Essentials for Small Group Health) 1

如何让你的小组不断蓬勃成长

《耶利米书》30:17

  1. 人际关系必须是优先要事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我们的小组以构建彼此的关系为第一优先
我们的小组成员在聚会之外,经常联系
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向来透明坦率
小组成员间无条件地彼此相爱
  1. 小组长需要适当的训练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在接受恰当的训练之前,我们教会不会给他们领导的角色
有小组长潜能的人在服事时,我们肯定他们的恩赐并鼓励其去接受训练
我们小组事工的领袖熟悉小组长的个人品格
就算严重缺乏新的领袖,我们教会也不会放松对领导训练的要求
  1. 每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领袖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我们教会肯定每一位小组参与者的属灵恩赐
我们的小组提供机会,让每一位成员可以使用并发展这些恩赐
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被给予机会,带领事工的某些方面
  1. 健康的小组会分殖和倍增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我们鼓励小组长在他们的小组里辨认有潜力的新领袖
我们教会大部份的小组每年都经历某种的变革
当一个小组分为二的时候,我们鼓励两个新小组保持联络
  1. 小组应该专注于活出圣经的教导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我们教会的小组的特点,不单单是“查经”
小组聚会里,人们经常地经历基督的同在和大能
我们的小组特别看重,应用圣经真理在每天的生活中
我们教会提供各种不同的方案和事工,让小组成员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到的

——蓝杜·内伯(RANDALL NEIGHBOR); © LifeTogether.com. Visit LifeTogether.com to find resources that help your church transform communities through community.

讨论

  • 我同意以上所提出的原则吗?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 以上5个原则中,哪一个在我们团契表现得最好?

多维度探讨健康小组特质2

你的小组与一个健康、蓬勃发展的事工标准有多接近?

《以弗所书》2:21-22

用祷告的心去思考以下类别和描述,将你小组的经验标划在所提供的两个选项之间的线上。请画“/”在线上来反应小组的现状。

16361768957378

讨论

  • 把上列的所有量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你小组的总体健康程度如何?
  • 上列项目哪些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 对一个正陷在重重困难中的小组,小组事工领导层要如何来帮助它恢复元气?

当一个小组生病时3

帮助找出究竟是需要校正航向,或是弃船的时候

《腓立比书》1:6

当一个小组的健康出现问题时,使用这份评估去帮助决定下一步该如何走。思考每个主要问题,同时使用后面的附加问题来协助你思考。

是不是该改换领导的时候?领袖是否已经厌倦了领导?领袖向来是有效能的吗?领袖是否需要更多的训练?领袖是否需要招募一位共同领袖(co-leader)?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我们的学习材料是否满足需要? 对小组成员的属灵生命而言,学习指南是否太简单?太具挑战性?是不是该回到只用圣经的时候?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是不是到了该邀请新人的时候?是不是时候挑战每一位成员去带一位新朋友到小组来?是不是时候请求教会的小组事工负责人,打发新人到我们小组?是否有需要让新组员带入“新风气”?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在我们当中是否有极端性格的人物?是否有人经常独占讨论,把其他组员赶跑了?是否有人需要感情上或属灵上的支援,但却是小组长或其他组员不能提供的?有没有跟这人建立一个足够好的关系,而可以开始私下跟他/她谈论其处境?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这小组是否需要一套“新装”?小组需不需要换一个新的聚会点?要不要在另一个人的家里聚会?轮流在不同的家里?在一个餐厅里?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我们需不需要作对外的服事?小组需不需要走出聚会地点,奉基督的名到其它地方服事?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是否是尝试一个新作法的时候?有没有需要多用些晚上的时间祷告,少点查经?或多点交流开心的活动?现在是不是一个好时机,引进一些活动让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更加亲密?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有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小组是新的,且发展得很慢,是否需要坚持一段时间,看看什么是上帝的旨意和时间?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是否到了分组的时候?是不是时候把几位组员送出去,开始另一个小组?是不是时候变成一个超级组,在我们聚会时再分成几个较小的组?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是不是到了该让它结束的时候?是不是到了该最后一次一同庆祝上帝为这小组所做的一切,然后让个别小组成员开始他们新的小组经验?

□ 一定是 □ 或者是 □ 大概不是 □ 一定不是

——瑞克•劳利(RICK LOWRY); copyright 2005 Christianity Today International. Originally appeared on Smallgroups.com.

讨论

  • 当我们发现小组有生病的症状时,在考虑对症下药之前,我们应当等多久?
  • 在商议如何帮助改进或结束一个生病的小组时,谁应该参与?

作业

阅读作业:《我的小组垂死了吗?》
如无法打开划至页面最末尾

评估作业:

  1. 你的小组健康状况如何?你打算如何改进?
  2. 作为团契层面的同工,如何帮助改进或结束一个生病的小组?

我的小组垂死了吗(Is Our Small Group Dying?)

用这些症状来帮助确定你们小组的健康状况。

乔尔‧寇米斯基

柯克的父亲昨晚去世了。今天早上我在电话里安慰他,并表示愿意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帮助他。柯克显然很伤心,但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父亲的健康状况已经恶化很长时间了。

就像人一样,小组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有些小组会发展疾病和死亡,而另一些小组则能够抵御疾病并继续生存下去。在我与教会和小组合作的几年时间里,注意到四种经常折磨小组的疾病。没有一个是致命的,然而,如果一个小组大部分的症状都有,那么这个群体的生命可能就无法复原了。

  1. 冲突

有些组员说话太多,待得太晚,或不管束自己的孩子,让人分心。我记得有位小组领袖跟我说,他的小组有个家庭对于在聚会中和在聚会后管束他们的孩子,缺乏文化的敏感性。他说:“乔尔,对不起,我妻子再也受不了了,我们不要再继续带这个小组了。”

我自己组里还有一个人,他不喜欢崇拜时间。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当别人尝试唱敬拜诗歌时,他就要口头评论一番。

像这样的情况,以及其它无数的情况,如果你能尽快处理,都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埋藏问题往往会变成人人都知道的“房间里的大象”,但没人愿意讨论。

  1. 自我主义

有时候小组中的冲突可能更微妙。它可以潜伏在表面之下,以自私自利的形式出现。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自私是每个小组的一部分。然而,小组被自私的人所接管是有可能的。

有时,这些人会用“交谊”或“群体”这样的字眼来掩饰他们的自私。我在一个小组里有一对夫妇,他们公开反对外展的观念,因为他们来参加小组就是为了这个群体,言下之意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需要”。对这对夫妇来说,传福音是一种诅咒,他们表现出对未来倍增的厌恶,让别人知道这可能会造成分裂。他们的确是一对有许多需要的破碎夫妇,但也是吸走小组生命的海绵。

我百分之百同意需要服事自己的群体,也要实践圣经中有关“彼此”的教训。事实上,服事群体的需要,可能是西方文化中小组事工最重要的方面。小组帮助修补破裂的、破碎的生命,这需要时间。然而,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得到充分的医治,然后去接触他人。有些人永远无法超越自我,最终以要求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来破坏小组。

要解决像这样的情况,就要遵照在《马太福音》18章耶稣的建议,先和你的弟兄(或姐妹)一对一谈话,如果这样行不通,就带别人一起去。在上述的例子中,我可以很容易地屈服于这对夫妇,因为他们的个性很强。但是,我知道他们的影响会使整个小组停滞不前,所以和他们私下谈论了“传福音和倍增是为了保持小组健康和富有成果”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我点醒他们,他们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我要让他们知道我在留意他们。他们最终离开这个小组和教会,我后来得知这是他们一贯的做法。

  1. 没有委身

你听过“教会20%的人做80%的工作”这个说法吗?换句话说,80%的人做了20%的工作。但有时候小组是完全由80%不分担工作的人组成的。甚至更糟糕的是,小组可能受毫不委身的人所俘虏。例如,当一个小组每周参与者的波动律是2-15个人时,这个小组是不稳定的,而小组领袖因为都要事必躬亲而越发疲累时,他们很容易就会崩溃。

做为补救措施,有些小组与组员订立契约,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小组生活,包括规律参加和准时出席。另有些小组强调小组的核心信念和组员的委身。例如,有一间大教会希望每个小组的核心成员在小组聚会外,另外在不同的晚上会面,用以计画小组聚会、拜访组员、邀请新人。这间教会发现,稳固的核心小组会产生健康的小组。

  1. “恒久”的组员

小组是让人有机会使用自己的恩赐,在领导上成长的最佳场所。它们把组员变成领袖,成为使人作主门徒的门徒。每当我想起这是完成基督命令“受装备者去带人作门徒”的最佳方式(太28:18-20),就会对小组事工感到兴奋。

然而,有些小组从来不自我超越。没有人愿意参加规定的培训和带领新的小组(或成为新小组领导团的一份子)。最终,小组领袖变得不堪重负,决定辞职。

小组会存活吗?

我带领了一个小组几年,最终不得不停掉。在上述四个问题中,我们的小组就占了三个问题,我觉得最好是放弃,重新开始。这个小组就是很不健康,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将剩下的组员整合到其它的小组中,从头开始一个新的小组。

在另外的小组,我能够应对特定的病状并继续前进。当组员和我发现一种治疗方法时,这个小组就进入新生活和健康状态,并继续外展。

你的小组会是这样吗?简单的说,你必须尽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你的小组正在遭受一两种上述的病症,你应该能够与组员和教练一起找出解决方案。

然而,如果你们小组的病症更明显,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停掉,重新开始。

—乔尔‧寇米斯基(JOEL COMISKEY)是一位牧师、教会植堂者、也是www.joelcomiskeygroup.com的创始人。

讨论:

  • 我们的小组是否患有上述疾病?
  • 我们的小组过去从哪些疾病中恢复过来,这是如何实现的?
  •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步骤,来确定一个能让我们达到更佳状态的处方?谁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诊断?

躺不平的毕士大池 约5:1~18

【约5:1】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约5: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
【约5:3】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
【约5:4】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约5:5】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
【约5:6】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约5:7】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约5:8】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
【约5: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约5: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约5:11】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
【约5:12】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
【约5:13】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
【约5: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
【约5:15】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
【约5:16】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作了这事。
【约5:17】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约5:18】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 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 神当作平等。

约翰福音中记载的第三个神迹仍然是一个关于医治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些特别,因为只有约翰记载了这个故事,而其他的三卷福音书并未提及这件事。而就耶稣医治病人这件事本身来说,似乎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你的信救了你”这种因信得救的套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在上一章(Jhn 4:50)很明显地读到约翰对大臣信心的描写:“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因着我们的信,哪怕只有一点点的信心,神就会特别的看重。

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约翰关于这个人信心的描写。是约翰比较矜持,吝惜自己的笔墨嘛?我们稍微向前或向后读就可以发现,约翰并不吝惜夸赞人的信心,在约翰福音中对“信”的描写是非常常见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显然这个被医治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对耶稣的信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似乎能捋顺一些让人感到奇怪的地方。

比如最明显的,当犹太人问他医治好的是谁的时候,他竟然不知道他的救命恩人是谁!他可是生病了三十八年,按照他的描述,似乎是瘫痪了,没办法行走。在他生命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恩人”,按照一般剧情的套路,岂不应该是那种“敢问恩人尊名,大恩大德毕生无以为报,甘愿做牛做马以报救命之恩!”这种剧情?结果却是这个人并不知道医好他的是谁?反而是耶稣第二次找到了他,他才知道医好他的叫做耶稣。

还有一个让人不解的地方,是耶稣再遇到对这个人时所说的话。耶稣说到: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了,恐怕 你遭遇的更加厉害。耶稣的话似乎在暗示这个人所生病的是与罪有关。具体是什么罪导致他的病,耶稣没有说,约翰也没有写,我们也不用去过多的猜测。不过,按照圣经教导,尽管疾病是人的罪所导致,但生病并不一定是与罪有关。在约翰福音的第九章,耶稣在面对生来就瞎眼的人的时候,就明确的说:

【约9:1】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
【约9:2】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约9:3】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

在这里,耶稣似乎在表明这个人常常地陷在罪中。

显然,约翰记载这个神迹的是与安息日有关的,也因着安息日的缘故,犹太人对耶稣的敌意愈发的加深。

带着以上疑问,我们今天从安息的角度来思想这段经文,盼望我们能够在上帝面前躺平。

躺平了吗?

根据Jhn 5:1~2的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的毕士大,耶路撒冷是圣殿所在的地方,而这个毕士大池就在圣殿的羊门外。(图),这个池子非常大,周围有五个门廊,可以容纳很多人。由于靠近羊门,自从四世纪以来,毕士大池在某些文献中也被称为“羊池”,认为这是把祭物送入羊门之前清洗用的。但今天考古的表明这个水池很可能是当时城市的水源,因为这个池子非常的深。

不管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何,“毕士大池”在当时已经非常出名。这种出名并不是因为它原本的用途(洗羊或是水源),而是它可以医病。如大部分约翰福音的古卷中对此注解的,当时广为流传着一个传说:Jhn 5:3 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谁,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我们不晓得耶稣是否认可这个医治的传说,但显然,当时的社会中很多人是相信的,其中也包含今天故事的主角。在这样的期待下,许多人患了无法医治之症的人聚集到毕士大池旁,有瞎眼的,瘸腿的、血气苦干的。他们等候着天使搅动池水的那一刻,因为只要他们第一个跳到池水中,他们就会得医治。

那个传说告诉他们如此。

但我们仔细想想看,瞎眼的、瘸腿的和血气枯干的人显然比较不那么容易成为第一个人。瞎眼的无法看到池水的扰动,等到池水搅动的程度到他能听到之时,恐怕别人早就已经跳进去了;瘸腿的、血气苦干的人也相仿,他们总是争不过那些患例如皮肤病之类的小病,不会影响到行动力的人。Jhn 5记载的这个病人就是如此,有些人会把他称为瘫子,因为在Jhn 5:7这个病人自己说到,没有人把他放在池子里,似乎在表明他没有行动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其实约翰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写这个人具体如何,我们还是对他的病症保守的评估到“无法自由的行动这个层面”。

按照那个传说,倘若这个病人要得到医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 首先,他需要有像Mark 2中那个瘫子那样能上房揭瓦抬着他的朋友,需要“全友协作”;
  • 其次,这些朋友得小心谨慎的帮他盯着池水,保持精神紧张,一旦搅动立马行动,这叫“战时状态”,;
  • 第三,这些朋友还要陪他不懈坚持很长的时间,因为机会难得,并不总是能抢到“第一个”,这叫“常态化”

我们并不知道他的朋友们何时放弃了他,或许是一而再再二三的看不到希望,或许是代价太大,抑或是二者都有。我们有句俗语,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需要长期附上代价的亲人(老人或是胎儿),我们尚且会如此,更何况只是朋友呢?所以,在病了38年之后,只剩他自己似乎还在坚持了。

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再坚持,而是选择了“躺平”。

面对耶稣的问题——你要痊愈吗?病人似乎答非所问的回答充满了无奈。病人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在准备这段经文的时候,我对病人的这句话有深深的共鸣。那段时间我正在准备参加一个PhD学术论坛,我梳理了自己前几年“还算不错”的工作之后,自以为尚能达到一个PhD的要求(我导师也是这么说的)。可是,当我真正的到现场参加的时候,才知道PhD这个群体到底有多么的“内卷”。“内卷”是什么?用古早一些的话来说,就是“非理性竞争”。比如,某个作业要求交不少于3k字的阅读报告,有的人交4k,有的人交5k,有的人交10k。他们真的能有那么阅读收获吗?倒不见得,纯粹只是有一个都市传说:如果我写得比别人多,老师好歹会看在我写了这么多的情面上给高一点成绩?;在PhD的群体中也是如此,比如我所在的专业,学院最低要求是两篇某种级别以上的文章。但有的人就是要发五篇(比如我同门),有的人发十七篇(这是我在奖学金评选上看到的),因为我们之中存在着一种都市传说:发的文章越多越好,排位越高,工作就会越好,就越受人尊重。

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人人都要“不计代价”的当卷王,因为只有第一才有好的工作,结果就是当第二、第三、第四的代价越来越高。那些本不想参与竞争的人(比如我这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维持现状,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我相信和许多我一样被迫“卷”进来的人有和这个病人同样的感慨:”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我们并非不努力,只是”没有别人努力“,这个世界的声音不断重复着他的那句话:你要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加油,要成为第一才配得恩典,才配得上工作,才配得财富,才配得地位,配得名声。

直到有一天,我们或许经历过失望、绝望的打击,已经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开始无奈的安于现状。就像这个病人这样感慨的:先生,谁不想呢?只是争不过他们啊。

我们也像这个病人这样,安安静静的躺在毕士大池边,看着别人一个又一个的得医治,一个又一个功成名就。而你会说,谁不想呢,可是,这就是这就是我的现实啊,算了算了,我就这样挺好的。

可是,病人真的躺平了嘛,真的认命了吗?

躺的平吗?

诶,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耶稣的问题“你要痊愈吗”似乎有些多余:你要痊愈吗?我们会不假思索的说:那还用想,当然要啊!但其实,耶稣应该不会说这种很没有营养的话吧?倘若耶稣是有意的问呢?

我们再来看这段问答:

耶稣说:你要痊愈吗?

病人说(我转述成更现代的语言):我办不到啊。

相信许多经历过在亲密关系中吵架的人(或者是姐妹们)对这种回避式的回答非常的敏感,当然我也是最近才学习到的。比如,当被问道:你喜不喜欢这个口红的颜色啊?如果你喜欢,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反应时间小于0.5秒,但如果你考虑了0.5秒说,喜欢!那就是一般喜欢;如果你说,”比上次的好看“,那就是不怎么喜欢。

如果我们结合后面在Jhn 5:14警告他不要再犯罪的话,会发现,似乎这个病人并不是那么想要痊愈。我更情愿称之为,想却不那么想痊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人已经在毕士大池边生活了38年。在这三十八年中,相对于他生病前来说,他的生活肯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他已经习惯了在水池边的生活。在这里,或许有他的”病友“,他的新的社交圈;在这里,他也不需要工作,大概会有人定时不定时的送过来一些食物(请注意,这里靠近羊门,总会有虔敬遵行神话语的人来到这里周济穷人);在这里他也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什么献祭、十一奉献(税务)都跟他无关。

他是个病人啊!谁会那么没有怜悯心肠去责怪一个病人呢!他是个病人,所以别人就应该体恤他,怜悯他,照顾他,关心他,而他却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回避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这个问题。

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罪导致他生病,但当三十八年过去之后,这个人的病人的身份已经成为他逃城,他已经不想痊愈了,已经习惯了现在这种生活了。

并不是上帝不能医治他,而是他放弃了被医治。

要注意,我们并不是在指责他不想要痊愈,而是在说,当病了三十八年之后,他已经习惯了在“疾病”在他的的生活中,他开始有些恋恋不舍了。我想,当耶稣对他说“不要再犯罪了”的时候,耶稣并不是在说之前导致他生病的那些罪,而是说,不要再任由病人成为你终极的身份,任凭“疾病”在你的生活中蔓延。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习惯了某种角色、身份的时候,我们就常常把某种角色当作我们的价值。甚至用不了38年,只用一两年就行了。当我在课题组呆的时间越来越久,身份也从小萌新变成了大师兄的时候,我的心态也在慢慢的变化。

大师兄是种什么“感觉”呢?一次我接待来访工程师的时候感觉的最明显。那是我把他送到校门口,等他打车离开,这时候好巧不巧接二连三的过去了好几个个人,又好巧不巧的都是我师弟师妹,于是就听到此起彼伏的“师兄好!师兄好”。其实当时我挺尴尬的,虽然我知道是师弟师妹出于尊敬,但通行的工程师(我们也是好几年的交情了)拍了拍我说,哎,现在你都是师兄了啊。

这个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给我带来的变化是:作为师兄,是不是要更加负责在各方面成为他们的榜样呢?作为师兄,是不是要比他们更加的优秀呢?作为师兄,是不是理当受他们的尊重呢?所以,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我的权威;当他们发文章比我好的时候,我心里会极度的不平衡;当他们“没有”按照(我以为的)公义对待我的时候,我就有极大的愤怒。

所以,当我在参加那个PhD论坛的时候,我心中的落差是极大的。因为这个世界的“都市传说”告诉你,你是某个身份就应该有某种成就,没有到达某种成就就是你不够努力啊!

这个世界带给你的绝望是双重的。这个世界一边告诉你你不够优秀,另一边又给你指了一条你永远无法达到的救赎之路。

这个世界说:努力才配得上获得救赎。

这个世界对这个病人病人来说,毕士大池是他拯救的途径。

这个世界告诉他,他要做到某件事情,他的病才会好。他第一个要跳进池水里,他就能得痊愈;他得收入要到某个水准,他家庭的问题就会解决;他一定要学会圆滑的讲话,实时照顾好别人情感的需要,才能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他一定要考到哪个哪个学校,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就像我前面说到的PhD之间的内卷一样,一定要发够多少篇高质量得文章,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其实也能读到,这个病人其实还是有些不甘。他的心里面还是期待着痊愈,康健。在这三十八年中,当他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被医治,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的时候,他的心是否会被扰动呢?他是否会觉得有些愤愤不平,或者对上帝抱怨说“为什么不是我呢”?

这个世界为他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他也曾为之努力——不管积极尝试了很多年得努力,还是在大半生之后“认命式”无奈的努力。

三十八年过去了,这个人的大半生已经过去了。病人在毕士大池边躺了下来,接受了现状,但他却从来没有睡得安稳。他要保持着警惕,只要有一丝池水扰动的迹象,他总要去试一下。万一呢?万一他成为了那“第一个”呢?虽然多次的失败,总是要尝试一下吧?说不定我就是那个幸运儿呢?

这个病人躺下来了,却始终无法躺平。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安息。我们在错误的方向寻求安息的时候,即便获得全世界,我们的心都不会得到满足。

来躺平吧!

约翰记载耶稣遇见这个病人的情景时说:耶稣看见他的时候,就知道他病了很久。显然,在病人没有开口的时候,耶稣就晓得了他的一切。在这个病人努力了三十八年后,耶稣来到他的生命当中,对他说:你要痊愈吗?

耶稣当然知道他的心,但耶稣仍然这么说。或许耶稣在搅动饱经失望的内心,但更多的是,耶稣在问他:你想要眼前的这位带给你痊愈吗?显然,这个病人并没有理解耶稣的用意。

耶稣对他说:起来,拿着你得褥子走吧。耶稣的话是带着命令与权柄的。耶稣对他说:起来,不要再在这里寻求医治了,毕士大池不能真正得医治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褥子。它代表人的破碎与不完美。是我『不正常』的一面。」《褥子团契》

倘若稍稍寓意一点解释,这里的褥子可以看作所有的我们破碎与不完美。耶稣对他说,拿起你的褥子,带上你的破碎与不完美离开毕士大池吧,你已经不属于这里了。

还记得毕士大池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可以医治的地方,是以色列中患了疑难杂症之人争先向往的地方,最靠近水池的床位一床难求(好似医院)。当你卷铺盖走人,离开这个或许你费了好大劲才挤到前排的床位的时候,其他人很快就会蜂拥而至。你就再也抢不到那个风水宝地了。

耶稣说,起来,拿着你得褥子走吧。这个人就这么走了。耶稣的话带着权柄与力量,很有可能,当这个医治的神迹发生的时候,这个病人本身是有点懵的,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有人叫他拿着褥子走,甚至不知道叫他痊愈的是谁!

所以,在他身体得康健之后,耶稣又再殿中到了他。这一次,这个人知道了耶稣的名字——应该是耶稣有意告诉他的。因为真正的痊愈不是身体的痊愈,而是灵魂得赎。耶稣要的,是他灵魂的痊愈。

耶稣告诉他,“我”才是那真正使你的痊愈的人,不论身体和灵魂。

约翰在这里记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冲突,这个冲突中,犹太人给耶稣定的罪就是耶稣最终受审判的时候被定的罪名,这个冲突甚至直接导致了犹太人想要杀耶稣。

犹太人认为病人违反了安息日(因为在安息日,拿起褥子行走这个事情是不允许的),而耶稣呢?煽动违反安息日,教唆犯。

耶稣对他们的回应是这段经文最核心的内容。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父做了什么事呢?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非常熟悉六日的创造之功,也很熟悉神设立安息日的目的。在上帝六日创造之功之后,他看着所造之物都是好的,于是在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 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这也是父最初设立安息日的目的:因为父看着创造之物都是好的,心满意足的安息了。用我们的话说,躺下休息了(躺平),开始享受创造之美了。

因着父做的事,为人的安息设立了安息日。但圣经也不断的强调说(显然犹太人也相信),在安息日之外,有一个真正的安息为我们存留。

真正的安息在哪里呢?答案就在耶稣所的话:子也做事。

父做成的事为我们成就安息日,子所成就的事呢?成为我们真正的安息。

圣经不断的强调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问题是罪的问题,而不是CCP告诉你的什么生产力的问题,经济的问题。我们的心也无比清楚,我们家庭的矛盾,我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矛盾很多时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我们变得骄傲,自我,想要别人按照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意思去做,于是,恼恨、苦毒就在心中慢慢滋生了。罪不只会给对方带来伤害,也会使自己的心备受煎熬。世界告诉你说,你要调整你说话的方式,要态度温和,要语气委婉,可是当你的心没有改变的时候,这些“好的行为”无非是在“攒钱”——你积攒这些温和的行为,为要换取一次大的爆发:我都如何如何为你牺牲了,为什么你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

倘若罪的问题不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无法结局。

所以,耶稣来了。正如约翰在约翰福音最开始所说:生命的光来到世界上,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甚至逼迫他,要将杀死。然而,他仍然来到这个世界,为爱的缘故,为人罪的缘故死在十字架上。因为“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 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只有用信心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才能成为神的儿女。只有神的儿女,才会在父神的创造中得享安息,才会与父一同,看着天父创造的万物说:父(老爸)创造的这个世界,甚好。因为父作这一切,就是为了他所爱的儿女的缘故。

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我们才能如诗篇中写道的:

2他使我躺(平)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3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诗篇》23:2~4

愿我们都能在基督里得享安息。

我们一同祷告。

伟叔:

  1. 医治了却未得医治
  2. 回到经文里面去思考,引领我们去思考经文
  3. 忽略的地方:a。特别是针对安息日的;c,安息日和父做事、子做事有何关系;
  4. 子的权柄与真正的医治;
  5. 躺平?《一个无法躺平的世代》躺不平的毕士大池
  6. 38年 一个时代就过去了 仍然期待这个池子能带来医治
  7. 耶稣的问题是要医治他。你要医治吗?唤起那个盼望;真正问的是:你要我给你带来医治吗?
  8. 我们期待的医治是:我们要做到某件事情才能得到医治;耶稣要带来的医治是:
  9. 我们向着那个医治的方向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获得全世界你的灵魂都不会得到满足
  10. 他得医治是他的身体得医治;与瞎眼的对比;耶稣的医治;病人的回应
  11. 安息日的安息 ---> 父做事直到如今(创造的安息 父歇了他一切的工) 生命真正的安息在于启示的创造中
  12. 唯一安息的盼望在于子的工;创造的安息,救赎的安息;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在终极的答案里是看着他的儿子得以安息
  13. 这个时代无法真正让我们躺平,因为我们寻求的答案错了

尚坤:

  1. 角度还行,但是不是和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的有所偏离?
  2. 这段经文的重点是否是:耶稣才是安息日的主?

提一提课程:4. 我可以带领他们吗?

课前讨论

  • 你为甚么作组长/同工/团契领袖呢?
  • 你觉得一个“领袖”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 这些特质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人池

带阴影的圆圈代表你们教会的人池。有些事促使你去考虑请某个人(在中间较黑的那个圆点)学习如何带领小组。你首先要问一个问题:他/她是在某个小组里头吗?如果没有,要把他们扔回池中,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你要帮助他们进到一个小组里头,他们需要学习何谓社群,以便再生社群。
技能/成熟的四种情况

在页面的中间是个正方形,有四个部分。四方形的左侧是“技能”这个词,这是指人们带领小组所需的特定能力。顶部是“成熟”这个词,这是指“像基督”,亦即:这人能够复制/再生基督的特质在别人身上。向右移是指更加的成熟,向上移是指更高的技能。

  • 成熟/有技能: 那些成熟又有技能的人,你大体上是会要他们做小组领袖的。他们通常只需要知道你们教会想要怎么做小组的异象。这些人少之又少。他们需要什么:异象!.
  • 成长中/无技能: 大多数人都在光谱的另一端。他们可能渴望学习,但他们在基督里既不成熟也不精通小组领导。你可以把他们和现有的稳固领袖配搭在一起,让他们在自己小组的环境中学习。他们需要什么:做学徒/实习!
  • 成熟/无技能: 这些人是稳固的信徒,但不知道如何带领小组。要训练这些人小组领导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放在涡轮小组。这种类型的小组,是领袖训练小组,但有小组的实际功能。你在涡轮小组做的每件事都是像在常规的小组所做的,但同时你是在教导有潜力的领袖如何领导。他们在小组里头分担带领的责任。(有关涡轮小组概念的更多资讯,请参看比尔‧唐纳修(Bill Donahue)的著作“Leading Life-Changing Small Groups”。)他们需要什么:涡轮小组!
  • 成长中/有技能: 有些人在基督里年资尚浅,但他们在带领小组上很有技能。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可能在其它的环境带领过小组。然而,他们需要时间在与基督的关系上成长。这些人需要密集的门徒训练,帮助他们找出上帝希望在他们生命中的计画,以及如何到达那里。他们需要什么:门徒训练!

观察你潜在领袖的进展

当处于这四种情况的人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他们仍然可能没有完全准备好做带领小组的工作。右边的圆形代表一个小闹钟,它带有警告意味,提示你在让他们带领小组之前,要花一段时间观察他们个人对各种情况如何反应和应对。
16355806693476

作业

  • 对自我进行评估
    • 是否可以服侍/带领小组?
    • 你在哪些方面预备好了,哪些方面还需要长进

提一提课程:1. 教会、团契与小组

Composer:Shuay Liu

Date: 2021-09

共融团契(希腊语:κοινωνία,源于字根ξύν,旧约 Lev6:2 בתשׂומת (字根שׂים)七十士译本译作此字。英语:fellowship或communion),即伙伴关系,源自《圣经》的“相交”一词,意思为相互交往、分享和建立关系,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基督徒之间的两种亲密关系1

团契现在常用作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特定聚会的名称,其旨在增进基督徒和慕道友共同追求信仰的信心和相互分享、帮助的集体情谊。因而广义的团契也可指教会和其它形式的基督徒聚会。团契生活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教会生活,所以团契也称基督徒团契。天主教则称为共融,特别用来指在基督内联合在一起的行为与活动2

“团契”一词是燕京大学刘廷芳教授创造的名词。他说由于中文创造抽象名词不容易,造了也很难使用,而fellowship是非常重要的名词,故此他在1925年燕大的一次演讲中悬了赏格,征求满意的中译。半年后他再增加赏格,然而一直无人回应,于是他提出自己拟译的“团契”一词试用,自言“并不十二分满意”。后来他意外地发现“团契”一词,在中国各地教会得到广泛采用。他指注意到“团”字有“聚而凝结”的意思,如江淹诗句“团团霜露色”;而“契”字可表契约,合同,或“神合”,也就是意志相合的意思。他觉得这两字连合起来后,包含了英文和希腊文名词的主要意义。 3

“团契”(Fellowship)一词的圣经来源

中文和合本圣经中没有“团契”这个词,其在英文圣经中对应的词通常为“fellowship”。在旧约圣经中,fellowship offerings(如英文NIV版圣经)就是平安祭,其特点是祭物人人都要吃,上帝也与人共同分享。平安祭是一种上帝与人相交的聚餐,所以也称“相交祭”或“团契祭”。

新约圣经原文(希腊文)的“κοινωνία”一词,在和合本圣经中对应的翻译为交接、得分、相通、感动、交通、一同等有共同分享、相交的意思的词语。和合本圣经中出现过很多“相交”,例如:

那藉着律例架弄残害,在位上行奸恶的,岂能与你相交吗?(诗94:20)

Shall the throne of iniquity have fellowship with thee, which frameth mischief by a law? (Psalms 94:20, KJV)

与:

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一1:3)

We proclaim to you what we have seen and heard, so that you also may have fellowship with us. And our fellowship is with the Father and with his Son, Jesus Christ.(1 John 1:3, KJV)

这个希腊词也出现在以下主题经文:

  • 神(约一1:6);

    我们若说是与 神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约壹1:6)

    If we say that we have fellowship with him, and walk in darkness, we lie, and do not the truth. (1 John 1:6, KJV)

  • 神子耶稣(林前1:9);

    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份。(林前1:9)

    God is faithful, by whom ye were called unto the fellowship of his Son Jesus Christ our Lord.(1 Cor 1:9, KJV)

  • 祂受的苦(腓3:10);

    【腓3:10】[和合本]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3:10)

    That I may know him, and the power of his resurrection, and 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 being made conformable unto his death. (Phil 3:10, KJV)

  • 圣灵(林后13:14;腓2:1);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 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林后13:14)

    The grace of the Lord Jesus Christ, and the love of God, and the communion of the Holy Ghost, be with you all. Amen. (2 Cor 13:14, KJV)

  • 基督的血和身体(林前10:16);

    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林前10:16, 和合本)

    The cup of blessing which we bless, is it not the communion of the blood of Christ? The bread which we break, is it not the communion of the body of Christ?(1 Cor 10:16, KJV)

  • 外邦人的祭物和诸神(林前10:20);

    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 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林前10:20, 和合本)

    But I say, that the things which the Gentiles sacrifice, they sacrifice to devils, and not to God: and I would not that ye should have fellowship with devils.(1 Cor 10:20, KJV)

  • 使徒以及他们的患难和信心(徒2:42;加2:9;约一1:7;来10:33;门6,17);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2:42, 和合本)

    And they continued stedfastly in the apostles' doctrine and fellowship, and in breaking of bread, and in prayers.(Acts 2:42, KJV)

    又知道所赐给我的恩典,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加2:9, 和合本)

    And when James, Cephas, and John, who seemed to be pillars, perceived the grace that was given unto me, they gave to me and Barnabas the right hands of fellowship; that we should go unto the heathen, and they unto the circumcision.(加2:9, KJV)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 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1:7, 和合本)

    But if we walk in the light, as he is in the light, we have fellowship one with another, and the blood of Jesus Christ his Son cleanseth us from all sin.(1 John 1:7, KJV)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来10:33, 和合本)

    Partly, whilst ye were made a gazingstock both by reproaches and afflictions; and partly, whilst ye became companions of them that were so used.(Heb 10:33, KJV)

    愿你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显出功效,使人知道你们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作的。(门1:6, 和合本)

    That the communication of thy faith may become effectual by the acknowledging of every good thing which is in you in Christ Jesus.(Philem 1:6, KJV)

    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门1:17, 和合本)

    If thou count me therefore a partner, receive him as myself.(门1:17, KJV)

  • 光明和黑暗(林后6:14);

    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林后6:14, 和合本)

    Be ye not unequally yoked together with unbelievers: for what fellowship hath righteousness with unrighteousness? and what communion hath light with darkness?(2 Cor 6:14, KJV)

  • 他人受的苦和安慰(林后1:7;腓4:14);

    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林后1:7, 和合本)

    And our hope of you is stedfast, knowing, that as ye are partakers of the sufferings, so shall ye be also of the consolation.(林后1:7, KJV)

    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腓4:14, 和合本)

    Notwithstanding ye have well done, that ye did communicate with my affliction.(腓4:14, KJV)

  • 他们的传福音工作(腓1:5);

    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是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腓1:5, 和合本)

    For your fellowship in the gospel from the first day until now;(腓1:5, KJV)

  • 帮补他们的物质需要(罗12:13,15:26-27;林后8:4,9:13;加6:6;腓4:15;提前6:18;来13:16);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罗12:13, 和合本)

    Distributing(希腊文原文同词根,下同) to the necessity of saints; given to hospitality.(Rom 12:13, KJV)

    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罗15:26, 和合本)

    For it hath pleased them of Macedonia and Achaia to make a certain contribution for the poor saints which are at Jerusalem.(Rom 15:26, KJV)

    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林后8:4, 和合本)

    Praying us with much intreaty that we would receive the gift, and take upon us the fellowship of the ministering to the saints.(2 Cor 8:4, KJV)

    他们从这供给的事上得了凭据,知道你们承认基督,顺服他的福音,多多地捐钱给他们和众人,便将荣耀归与 神。(林后9:13, 和合本)

    Whiles by the experiment of this ministration they glorify God for your professed subjection unto the gospel of Christ, and for your liberal distribution unto them, and unto all men;(2 Cor 9:13, KJV)

    在道理上受教的,当把一切需用的供给施教的人。(加6:6, 和合本)

    Let him that is taught in the word communicate unto him that teacheth in all good things.(Gal 6:6, KJV)

    腓立比人哪,你们也知道我初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腓4:15, 和合本)

    Now ye Philippians know also, tha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gospel, when I departed from Macedonia, no church communicated with me as concerning giving and receiving, but ye only.(Phil 4:15, KJV)

    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供给”或作“体贴”),(提前6:18, 和合本)

    That they do good, that they be rich in good works, ready to distribute, willing to communicate.(1 Tim 6:18, KJV)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 神所喜悦的。(来13:16, 和合本)

    But to do good and to communicate forget not: for with such sacrifices God is well pleased.(Heb 13:16, KJV)

  • 他人所行的罪恶(太23:30;弗5:11;提前5:22;约二1:11;启18:4);

    ‘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必不和他们同流先知的血。’(太23:30, 和合本)

    And say, If we had been in the days of our fathers, we would not have been partakers with them in the blood of the prophets.(太23:30, KJV)

    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弗5:11, 和合本)

    And have no fellowship with the unfruitful works of darkness, but rather reprove them.(Eph 5:11, KJV)

    给人行按手的礼,不可急促;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份,要保守自己清洁。(提前5:22, 和合本)

    Lay hands suddenly on no man, neither be partaker of other men's sins: keep thyself pure.(1 Tim 5:22, KJV)

    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份。(约贰1:11, 和合本)

    For he that biddeth him God speed is partaker of his evil deeds.(2 Jhn 1:11, KJV)

    我又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启18:4, 和合本)

    And I heard another voice from heaven, saying, Come out of her, my people, that ye be not partakers of her sins, and that ye receive not of her plagues.(Rev 18:4, KJV)

  • 属肉体的人性是相同的(来2:14);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2:14, 和合本)

    Forasmuch then as the children are partakers of flesh and blood, he also himself likewise took part of the same; that through death he might destroy him that had the power of death, that is, the devil;(来2:14, KJV)

  • 持久或虔诚的同工(路5:10;林后8:23)

    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5:10, 和合本)

    And so was also James, and John, the sons of Zebedee, which were partners with Simon. And Jesus said unto Simon, Fear not; from henceforth thou shalt catch men.(Luke 5:10, KJV)

    论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为你们劳碌的。论到那两位兄弟,他们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林后8:23, 和合本)

    Whether any do enquire of Titus, he is my partner and fellowhelper concerning you: or our brethren be enquired of, they are the messengers of the churches, and the glory of Christ.(2 Cor 8:23, KJV)

此外在中文旧约圣经,“团契”也可以指“谈话”:

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我们与群众在 神的殿中同行。(诗55:14)
with whom I once enjoyed sweet fellowship as we walked with the throng at the house of God.(Psalms 55:14)

从教会到小组的牧养策略转变

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十年战争后,德国正式成为一个新教的国家。

然而,当时的新教教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天主教争辩,教会所强调最多的就是如何保守教义的纯正及如何防备偏离路。信义宗也不例外,在信义宗最重要的奥格斯堡会议(Augusburg Confession, 1530)后,路德本人那种重视个人与神主观经历的神学观念渐渐地被墨兰顿条理式的信仰取代,发展成了哲学般的信义主义。另一方面,由于路德宗教会强调与政权的关系,教会的神职人员在政府的任命安排下,也形同公职。

短短一百年,信义会(路德的跟从者)就从原先注重与神相交的主观信心中,再度落入了死沉的道理与仪式。只要谨守洗礼、领受圣礼、遵守规章、定时礼拜、讲道,就称得上是一位好信徒。他们不必参与教会事奉,也从来不提基督徒灵命长进或属灵经历。

在此背景下,一些人开始追求的更深、更有意义的基督徒生活。他们在家中聚集,几个家会来在一起读圣经和祷告。聚会并非一人讲、众人听,乃是在“人人都是祭司”的原则下,共同分享。他们十分重视圣经,认为读经不重在知识,乃重在生命与喂养。圣经必须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以活出圣洁、道德的生活。在个人经历方面,他们注重信徒悔改与重生的主观经历,并且以基督为中心,被祂的恩典所充满。此外,他们也实行社会救济,賙济穷人和寡妇,并且极力推行海外佈道,为当时僵化的路德教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这一波注重生命经历的敬虔运动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普遍展开。他们注重信心与重生的经历,重视读经,并追求一种活泼的敬虔生活,因此人们称其为敬虔派。敬虔派的信徒并没有推翻或脱离信义会,他们乃是将路德所主张的“理想”,一件件地实行出来。

施本尔与敬虔主义运动4

施本尔(Philipp Jacob Spener)是敬虔主义(Pietism)之父,于公元1635年生在德国西部,与本仁约翰及弗克斯同时代,属于路德派教会。

施本尔的时代,路德派教会已被「死的道理」充满,教会所强调的就是如何保守教义的纯正及如何防备偏离路德派教义,既不能感动人,也不叫人信主,更不能勉励信徒过有见证的生活。对信徒的要求是:知道信仰问答、参加聚会、听教义式讲道、参加圣礼。有些牧师的生活和他们的职份不相称,甚至有许多还未真正得救。教会内部则充满酗酒及不道德的事。

施本尔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下长大;但是年轻时,他读了一本德国神秘主义派神学家亚仁特(Johann Arndt)的书,书名是「真基督教」(True Christianity)。这本书不但更新了他的个性,而且所留下的印象,后来又因他读清教徒的著作更加深了;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著作对他影响尤深。有一段时期,他住在日内瓦,和改革宗教会牧师很有接触,但他一直是忠实的路德派信徒。

公元1666年,施本尔成为法兰克福(Frankfort)教会的主任牧师,他立刻改善对信仰问答的教导;在自己家中,他聚集一小批不以做「宗教徒」为满足的信徒们,他们在一起读经、祷告,及讨论上个主日施本尔的讲道,他们每星期两次聚集,彼此鼓励追求活泼的属灵生命。这种小聚会的目的在于栽培信徒进入更深的灵命,施本尔本人称这种小组聚会为敬虔团契,又称敬虔者的聚会,敬虔主义就此得名。

施本尔也在教会里成立许多「教会中的小教会」(ecclesiolae in ecclesia)。这些小教会就是在当地教会中「一同研经、彼此关怀」的小组。施本尔相信,基督教不仅是一套头脑知识,更是活的生命。他认为为教义争论是没有益处的,而传道人需要加强训练。他要求传道人都当有个人的属灵经历,并且在生活上有见证,配得上神的呼召。讲道不可以用教义式或争论式,乃要造就信徒灵命及所有听众。他认为真基督徒必然有火热的事奉,而且是从「重生」开始的。

1675年,当他的《敬虔的欲望》(Pious Desire: Pia Desideria)出版后进一步掀起了正规的虔敬主义运动。在他的书中他提出了六种具体的教会改革方法论。

  • 1)不要单单依靠牧师,而要在家里的小聚会中用心阅读全部圣经。
  • 2)所有的信徒领悟到自己是研究圣经,教导,慰劳他人,实践敬虔生活的祭司长。
  • 3)劝勉从单纯的教义知识集中到作为活的信经的敬虔训练中。
  • 4)减少神学争论,通过悔改和敬虔生活确立真正的教义
  • 5)强调神学教育的改革,即通过德国神学、托尔勒的证道,以约翰·阿林特和托马斯·阿·肯培斯的著述为据,强调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而且也是包括强调基督徒生活和敬虔的制度改革。
  • 6)主张不是修辞学式的证道,而回复到培养道德、提高灵命的证道。

施本尔的活动核心是强调整个人格的更新,即强调旧人和新人的根本上差异、世俗生活和灵命生活的根本差异。强调了从欲望、追求名誉、学知上的骄傲、醉酒、看戏、跳舞、玩牌等诱惑中脱离出来的敬虔的生活。

富朗开与敬虔主义中心5

富朗开出生在德国北部临近汉堡的吕贝克。他先后前往耳弗特、基尔、汉堡等大学短期学习,接受多元领域的充实及训练。他精通英文、法文、义大利文,但是最擅长的学科莫过于近东语言及圣经原文。毕业于莱比锡大学,后在莱比锡大学任教。

富朗开受施本尔的敬虔主义影响,组织“爱圣经团契”(Collegium Philiobiblicum),主张按属灵角度来研究圣经。这段时期,富朗开结识了到德勒斯登牧养的施本尔。

富朗开于1687年经历了灵命的重生,当时他二十四岁。在一次赴外讲道的前夕,他深觉自己没有真道可以供应给信徒,于是谦卑屈膝,求主挪除他内心的怀疑与不信。就在祷告那刻,他强烈感受到上帝的同在,确知他已经历到在圣灵里的重生。

1689年,他回到来比锡,开始向学生及市民讲道,立刻就有许多人跟从他。然而,困难也接踵而至;学生们从此荒废学业、批评其它教授和牧师,引起很大的反惑,使富朗开不得立足于来比锡。他迁到耳弗特城,在那儿照样引起困扰。于是施本尔把他请到新近创立的哈勒大学任教;富朗开立刻使哈勒大学成为敬虔主义的中心。他在该大学工作到公元1727年去世之时。

富朗开精力充沛,又有组织能力,他本着敬虔主义精神,于公元1695年开办贫童教育,并设立孤儿院。富朗开虽然没有钱,但他深信神垂听祷告,后来果然从德国各地寄来捐款。虽然他靠祷告,但并不忽略本份,他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方法,引起世人对他的工作的兴趣。

钦岑多夫与莫拉维亚弟兄会6

钦岑多夫于1700年生于德国的德勒斯登(Dresdon),父母皆为敬虔的基督徒。父亲为一奥地利贵族,在钦岑多夫出生后六周便去世,临终时将抱在手中的孩子奉献给主。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钦岑多夫便由外祖母格斯杜夫(Gersdorf)男爵夫人和姨妈韩莉塔(Henrietta)扶养长大。格斯杜夫与韩莉塔夫人十分敬虔爱主,不仅经常阅读圣经,并且将家打开接待施本尔、富朗开等敬虔派人士。在环境的熏陶之下,钦岑多夫自幼就将自己奉献给主,渴慕作基督耶稣忠心的奴僕。

十岁时,钦岑多夫被送到当时德国敬虔运动的中心─哈勒的预科学校(Padagogium)接受教育。在那裡,钦岑多夫与其他几个同学,成了芥菜种团(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the Mustard Seed)。这个社团的宗旨是:「促进个人敬虔生活及世界宣道工作」。十二岁时,他和一批同学立下严肃的誓愿说:「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要承认基督,并要带领各种人归向基督。」

预科学校毕业后,钦岑多夫原本要继续进入哈勒大学就读。然而却遭到了伯父——一位正统路德派信徒——的强烈反对。在伯父的干涉下,钦岑多夫转往了路德宗的大本营——威腾堡大学修习法律。在威登堡时,他虽已决定加入敬虔派,却很欣赏路德派的教义。

在大学毕业之前,钦岑多夫照例前往欧洲游历,作为其完成学位的“教育旅行”(The Grand Tour)。当他到德国杜赛多夫(Dusseldorf)的美术馆参观时,被一幅描写耶稣受难的画“看哪!这人”(ecce homo)所深深吸引。画下方有一行拉丁文小字:“为你,我舍一切;为我,你舍何情?”。基督受死的爱,使得他立志一生为主而活。

1721年5月,钦岑多夫回到故乡德勒斯登,担任萨克森国王的御用大律师。他把德勒斯登的家打开,让不同阶级的贵族或平民,一同读经、祷告、分享、唱诗。隔年4月,他回到自己的领地伯特铎夫(Berthelsdorf),并与伊曼朵拉小姐(Erdmuth Dorothea)结婚,两人同心放弃贵族身分,矢志忠心事奉基督。

一位名叫克利斯丁大卫(Christian David)的木匠,多年来努力将弟兄合一会余民聚在一处,同时,自己也成为敬虔派信徒。他请求亲岑多夫准许因大逼迫而几乎殆尽的波希米亚弟兄会「余民」在伯特铎夫避难。钦岑多夫并不认识弟兄合一会,只知道他们正为信仰遭受逼迫;因此,出于同情心而答应了。

公元1722年,大卫得到准许,带两个弟兄会家庭过去。到公元1727年时,已有几百位弟兄会住进柏帖多弗。这期间,钦岑多夫读了一本柯墨纽乌所写的书,详述弟兄会的信仰及实践;读完该书后,钦岑多夫得到一个信念,就是神已经呼召他把古代弟兄会重新组织起来,成为宣教事业的推动力。

他把地产的一部份给弟兄会;他们便在那儿建立了「赫仁护特」(Herrnhut),意思是「主的居所」(Lord's Lodge)。亲岑多夫辞去政府的职位,定居在赫仁护特。他利用当日「准许新村镇自行管理」的法律,自行订立条规,建立基督徒社区,并按施本尔原则,在教会中成立小教会。

因为这些人来自波希米亚的邻城莫拉维亚(Moravia),又是古代弟兄会的「余民」,所以被称为「莫拉维弟兄会」(The Moravians)

公元1727年八月十二日,在赫仁护特的一次圣餐聚会中,全体都感到圣灵强烈的工作,于是订该日为弟兄会再生之日,而正式成立了莫拉维教会。

钦岑多夫以莫拉维教会为基督的精兵,差往世界各地为主争战,使全球归顺基督。莫拉维弟兄会是新教中最先认真地遵行基督「大使命」的教会。结果他们在非洲、亚洲、格陵兰、拉布兰及美洲印第安人中,展开了宣教工作。其中最伟大的宣教士当属蔡斯伯革(Zeisberger)。公元1808年,他年届八十七岁高龄,已经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工作了六十二年,这是宣教纪录中工作年代最长的一位宣教士。

今天莫拉维弟兄会仍在格陵兰、拉布拉多、阿拉斯加、西印度、南非、东非、维多利亚、昆士兰、西藏及北美印第安人中工作。

莫拉维教会仍然很小,全美国不超过七万信徒,但在遵行「大使命」方面,他们对其它宗派有极大的影响,这影响力和他们教会的人数不成比例。由于敬虔派钦岑多夫的带领和激励,使莫拉维弟兄会首先点燃了新教宣教工作的火炬。

对敬虔主义运动的评价

敬虔主义为德国教会带来祝福,但敬虔主义本身也有严重的缺点。

在敬虔派出现之前,路德主义已经走到一个「专重知识」的极端;敬虔主义就是针对这个冷淡麻木教会而出现的反应,但是它却又走到另一个「注重禁欲、严格舍己」的极端。

富朗开不给学校孩童有大多机会玩耍;敬虔主义到一个地步,甚至变成苛刻与吹毛求疵;对于非敬虔派的人都称他们为不属灵;对于不会讲自己得救经历的人,则不承认他们是基督徒。敬虔主义也不关心教义;十七世纪,路德派强调教义;敬虔派强调生活。由于他们低估了教义的重要,结果反倒为后来的自由神学主义(Liberalism)及现代主义(Modernism)铺了路。

作业

  1. 结合经文中对“团契”一词的用法,谈一谈你对“团契”的理解与期待。
  2. 你怎么看待敬虔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对今天的教会生活有何启迪?
  3. 阅读下面几篇文章,写下你的思考:
    1. 为什么你需要加入教会(而不仅仅是校园团契)
    2. 如何建造教会导向的学生团契?
    3. 如何认识当今世代的校园事工
    4. 来自本科生福音事工的呼召
    5. 校园基督徒团契出了什么问题?

提一提课程:0. 课程说明

——从教会到小组

课程目标:

​ 为学生团契训练小组长

目标人群:

1. 新任小组长/小组同工(优先);
2. 需要在服侍上积累、交流经验的小组长/同工;
3. 预备服侍小组的同工

授课形式:

​ 教会成人课程的通用模式:教导+讨论+实操;

授课时间:

​ 每周一次,初定12次课程,每次2~3小时(半天);上课时间待定。

课程要求:

​ 课程作业是授课的一部分,包含论述、阅读报告以及实践反馈报告等形式。

课程大纲(暂定):

1. 教会、团契与小组;
2. 为基督赢得校园:大学生福音运动简史(一)
3. ~时代的更新~:大学生福音运动简史(二)【改革开放之后】
4. 我可以服侍他们吗?
5. 我的小组健康吗?
6. 领导力:仆人式的领袖
7. 我太忙碌了!
8. 为什么要做门徒训练?
9. 技巧性训练与实践:引导或是引导
10. 技巧性训练与实践:不合宜的声音
11. 技巧性训练与实践:实践你的异象
12. 技巧性训练与操练:界限里的自由
preView
This page loaded in 0.0023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