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 Liu 发布的文章

末期童話

《末期童話》
作者:木心

我獨自倚著果核睡覺
今日李核
昨日梅核
明日桃核

我倚著果核睡覺
香瓤襯墊得愜意
果皮乃釉彩的墻
墻外有蜂蜜,宇宙

此者李
明日余睡於桃猶昨日之梅
不饗其脯不吮其汁
我的事業玉成在夢中

其實,夫人
余誠不明世故
何謂第四帝國的興亡
夫人?

我的預見,計劃
止於桃核
世人理想多遠大
我看來較核桃之又小

昨梅核今李核明桃核
我每日倚著果核睡覺
忙忙碌碌眾天使
將我的事業玉成在夢中


将来的那場婚筵

将来的那場婚筵

【约2: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
【约2:2】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约2:3】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约2:4】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约2:5】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
【约2:6】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
【约2:7】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
【约2:8】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
【约2:9】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约2:10】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约2: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约2:12】这事以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引言:

「迦拿」可能是克法迦拿(Kefar Kanna,距拿撒勒约三哩),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是科北特迦拿(Khirbet Kana,离拿撒勒八哩)。这两处离拿撒勒都不算远,可以说明主人怎么会认识耶稣一家。

一: 尷尬,酒用盡了! 1~3

傳統上,猶太人的婚禮會被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訂婚,這時候兩個人在律法上已經是夫妻了,兩個人如果分開需要按照律法旅行離婚的手續。通常來講,訂婚與婚禮間的間隔是一年的時間,其一是為了讓新郎新娘有足夠的時間預備婚禮,其二也是為了在這一年的期間檢驗新娘聖潔的貞操。

等到一年期滿,婚禮才會真正開始進行。未嫁女子的婚禮通常是從禮拜三開始,寡婦的婚禮則是從禮拜四開始。在婚禮那天,新娘的父親會挽起新娘的手臂,幸福地在街道上行走,接受眾人的祝福。接著,新郎家的迎親隊伍會過來迎接新娘。接親的這一過長往往會耗時很久,甚至有時會到深夜,所以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中十個童女會因為等候的太久而打盹。在新郎這邊,新郎的父親或親友會為新郎新娘搭建彩棚,婚禮就在彩棚中進行。婚禮的最後,新人會設宴款待親友,整個婚禮自始至終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在整個婚禮中耗時最長也是最需花功夫準備的,就是最後的婚筵部分。因為這場婚宴往往會持續至少三天,通常會有一週之久。新郎一家人需要提前好幾個月開始預備食物、酒水。特別是在加利利的迦拿這樣的小地方,購置物資並不是像我們這樣方便,他們沒有朴朴可以叫(關鍵是他們沒有手機,不能打電話讓別人送貨上門),甚至連燈油都需要跑到比較遠的地方。所以,新郎一家在準備婚筵的時候會check and double check,充分準備好所需用的一切,以防出現什麼意外。

耶穌時代加利利的小村莊迦拿也是如此,婚禮是鄰里鄉親許多戶人家一起來完成,也是邀請鄰里鄉親共同籌備,分享婚禮的喜樂的時機。耶穌的母親或是處於認識對方、或是處於其他原因也在這場婚宴當中,極有可能瑪利亞是過去幫襯。所以,大概是因為瑪利亞的關係,耶穌和他的門徒也受邀赴席。

這時,在婚禮中發生了一件事情,似乎要讓整個婚禮的喜樂氛圍戛然而止:酒用盡了!這要麼是因為來的客人遠遠超過預期,要麼是家主本身酒沒預備足夠的酒(這種可能性比較低)。總之,這對新婚夫婦的婚禮尚未結束,他們就要共同面對他們生活中的第一個難題了:在筵席正當間,沒有酒了!這實在是件讓主人顏面盡失的事情!沒有酒水(對他們來說是飲料),很多人會覺得這家人根本就沒想好好待客嘛!食物不夠大家或許還能理解,酒水不足這就是妥妥的待客不周了。

許多人可能就因此悻悻而歸,畢竟成年人參加婚禮大多是奔著酒水飲料,聊天吹水去的。當然,可能也會有人藉此大發不滿,開始抖露新郎新娘的各種黑歷史,整個婚禮的可能就要轉變為新娘和新郎“社會性死亡”的葬禮了。而這樣的陰影很可能會伴隨著新郎新娘的一生,成為他們在社群中揮之不去的污點。

你會說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嚴重嗎?當然會!

在耶穌他們所處的小鄉村裡,怠慢了親朋好友鄰里鄉親是一件極爲嚴重的事情.畢竟,婚禮是新郎和新娘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候,而且也是在所有的親朋好友面前做見證的時候。一旦婚禮上出現了什麼意外,怠慢了前來參禮親朋好友,這不單單是尷尬的問題,而是有可能被排擠到社群邊緣的大事。

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因爲耶穌時代的時代的小村莊迦拿比較像我們早些時候的農村:婚禮和喪禮都是全村人一起出動,互相幫襯完成的。工業化進程使我們的社會細分為不同的角色,城市中生活的人許多事情可以請更專業的人士來完成,以至於不再那麼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而農村社會中卻不是這樣,大家平時都是忙碌自己的事情,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是一起出動,相互幫襯。

去年我奶奶喪禮大概也是這樣,整個流程基本都有“本家”承擔。大事有族長或長輩主持,其他事都是各家各戶出個人手(甚至是請假)一起完成,有人做飯、有人籌劃、有人出力、有人跑腿——家主要做的就是煙、酒、水管夠,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期間聽我太姥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是我們村里有戶人家老人過世的時候,他家裡怠慢了前來管事的長輩,以至於第三日抬棺槨入殮的時候,村里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以至於在三伏天,他們家人就被晾在那裡。你知道後來事情怎麼解決的嗎?他家的兒子披麻帶孝,逐家逐戶的磕頭道歉。是的,你沒有聽錯,一群中年喪父的男人,逐家逐戶磕頭、懇求著鄰里鄉親能夠過來幫忙。

二: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 4~8

所以,耶穌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也知道這件事情的後果。作為最了解耶穌的女性,或許瑪利亞想著:全能的耶穌或許能幫忙。

“Jesus May Help”

於是她過來尋求耶穌的幫忙,她對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意思是,或許你可以幫下他們。結果耶穌回答了什麼呢?有點讓我們意外,耶穌說,“母親(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

和合本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把耶穌的語氣翻譯地非常生動。“母親(原文作婦人)”是對瑪利亞的尊稱,耶穌在此使用的是敬語,和合本翻譯的年代“母親”一詞要比原文“婦人”一詞更能表現出尊敬的意味——但這種尊敬也帶著距離感。

而耶穌的後半句話“我與你有什麼相干?”這句卻並不是客氣和禮貌的話。耶穌對瑪利亞的回應實質上拒絕了瑪利亞要祂幫忙的請求,耶穌說:妳的請求與我有什麼關係呢?。耶穌接著說道:“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如果按照約翰福音中對“耶穌的時候”這個短語的應用處境而言,“耶穌的時候”往往指向耶穌上十字架的時候。如,在约7:6 ,門徒們要上到耶路撒冷過住棚節的時候,耶稣就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而後的經文如,约7:30。就更明顯的將“耶穌的時候”指向了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 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约13:1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

所以,當耶穌對瑪利亞講:我的時候還沒到之時,或許提醒了瑪利亞耶穌的身分:祂是那位奉天父的旨意差遣而來的,祂遵從父的旨意,而非她——瑪利亞的指使。

於是,瑪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最了解耶穌也最信任耶穌的人,選擇了這樣回應: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用屬靈的黑話,這叫作“順服”。

瑪利亞相信:“Jesus Will Help,although not in my way”

是的,耶穌聽到了瑪利亞的祈求,拒絕了瑪利亞的要求。但瑪利亞仍然相信耶穌會解決問題——儘管她不知道以耶穌什麼樣的方式,她選擇順服——耶穌說什麼,她就做什麼。

我們或許會像瑪利亞的前半段,將自己的需要告訴神,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曉得尋求那位大能者的幫助。只是我們會對祂說:主啊,我想要這件事這樣或那樣的成就,求你來幫我。或者是說:主啊,我要這樣或那樣做,求你幫我成就。

你聽,在這樣的祈求中,耶穌好像是那位“幫助者”:他來幫我們完成我們的心思、想法、意念和謀劃——我們是那位設計藍圖的人,耶穌好像是我們雇來的工人,一個優秀的、熟練的工人。祂用祂的“超能力”來幫我們解決我們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或是處境難題,而後,我們付上感謝、讚美或是奉獻作為祂做工的工價。

或許,在某些小概率的時候,耶穌基督會成就你所求所願。但大多數情況下,至少我個人的經驗是這樣,耶穌會像拒絕瑪利亞那樣拒絕你:“我與你有什麼相干?”耶穌其實在說:我要聽從你嘛?當然不是。耶穌不需要,也沒有必要聽從我們。父母親也沒有必要順服自己的少不更事的孩童。其實應該反過來:孩子應該順服父母,我們要順服天父,就像耶穌那樣,完完全全的順服天父的旨意。

其實,我們常常向那位至高全能的神、創造天地的主發出的抱怨就是:你為何不聽從我這渺小的受造物呢?

有冇搞錯!我們應該聽從那位造我們的主才對啊!

瑪利亞和耶穌的對話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耶穌確實聽到了我們的禱告,但祂不是按照我們的意思為我們成就,而是按照父的意思,按照上帝祂自己的意思成就。

祂聽到了我們的禱告,但卻不一定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回應。

瑪利亞或許並不知道耶穌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但她相信耶穌會處理的。儘管我們不曉得耶穌會如何處理我們當前的艱難、困苦、哀傷或是絕望,盼望我們也像瑪利亞那樣相信耶穌一定會處理,也像瑪麗亞那樣即便不明白其中的前因後果,也願因這對基督的信靠而順服。

三:你倒是把好酒留到如今 9~10

對耶穌的信靠和順服成為了整個事件的轉折。

約翰緊接著記載了耶穌實行神蹟具體的方式:按照猶太人的潔淨的律法,主人要先請客人洗手洗腳,這樣才可以進門用餐。這六口石缸就是為了客人潔淨預備的。耶穌吩咐用人將缸裡到滿水,而不是祂自己悄悄地做,表明這件神蹟是有許多人見證人在場(不是魔術)。用人們把缸到滿,直到缸口,這也避免了有人會質疑說耶穌是用水摻酒的嫌疑。接著,耶穌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耶穌只是發出祂的話,事就成就了。管筵席的嘗了,反倒責怪家主把這麼好的酒留到最後!

現在,婚禮上的危機被解除!他們不用再擔憂因為酒用盡而怠慢了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他們也不用擔心被人認為失禮,他們也不用擔心因為這一次意外而導致他們成為一生的陰影。現在,他們可以繼續歡樂的宴請親朋好友,請他們享受更加豐盛喜樂的宴席——並且是用更好的酒。

耶穌解決了他們生活中的危機,帶領他們進入更加喜樂和豐盛的宴席之中,以一種讓人意外的方式。

在我們對整個神蹟有了了解之後,我們需要再回過頭來思想約翰整個神蹟中想要表達的意思。為什麼迦拿婚禮上的神蹟會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呢?為什麼“第一個神蹟”不是死人復活、醫病趕鬼、瞎子看見這樣讓人驚嘆的、非常宏大的敘事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幾個點可供我們思考:

其一,耶穌不只關心那些“大事”,也關注婚禮上缺少酒水這樣的瑣碎的事。

在婚禮上缺少酒水,或許並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變成被鬼附或者雙目失明那樣給身體或者家庭中帶來永久不可逆轉的傷痛。但對於婚禮上的新郎和新娘而言,婚禮即將被搞砸,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本應是最幸福的時刻即將變為他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於那對新婚夫婦而言,他們面對的危機是真實且艱難的。

耶穌並沒有在單線條式、粗粗地處理我們遇到種種境遇,耶穌並沒有對他們說:你看,有我,這位神的兒子在你們婚禮上,你們多榮耀啊,應該歡喜快樂啦,不要那麼在意面子,不要那麼看重別人的看法,也不要過度關注自我,你要看那更大的事,有耶穌基督在你生命中還不夠嗎!要關注永生!

我想,如果我在那種處境下,耶穌這麼對我說話的話,我會離他遠遠的。

當然,或許你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我妹妹就把我罵了一通。我妹妹今年要中考,在考體育之前,她非常的緊張,很擔心自己的體育成績會拖後腿。她告訴我的時候,我隨口對她說:你之後再看這個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那麼重要了。所以,放寬心。我說的話似乎並沒有錯,可麻煩點在於,對於成績不是遙遙領先的她而言,體育成績確實是能夠讓她與她的同齡人競爭的一個重要的科目。對面臨中考的她而言,言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每一個能拿到的分數都拿到。我的話帶有“真理”,卻少了“恩典”——我其實並沒有關注到(也不關心)她的需要,而是從我的角度在評論,在comment我的看法。

我們不能對一個即將要上高考考場的學生說:高考不重要,以後還有機會;我們也不能責備一個還處在失去親人悲痛中的朋友說:你要喜樂,福音還不能成為你喜樂的源頭嗎?看看將來那永遠的盼望!我們也不能對一個因堅守信仰而受到壓力的同學以一句簡簡單單的“靠著那加給你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了事。

因為耶穌並沒有這樣做,儘管這些話看起來都合乎“真理”。

對於學生而言,眼前的考試帶來的壓力是真實的,告訴他眼前的事不重要是在教他欺騙自己;對於那位在悲傷中朋友而言,悲痛中的失落與無助也是真實的,這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永遠的盼望”就能化解;同樣地,因堅持信仰而受到的壓力和軟弱困境也是真實的。

耶穌沒有忽視這場婚禮上新婚夫婦面對的真實的危機。我們所傳講的福音也沒有忽視我們面對的,真實的困境。福音告訴我們要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滿足並成就了神的義,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同享永生,有那永遠的盼望;但同時,福音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努力的過成聖的生活,要隨時查驗何為神良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保羅更是把基督徒的生活比喻成戰爭,要我們穿戴全副的軍裝(弗5),這意味著我們在每日的爭戰中並不總是得勝的,軟弱、跌倒與失敗就想敵人突然的襲擊一樣。基督徒的成聖路不只有將來那星光璀璨的永遠的榮耀,也有眼前汗流滿面才能糊口中真實的恩典。

耶穌基督做成的,不只是大調式众水齊鳴、萬馬奔騰,“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一般將來的氣勢如虹的、榮耀的永生,也有小調式和風細雨,綿延悠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般的細膩,讓我們每日可以靠著他過得勝的生活的恩典。只是,不要忘記,那將來的比眼前的要更大,更美好。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其二,耶穌來,是要邀請我們進入一場婚筵。

對於約翰的讀者,熟悉舊約的猶太人而言。水變為酒的這個神蹟很容易令他們想到,那位神人摩西和他的兄弟亞綸將水變為血的那件事——那個神蹟也同樣是摩西對埃及人所行神蹟的頭一個(出7:14~25)。

在那個神蹟裡,亞倫在法老和臣僕面前舉杖擊打河裏的水,水就變成血了。這件事帶來的後果是河裏的魚死了、河也腥臭,埃及人就不能再吃這河裏的水。幾乎所有有關基督教的文獻裡都會把這個神蹟,以及之後的九個神蹟稱作“十災”,顯然,大家心裡很清楚這個神蹟所宣告的是死亡的信息,是審判的信息。但在這裡,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約翰也特別的強調道這是第一個神蹟),是在一場婚禮上。耶穌不僅翻轉了處危機中的新婚夫婦,更把水變為上好的酒,讓整場婚禮進入到更豐沛的喜樂之中。耶穌不僅拯救了這場婚禮,也挽回了新婚夫婦即將失落的“面子”。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耶穌非常喜歡婚禮,聖經中也喜歡用婚筵、宴席來比喻將來的永生。在太22:1~10,路14:15~25大筵席的比喻中,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王為他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在啟示錄中,約翰描述將來聖徒團聚,齊頌主恩場景時寫道:

【启19:6】我听见好像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
【启19:7】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

將來千禧年聖徒相聚,我們與主面對面的時候,就是去參加一場極為盛大的婚筵,一場以全宇宙作為襯托的婚禮,到那時,基督要迎娶他的教會,迎娶屬於他的新婦——就是我們。到那日,天地之間所有的受造物:星辰、月亮、石頭、太陽、花草、雀鳥都會作為這場婚筵的超級唱詩班,諸天頌揚著那位捨命為我們的基督,穹蒼傳揚我們,他的新婦,與基督戀愛的點點滴滴。哇,那是何等的美妙啊。

這也是聖經中一直所啟示的,基督的死所帶來的終極的盼望。因祂的死,我們得以生。因祂愛我們,為我們舍己,又用水藉著道將祂的新婦洗淨,成為聖潔,可以先給自己,做個榮耀的新婦,毫無玷污、皺紋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5:26~27)。

從文本結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約翰寫作的一些端倪。在第一章裡,使徒約翰首先記載了耶穌接受施洗約翰洗禮的過程。如果我們按照新約中對洗禮的一貫教導來看,基督徒受洗是表明歸入耶穌基督,是與他聯合的記號。那麼,耶穌我們的代表,按著“諸般的義”接受了洗禮,成為與屬於祂的人聯合的記號。對於使徒約翰來說,這個洗禮只是婚禮的前奏。如我們之前所言,猶太人的婚禮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先訂婚,中間經過一段等待期後才正式有婚禮。所以,在耶穌受洗之後,祂呼召門徒,帶著他們一起參加一場婚禮。那麼,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見,約翰所記載的這場婚禮其實指向了將來耶穌基督迎娶新婦(祂的教會)時,那更加榮耀地、更加盛大的真正的婚禮。

這也是耶穌所要帶著門徒,帶著我們所要前往的目的地:我們要去參加一場婚筵,那一場屬於我們自己的、榮耀的婚筵。

其三,真正的好酒(喜樂)在將來的婚筵上。

從另一方面,聖經用婚筵來比喻永生,也表明將來與主同在的美好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實的、可觸可感的。在詩篇中,詩人感慨說: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34:8)使徒彼得也說: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前2:3)就如何呢?是在2:2節所說的,愛慕祂。甚至連著耶穌基督也說:我的肉是真可吃的,我的血是真可喝的。

這裡顯然不是說耶穌的肉就像唐僧肉一樣,啖一口長生不老,恰兩口壽與天齊。這裡顯然是在說,基督教信仰不單單是一個觀念,一種信念,一種思想那樣抽象,而是要真實的,豐富的,“可觸可感”,又真又活的信仰。它並不是像考試一樣,只要你背出使徒信經、背出福音內核之類教條式的內容就會給你蓋戳:“PASSED”好了,你過關了,可以進入天國了。

不是的!基督教信仰不是這樣的。耶穌基督是來邀請你參加一場筵席。基督教信仰不僅讓你知道神的良善、聖潔、公義和全能,更要讓你經驗這一切的美好和榮耀。這是什麼意思呢?愛德華茲在講道中說道:

有人問:相信、知道和品嚐得到有何不同?心裡有新意識、新能力,不進知道那些事情,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和為例,究竟有何特別?

他回答說:這個問題就像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問你紅色和藍色有何不同一樣。他若來問你紅色和藍色不同,是否就跟小號和雙簧管不同一樣呢?你會如何回答?你也許會說,嗯⋯⋯我個人覺得小號更像紅色,雙簧管更像藍色。可是,事實上,答案是”不“。你根本不能以某個領域裡的感官經驗來解釋另一個感官經驗。

愛德華茲是在講,當你接受了聖靈,成為了基督徒之後,你的心便獲得一種全新的直覺能力。這使我們不單可以相信並且知道神是聖潔、恩慈的,也會在心裡擁有全新的意識,真切的感受到聖潔和恩典的美好。這兩者是不同的,相信神是恩慈的和嚐到神的恩慈並不相同,好像你可以理性的相信糖是甜的,但真實的經歷到甜味卻是另一件事。

你知道神是恩慈的嗎?你相信嗎?即便你說,我還沒那麼相信也沒關係。品嚐的第一步就是“渴慕”。你若希望得到新的感應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有渴慕的心,你開始因為得不著而苦惱,開始科渴慕,開始渴望得到。接著,你開始感到喜樂。你並不止于相信而已,這一切並沒有停留,反而變得更陶醉、更快樂、更甘甜。最后,你慢慢被征服、被滿足。

我這樣說好像很抽象,其實愛德華茲也寫道:“我實在無法解釋,唯有你親自經歷”。我期望以我品嚐咖啡的經歷來幫助你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在我寫這篇獎章的時候,桌邊就放著咖啡。

許多人對咖啡的經驗就是苦,這是我們的一般經驗:咖啡確實是苦的。單對某些咖啡,我們又能喝出(或者聽人講)不同的味道。比如,曼特寧濃重的煙感,耶加雪菲清澄的酸,Gesha和Guci濃重的紅茶感。但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喝出過一些不一樣?比如,這家的咖啡和那家的咖啡好像有些不一樣?儘管你點了同樣的曼特寧、Costa Rica或者Yirggacheffe,他們的酸、甜、苦會有那麼點差別——或許你不會像專業的咖啡師那樣指出來差別在哪裡,但你總會承認他們之間的差別,偏好這個,喜歡那個。

這種差異曾經令著迷,我粗略的知道他們不同,但我分不清太妃糖的甜、蜜糖的甜和白糖的甜,分不清黑巧克力、巧克力和焦苦,分不清黑醋栗、果汁、柚子、玫瑰花茶之間的差異。當別人跟我講說咖啡有某種某種風味的時候,我大概和大家現在的表情一樣:腦袋上寫滿了問號(我知道你所說的東西,但我感受不到你相同的感受)。但我渴望有更細緻的分辨力,那種差異令我著迷。我會苦惱為何同樣的甜、同樣的酸、同樣的苦,我會喜歡這個而不喜歡那個,我渴望知道其中的差異,更渴望擁有“咖啡味覺”,可以區別出他們之間的不同。

於是,在不斷地渴望之中,我開始注意不同食物在味覺上的差異,開始刻意的操練分辨普通巧克力與黑巧克力。直到有一天,我第一次真實的在咖啡中喝到了黑巧克力那種唇齒留香、綿延悠長又苦盡甘來味道,我迫不及待的確認這個味道,又情不自禁地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樂。

這種真實的“感官經驗”與我在書裏、在別人口裡聽到咖啡有某某某某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黑巧克力”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巧克力的品種,而是一種聯繫味覺、觸覺和嗅覺混合的多重經驗。當我越來越多的品嘗到咖啡的滋味的時候,就像前面愛德華茲所說的,你會更加陶醉、更加快樂,更加甘甜。

我們的信仰也是這樣,當你被神的恩慈、良善、信實、公義、權能所征服的時候,不,甚至不當你被征服的時候,只要你開始品嚐主恩的滋味,這一切都會進入你的腦袋中,進入你的生命中,成為你的一部分。你便會開始說:“神給我的愛勝過別人的閒言碎語,因此我不再懼怕;神的智慧高過我的智慧,因此我不再憂慮;神的恩典高過我面對的艱難,因此我不再羞愧”。願上帝的恩典真實的臨到你的身上,因為那將來的筵席比現今預嚐到的更加豐盛。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願上帝祝福祂的話語。

我們一起禱告。

站在活人与死人之间 ——2021清明-复活节分享

2021的复活节比较特别,这一天同时也是我们传统中最为重要的清明节。清明节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少有的谈论那些我们平日不愿过多谈论的话题:死亡。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似乎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年轻人不愿谈论死亡,除去“觉得晦气”这个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死亡”似乎还离身强力壮的他们很远;中年人更多地避开这个话题——尽管他们已经开始经历身体的疾病,经历亲人的逝去,可是“死亡”——这个会夺走一切的幽灵还是最好不要来,至少不要在今天(Not Today);老年人似乎是最不忌讳这个话题的人群了,见惯了生老病死世事无常的他们,不论是乐意还是拒绝,都明白“死是众人的结局”。

有些人面对这个“终点”是比较欣然豁达的接受。我太奶奶就是这样的人,老人家会在60岁的时候就就备好棺椁,选好寿衣,静静地等候最终那一日。也有人并不喜欢这一天,就像我奶奶。两年前我奶奶确诊后就一直不愿面对,想尽办法要多活几年。

然而“死是众人的结局”——无论你是否愿意。因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3.31日在中科院化学所发生的反应釜爆炸就是这样的。反应釜是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是最为常见的反应器具,对于反应釜的标准操作流程肯定烂熟于心了,可意外还是会意外发生。作为safety officer的我们始终明白,即使我们再小心谨慎,谨小慎微,但意外总会不期而至。有谁会知道,今天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带脑子”呢?(当然,这是自嘲的话。意思是我们并不总是清楚的在做事,多数情况是靠着“生活惯性”,而非理性。)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中有太多未识之事,有太多的意外和不可知。对我们而言,死亡就好像我们人生旅程的终点,有的人晚些时间下车,有的人早早的离开,而有的人还与我们相谈甚欢时突然就走了——这是我们最为不舍的情况。

是的,“不舍”。

在我奶奶的弥留之际,她极不情愿离开。少有清醒的时候,她说道,她最为放不下的就是我们这一家子。最终她还是走了,以一种圣徒般的安息平静安稳地睡去。她离世的苦果留在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身上,我们以眼泪,以哀歌,以仪文或者以表演诉说着我们这些晚辈或是同辈的不舍。

葬礼上最为痛苦的人是那些与逝者感情最深的人。至亲之人的离去,使得心灵中原本属于她的位置变得抽象。“她”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可爱的人,而开始渐渐的变得模糊,开始只存在记忆之中,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我们可怖的渐渐地遗忘。爱我们的人已然不在,我们的爱也无处可寻。

这才是死亡让我们真正感到痛苦所在。

身体的消殒并不是死亡的含义,“与爱隔绝”才是。死亡,意味着与那位关心你冷暖,在乎你饮食的至亲之人隔绝,意味着与远行的游子对家的牵挂又失去了一份。在亚当吃下善恶树果子的那一刻,死亡就如瘟疫般在人当中蔓延开。

上帝在园中呼唤亚当说:亚当,亚当,你在哪里?罪带来的结果使亚当与上帝隔绝,使亚当与那位造他的,爱他的,他所依靠的主隔绝了。“亚当之死”带来的痛苦是双份的,不仅亚当要承受死亡的后果,上帝也在承担死亡带来的后果——祂失去了他所最爱的人,祂首先尝了死的苦果。

亲人的离世影响最大的是那些还活着的人。奶奶去世后半年多,我还是会梦见她,也会常常想起亲人们在病榻前零碎的谈话片段。上个月母亲还对我说,自从我奶奶去世后,她心里就一直觉得空落落的,也说不出来是哪种。奶奶去世前,姑姑常对她说:妈呀,要是我能替你疼痛,替你受罪就好了

我们不知道上帝花了多少时间从亚当之死中走出来,因为在上帝那里,连时间都在祂的掌管之下。但我们知道,在亚当死的时候,神已定意将他赎回。而祂赎回亚当的方式,和我们面对亲人饱受病痛折磨时最朴素的想法一样,就是代替他经历死亡的痛苦,为他承担死的代价。

因此,耶稣来了。

祂死了。祂用自己的枉死替代了所有该死之人的结局,祂用十字架上永世的咒诅与刑罚付清了死亡的赎价,祂用与天父隔绝的撕心裂肺的痛楚担当了我们的哀伤。第三日,祂复活了。祂的复活改变了整个世界:死亡不再是所有人的结局——在这世上的黑暗之中,出现了一丝斑驳,一种可能:有人可以胜过死亡。

奶奶最后的一周里,开始不停地说一些“鬼话”:昔日的“好友”过来叫她离开,但她始终不愿过去。礼佛的大娘教我们如何用严厉的话威胁恐吓那些鬼魂,又说我们要放把桃木剑保护奶奶魂魄。

两天过去了,鬼魔还是常来。有经验的长辈说,这是“无常鬼”来索命了。忽然间我意识到,传统信仰中的鬼魔和基督信仰中的魔鬼指的应该是同类。奶奶很早就接受过洗礼,只是后来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出门,就渐渐的没再去了。我对姑姑们说,下次那个鬼再来,就慢慢地清楚地跟奶奶和牠说,我们是属基督的,不是同样的归宿。期间,上帝也差遣我一位长辈来跟我奶奶重述福音,祷告,奶奶应该听进去了。姑姑们说,后来那个“好友”又来叫她离开,奶奶反而对牠说“你来我这边,我这边舒服”。再后来,那位“好友”就不再过来了,奶奶也在端午那天的清晨安稳地睡去了。

一个被圣灵重生的基督徒,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充满盼望的,因为他相信他那位死而复活之主的应许:信他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就像路加描述拉撒路死后的情形那样,【路16:22】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肉体的死亡不再是生活结局和终点,反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所有拦阻基督徒与神和好的罪、私欲和不洁,在死亡之时都被破除。我们的灵魂被天使带去,放回在那位造我们的主的怀中,我们不再与我们的造物主隔绝,我们有份享受祂的爱与恩典,极为温暖和“舒服”。

耶稣的死和复活拆毁了隔断神与人之间的墙垣。祂用十字架上的死废掉了人与神之间隔阂,祂用十字架下的复活联络了神与人之间的鸿沟。祂使人 生的终点不再只有死路一条,那些信靠祂的,就可以靠着祂得生命。祂也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源泉,一直涌到永生。耶稣基督站在活人与死人之间,成为活着之人的另一条路:那条路的终点不是死亡,不是永远的隔绝,而是恢复,是和好,是永生。身体的逝去不过是短暂的别离,到那日,在末后基督再来的日子,所有在祂里面的人,都能得以再相会。

这就是我们所要纪念的复活节的意义。基督的死和复活使所有属祂的人都有了新的生命,这生命是永生,也是新生。就像我们手里的这颗鸡蛋,脆弱稚嫩,稍有不慎就可能破碎。可这样的生命却被耶稣基督视为至宝,他保护我们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仁,雕琢我们如同耐心的陶匠——就像等下我们也会细心的保护我们手中的这颗鸡蛋,用我们手中的画笔装饰它,赋予他生命和意义。

愿上帝祝福祂的话语。

唯独基督的十字架是救赎

林前1:18~29

唯独基督的十字架是救赎

引言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许多基督教堂常常把建筑的最顶端摆上一个大大的十字架,基督徒也常常会以十字架作为装饰,有些人做一个木制的十字架挂在自家的墙上,有些人戴着十字架的项链,有些人把十字架做成钥匙扣带在身上,甚至在基督徒墓碑上都会刻上十字架,或者直接以十字架作为墓碑。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十字架,有些人把十字架看作是可怕的洪水猛兽,逼着某些教会拆除在他们教堂顶部的十字架。为什么某些人那么讨厌十字架,而基督徒却这么喜欢、这么高举十字架,甚至高唱说: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

我们借着林前1:18-31的经文来思想《唯独基督的十字架是救赎》这个主题。首先,由我读经文,大家请听。

经文:

【林前1:18】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 神的大能。
【林前1:19】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林前1:20】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 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林前1:21】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 神, 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 神的智慧了。
【林前1:22】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 【林前1:23】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林前1:24】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 神的能力, 神的智慧。
【林前1:25】因 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 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林前1:26】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林前1:27】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林前1:28】 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林前1:29】使一切有血气的,在 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林前1:30】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 神, 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
【林前1:31】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经文先读到这里,我们一起来祷告。

保罗在最开始讲到说,十字架的道理要在灭亡的人为愚拙,要在得救的人身上显为能力。为什么十字架会被人认为是愚拙?

神灭绝人的智慧因为人的智慧抵挡神

保罗接着以以赛亚书29章的信息进行说明,在那里,以赛亚写道:我(上帝)在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保罗在引用这节经文的时候,非常清楚这节经文的背景与前后文。

在当时,犹太人的文士和教法师严格的遵行旧约典章和律例,他们不仅他们自己这么做,也殷勤地教导犹太人这么做。比如,他们教导人必须守安息日,在安息日不可走一里路,在安息日不可生火做饭,因为那是劳作,违反了安息日的“安息”。他们将神的话写在衣服上,带在脑门上,他们在读经前沐浴净身,他们用神的话修饰他们的言辞,他们故意略去神称谓并小小声地读神的名字,以此表示对神的尊敬。可神悦纳他们的行为了么?似乎并没有,因为在他引用的这节之前,神就吩咐先知以赛亚就写道“因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

以赛亚的意思是在说,他们用宗教敬虔包装自己,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在寻求、渴慕那位神,他们所有敬虔的宗教行为,不过是在遵从人的教导。我们是否与这些以色列人一样呢?我们中的许多人也是每天读经,祷告,灵修,分享一些属灵的文章和见解,在教会和属神的事上打发热心,只是,以赛亚在这里要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如此如此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在追求神,还是在追求我们自己?在那个时代的犹太人,也是如此“敬虔”的生活,只是,他们在圣经中读出了他们自己,他们在圣经中看到的是如何做一个好人,他们在圣经中看到的是如何取得领导的器重,他们在圣经中看到的是如何经商;他们看到的是神在律法书中说“你如此如此行,就必蒙祝福;你如此如此行,就必受咒诅”,他们看到了神的恩典与审判,却看不到那位施恩行审判的神。

就像我们许多时候,从圣经中只读到一系列的道德教训,圣经告诉我们如何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圣经告诉我们如何如何做才能被神祝福,可圣经并不是关于我们的故事,圣经是关于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做成的事,而不是他要如何为我们做事;犹太人的祷告和禁食也是如此,他们透过祷告和禁食,在人面前摆一副苦瓜脸,是为要在彰显他们的敬虔,在人前得着称赞。他们的祷告也是如此,我们回想想耶稣在路加福音十八章所讲的两类的祷告:法利赛人在殿中祷告说:【路18:11-12】自言自语地祷告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3】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你的祷告是更像法利赛人那样,向神邀功,还是更像税吏这样,来到神面前祈求怜悯呢?

所以,神在这里说: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因为人的智慧或是有意的否认神,或是把其他任何受造物当做神。保罗又对三类人发出挑战,他说: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保罗询问道所有人:那些最有知识的人在哪里?那些最懂得熟悉宗教的人在哪里?那些善于辩论和修辞的人在哪里?你们的智慧能胜过神的智慧吗?

对哥林多人而言,最有智慧的人莫过于希腊的哲学家了(当然对我们也是如此)。他们热衷思索,喜爱智慧,他们强调和推崇人的理性,被称为喜爱智慧的人(那些爱智慧的传讲者就是博士了)。古希腊的哲学家厌恶宗教,不喜欢未知和不可知的神明,他们推崇自己的理性,试图不借助宗教来理解世界。他们以理性为最高权威,试图以此判断一切。希腊人对理性极致崇拜最终导向了虚无主义——尽管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最具有影响力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有形式和质料所构成。这二者常常相对而言:在砖块中,质料是泥土,而形式是“砖性”,就是使它成为砖而不是其他东西的那些属性。当砖被用来建造房子时,它就成了质料,而房屋本身就成了形式。那么,必定存在某种绝对质料,或“原初质料”。房屋是由砖构成,砖是由泥土构成,泥土由其他东西构成,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可看成是形式,因为他们都是实体,具有某种属性。但这个系列不可能无限持续,我们姑且假定到达可能是的最小微粒。那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姑且假定它是无属性的质料,仅仅是属性的承担者。可如果它的构成物是无属性的质料,那它就不是实体,它就是虚无。这样,一切实在之基础的原初质料,全部实在构成的材料,就和非存在没有什么分别了。进一步地来说,存在和非存在就没有差别。

他们把他们的理性当作神,以此寻找世界的意义,结果只找到了虚无。他们相信他们自己的理性的判断,可当他们借着理性无限推演下去,最终只能得到这个世界是出于虚空,归于虚空。那他们的存在有何意义呢?他们中的一些人陷入无尽的禁欲主义,借着苦待肉体来炼净灵魂,以期尽早脱离这虚无的物质界;另一些人则纵情声色:这一生总归毫无意义,不如尽情挥霍享受。就如圣经传道书中传道者的言语一般,当他寻求智慧,求问聪明,最后的结论只有: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文士就是指那些熟悉宗教的人士,他们拥有圣经,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建基于启示——即上帝对属于他的人说了什么。与希腊人对宗教的排斥截然不同,希伯来文士的神学是他们的核心议题,神学问题成为了希伯来人的基本信念,不管是什么问题,他最终都与神学有关。旧约中的文士也将神学借着对妥拉的注释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应当吃什么,穿什么,在安息日那些事可做,那些事不可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应那位值得尊敬的上帝。然而可悲的是,他们本是出于对神恩典回应的生活准则,渐渐成为了限制他们的枷锁——他们只想着如何能行的好,蒙神悦纳,渐渐地忽视了他们本意要敬拜的上帝。他们过于看中这些敬虔生活的外表,而忽视了敬虔生活的内涵。就像开始以赛亚所责备的那些人一样,他们把宗教、传统、个人生活的操练放在了高过神的位置,他们以此为神,却离开这些行为指向的上帝。(因思念看照片的比喻?一颦一笑,柔声婉啭;流目四盼,秋波荡漾)

辩士就是那些用冠冕堂皇的话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还觉得似乎很有道理的人。比如,无神论者则将希腊人的理性主义和希伯来文士对自我主义延展到极致,他们断言没有神的存在,他们宣称除了此生之外,没有永恒。他们借助自己成长于其中的基督教传统,从中搬来了那一传统中最有力的观念批判武器——偶像崇拜,来打到那一传统。他们从不解释人为什么不信,而是解释:宗教信念的理由何在?他们始终认为,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人们为什么仍然相信他?如黑格尔的继任者,德国无神论先驱费尔巴哈所宣称的那样,“人想而不是的东西,它也唯有它,才是上帝”。人想要胜利,就造了一个能给人胜利的上帝。所谓的神,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欲求通过造神的过程反应出来。费尔巴哈进一步宣称道:“如果上帝是鸟类的上帝,拿它就会成为有翅膀的被造物”。基督教的上帝真的是这样吗?费尔巴哈显然并不了解圣经,也从不愿意降服在圣经的启示之下。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所崇拜的上帝,只是人对自身责任的拟人化。比如,人类错误的把和平、为爱奋斗的特性归于上帝,而这些责任本应不偏不倚的放在人类肩上。费尔巴哈显然高估了人性,在他死后不久,德国就疾速奔向种族主义和纳粹。

无论是智慧人,文士或是辩士,他们所做的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创造一位神来代替那位真正的神。加尔文写到:人心就像一个偶像工厂,批量的生产各种神诋。智慧人用他们的理性造神,文士用宗教遗传造神,辩士用他们生动的言辞与爱心造神。教会中许多的基督徒也是如此,我们或许熟读圣经,熟悉许多的神学知识,对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加克顿信经、亚他那修信经,信手拈来,对教会改革时期的威斯敏斯特信条、多特信条、比利时信条等等倒背如流,可是这些能使我们得救吗?这些知识若是将我们引向耶稣基督,那他们就是于我们有益的,若是这些知识使我们自高自傲,使我们只看到自己,看不到耶稣基督,我们就是在以我们的知识创造一位神来代替救主,我们的愁苦必然加增!同样的,我们的读经、祷告、静默、灵修、禁食、舍己、奉献与爱邻舍,若不是为着基督的缘故,我们就与保罗所驳斥的文士和辩士无异了。

【林前1:21】既然世人凭自己无法认识神,神就使他们的智慧变为愚拙,神又赐下愚拙的福音,使那些愿意相信的人就可以靠着得救。那么,这愚拙的福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神赐下愚拙的十字架。

神赐下愚拙的十字架

十字架上的福音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那位至高神从高天降下,取了人的样式,祂从童贞女所生。如约翰福音说【约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这位从至高之处降下的耶稣基督与我们同吃、同住、同睡,祂就像我们一样,会哭,会笑,会哀伤。他成为完全的人,只是祂没有犯罪。祂来到世间,是为要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罪的问题,而上帝的解决之道,就是神使那圣洁的耶稣基督成为污秽,【林后5:21】 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使祂【赛53:5b】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所有愿意来信靠祂的人,都可以靠着祂得救。因耶稣所受的刑罚,我们就得平安;因耶稣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犹太人要的是一位能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辖制的伟大的英雄,一个奇迹一般的君王。耶稣这样的一位救主(弥赛亚)无法令他们接受。因为十字架上的福音不仅宣认那位神、那位君王被审判、被定罪处死,更是强调祂被挂在十字架——以一种极其羞辱的方式接受了死亡。对罗马人而言,那十字架是只有奴隶和被弃绝之人才配得;对犹太人而言,挂在木头上的,是应当被咒诅。摩西在申命记所吩咐:被挂在木头上的在神面前时受咒诅的。他们的名字不会被记载在犹太人的族谱之中,更不会被人提起,这些被咒诅的人理所应当被遗忘。彼得说,【彼前2:24】基督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这种“羞辱的福音”成为犹太人的绊脚石,尽管旧约中已经多次多方的晓谕这些犹太人,他们依然无法接受弥赛亚以这样的方式临到,因为福音与他们的期待相反:他们期待的是一位荣耀的君王,可基督却是降卑在马槽之中;他们期待一位审判人的主,可基督却被人审判;他们期待的是一位救他们脱离死亡的弥赛亚,可基督却死在十字架上。他们无法承认这位让他们“感到羞耻”的上帝。

这位“让人感到羞耻”的上帝也成为我们中间许多人的拦阻,因为十字架指明了人罪的问题:所有人都犯了罪,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正如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对犹太人而言,承认有罪并不是一件难事。犹太人曾把一位行淫时被捉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要耶稣定她的罪。耶稣怎么回应这些人呢?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那石头打她,就是对这个妇人施行审判的意思。这些人听到耶稣的话之后,就丢下了手中的石头,从老到少一个个的离开了。对犹太人来说,承认自己有罪,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对我们受儒家文化影响,并且具有还不错的道德水准的国人而言。承认自己有罪,承认自己得罪了神,得罪了人,是一件关乎“面子”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愿意不如人,不愿意被否定。我们总觉得,尽管我不好,但也不至于那么差,至少总比隔壁的某某某要好一些吧。我们文化使我们习惯于在别人的身上寻找认同:在尊者前谄媚,在卑者前耀武扬威。我们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我们一边痛斥着996工作制下资本家毫无人性,转过头来又榨干那些为我们工作的下属;一边痛斥尖酸刻薄的婆婆,转过头来又对自己的儿媳百般刁难;一边火眼金睛一般看到别人的过错,转过头来又对自己的错误虚与委蛇。

然而,在基督的十字架面前,我们必须真实的面对我们罪的问题。耶稣基督,那位至高的神,从天降下,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严肃的告诉我们:我们罪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一种地步,任何的人、天使都不能处理,唯有靠着基督,唯有基督亲自上十字架,并且在十字架上经历死亡,才能从根本解决。

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宣告犹太人引以为傲的血统归于虚无。他们曾以自己为上帝的选民为傲,他们以自己遵从从上古时期,神吩咐传下来的割礼为荣。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宣告,犹太人的血统并不能使他们得救,生在基督徒的家庭之中,祖祖辈辈都是基督徒,也并不能使我们得救,真正使人得救的是对那位十字架上救主的信靠,是每一个个体对那位十字架上救主的信靠。基督的十字架要救赎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罪,它要恢复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神的关系,它同时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对我们的罪负责。十字架宣告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要救一切相信的人,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化外人,中国人,美国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只要你愿意相信基督为你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就与历代圣徒在基督里同归于一了。十字架同时也宣告了一个坏消息:所有人,无论你出身如何,尊贵或卑贱、富足或贫穷、健康或疾病,若不前来就近十字架,依靠那位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你的结局就是灭亡。

十字架也使犹太人引以为傲的义行归于无有。犹太人靠着谨守上帝所赐下的旧约,他们以为“如此行……就必得救”。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却宣告说,我们无法靠着遵行上帝的律法得救,除了基督以外,别无他法。犹太人靠着自己的遗传与律法“敬虔”度日,他们谨守神所赐下的律例典章,不过是为了换取神的救恩。犹太人被神责备,并不是因为他们做的太不好,相反,是因为他们做的太好了。他们对神律法每一条文的细节都极其认真,认真到一种程度,就是他们过度专注于神赐下律法,而忘记了赐下律法的神,他们对神的话语认真到一种程度,就是他们将基督,神自己当作渎神者,他们自己来审判那位神。他们在用自己的义,废掉神的义。

在基督的十字架面前,我们所有的义行在圣洁的上帝面前都好像污秽的衣服【赛64:6】,我们所有的善念在上帝那里都住着着罪恶。我们以为我们没有杀人,殊不知凡恨弟兄的,就是杀人了【约壹3:15】;我们以为自己没有犯奸淫,殊不知【太5:28】基督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我们以为自己没有偷盗,圣经却说我们【出20:17】“贪恋人的房屋;贪图别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就是罪了。

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却显明了神的义,这义既包括了神的审判,就是神使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承担了世人的罪与神的忿怒,更包含了神的怜悯,那就是我们毋需靠着自己的好行为得救,唯独靠着耶稣基督,靠着基督所成就的义,除此之外别无拯救。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对那些所有愿意相信,愿意来就近他的人宣告:因着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赎之功,神不再看我们为罪人;我们因着披戴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义,就可以坦然无惧的来到主面前,称呼那位至高的神为“阿爸,父”,也可以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与历代圣徒一同承受产业了。就像耶稣对那位行淫被捉的妇人所说的一样:我也不定你的罪,平平安安的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基督在十字架上应许,无论你从前是如何,是亵渎神的,或是故意抵挡神的,是忤逆父母,或是辖制儿女的人,来到十字架面前,来到这位为你而死的基督面前,接受他作为你的救主;他就会担当你所有的罪,他也不再纪念你过去的恶行,你的生命会因他改变。==(要小心处理这部分)==要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只要信靠耶稣基督,我们就无需承担罪的后果。我们的罪就好像在往木板上钉钉子,上帝借着基督十字架的救赎,把钉子拔了出来,但木板上的钉痕还在,罪的后果仍然在。基督的救赎并不否认人的责任,犯了罪的人一定会承担罪的后果。欺骗过别人,就不能要求别人对你依然保持天然的信任;出轨过的丈夫就不能抱怨妻子对你的的猜忌。这些都是我们罪的后果,基督的福音除去了罪的根源,但我们必须要小心的修复被我们的罪伤害的关系,就像那个木板,被钉子钉过的木板不会再和原先一样,但既然钉子被除掉了,我们就可以一点一点的修复钉痕。

或许我们中很多人并不能接受十字架的代赎,他们会说,我罪他偿,这样公义吗?我们来思想,为什么勇士出去打仗,倘若得胜,我们就与他们的胜利一同欢呼,与他的失败一同哀哭呢?为什么中美打贸易战,我买东西就要加税呢?明明是政府之间要打贸易战,又不是我要打,为什么要付代价!我们都知道,在这件事上,我们是作为“中国”这样一个群体存在。在战争上,这件事情就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了。一百年前,由于清王朝的战败,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支付战争赔款。有人会说,我有没有直接参与战争,我没有与英国法国作战,我没有战败,我不需要承担战争赔偿!可是按照这种逻辑,最终胜利时的喜悦也与你无分了!因为你没有直接参加战争,既然战败与你无关,战胜也与你无关。所以,基督的代赎也出于同样的“代表性原则”。因着亚当的失败,我们在神面前成为罪人,因着第二亚当的胜利,我们就与耶稣基督一同在神面前称义。

保罗时代的人除了不能接受基督的代赎,也不能接受道成肉身,特别是我们曾提到的充满“智慧”的希腊人。希腊人用他们充足的智慧和机敏的辩论论证了那位神的至高和圣洁,他们相信那位造物主是纯洁无瑕,至圣至荣,至善至美,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肮脏可鄙,是我们灵魂堕落后的产物。那位神的圣洁就好像太阳一般,他发出光辉,照耀向堕落的世界;又好像火焰,我们只可观看,不可触摸。只是希腊哲学家始终不能接受那位至高的神可以成为人的样式,在他们看来,只有次等的,不完美的神才会具有身体。因为倘若至高神有了肉体,他的无瑕就受到了玷污——这是他们永远无法接受的事情。一些自称为诺斯底主义基督徒的希腊人甚至拒绝神的创造,他们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倘若神亲自创造了世界,他的圣洁就被玷污,而且,倘若神是至善至美的,祂又怎么会创造出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呢?另一些人则杜撰出基督人性的幻影说来让他们的逻辑得以满足,他们认为,道成肉身不过是道在物质界的投影,基督的身体并不真实存在,只是祂神性的影像,所以,祂可以死而复活,他神性的完全得以保全。

可基督若不真实的成为人,又怎能体恤人在罪的痛苦与挣扎呢?基督若不真实的成为人,又如何能担当人的罪呢?只有祂成为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与我们一样,祂才能够担当人的罪,才能成为的救赎。同时,唯独基督是真实的,完全的神,祂才能承受神对罪的忿怒,任何受造之物,哪怕是之高的天使,在神的烈怒面前都无所遁形。我们若凭借我们自己承担自己的罪,我们的结局只有灭亡。神以代替性的救赎既满足了神的公义,又满足了神对人的怜悯,祂以充充满满的智慧解决了人罪的问题。

所以,基督的十字架显明神的智慧,成为拯救那些蒙召的人,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的大能,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成为始终拦阻他们的绊脚石。神以基督的十字架粉碎了所有人以为好的东西,血统、好行为、知识、以及能力、财富、地位,所有人以为拥有的,所有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十字架面前都被击打粉碎,十字架宣告:人都不能依靠他们得救。

神拣选那些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被人厌弃的、一无所有的,颠覆了所有人自以为的好。正如十字架颠覆了所有想要依靠自己的救赎观,十字架向我们指明,我们无法自救,只有基督,唯独靠着基督我们才能得救。我们来看第三部分,十字架颠倒了这个颠倒的世界。

十字架颠倒了这个颠倒的世界

我们再次回到十字架的目的上。十字架为的是解决我们最根本的问题:罪的问题。罪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呢?人犯罪堕落的结果,就是颠倒了神所造的世界,使人和神原本交付于人的一切,都由靠着神、向着神、为了神,转为要靠人自己,向着人自己和为了人自己。我们从敬拜真神,反映上帝荣耀形象的被造物,堕落成敬拜偶像,被罪辖制的必死之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 1:5)这个世界以黑暗为光明,以光明为黑暗,以真理为愚拙,以愚拙为真理,以偶像为真神,以真神为虚妄。

因着基督的十字架,我们罪的问题被解决。在上帝面前,我们不再被看作罪人,乃是因着基督的义,我们被称为圣洁。基督的十字架使我们从罪的权势中被拯救出来,我们不再做罪的奴仆,我们不再是灭亡之子。十字架使我们与基督一同被称为神的儿子,我们靠着耶稣基督,可以对罪说“不!我不再属你”。

因着耶稣基督,我们被收养为宇宙君王的儿子——尽管我们仍然保持许多罪恶中的陋习。一位国王收养了一个乞丐为他的儿子,虽然给这个儿子穿上了华美的衣服,又有尊贵的身份,可是,这个从前是乞丐的儿子仍然会从地上捡食物吃,看到别人食物掉的渣,他仍然会去接,因为他从前就是这么捡别人掉下来的食物。但这并不影响他被称为尊贵的王子,国王会教他如何表现的像一个王子,但不是因为他表现的像个王子而是国王的儿子,而是因为国王先收养了他,使他成为自己的儿子。

同样的,基督的十字架使我们与基督一同被称为神的儿子了。我们见到这位宇宙的君王,不再是战战兢兢,充满惧怕,而是坦然无惧的称呼祂为“阿爸,父”,就像祂独生爱子称呼祂的那样。我们不是与神隔绝,乃是与神和好了;我们不是躲在黑暗中,惧怕光明,乃是祈求那位光明的主的灵,请祂来充满我们,帮助我们。

因着基督的十字架,我们的依靠转向神。在魔鬼面前,我们无须惧怕牠的张牙舞爪,魔鬼虽然好像吼叫的狮子,但我们的主已经得胜;在罪与试探面前,我们无须陷入长久与深深的自责。因为基督的十字架宣告他已经得胜,就如,耶稣在马太福音28:18那里对门徒所说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他了。他已经得胜了,他已经打赢了最关键的战役,我们是站在他后面拾取胜利的果实。

我们要打的这场战役就好像,大卫已经在战场上战胜了哥利亚,以色列人在踏过哥利亚的尸体向前,追杀剩余的非利士人一样;又像二战时期在诺曼底战役中大胜德国的盟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基督的十字架已经显明,因着基督,我们与魔鬼的这场争战胜局已定,我们只要站在基督的十字架之下,站在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义,我们也必将得胜。因为我们争战,不是靠车,不是靠马,乃是靠着那万军之耶和华。

让基督的十字架成为我们的主和我们的救赎。在我们生命之中,哪里有破口,就表明那里需要基督的恩典;哪里有软弱,就说明那里就需要基督代替性的救赎;哪里是我们洋洋自夸想要彰显我们自己,就表明那里就需要以耶稣基督来替代。我们所夸口的,不再是自己的知识、能力、财富、地位和任何我们以为好的东西,乃是唯独夸耀那为我们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

我们一起祷告。

==下面不是正文==

我们常用自己的偶像代替神,而福音就是用基督取代我们心中的偶像
Q1 为什么神要灭掉人的智慧? 赛29他们用属灵的智慧包装自己 我们也一样。fcf:虚伪的宗教敬虔
Q2 三类人如何故意不认识神? 智慧人: 神就是虚无 文士:宗教就是神,他们将基督当作渎神者 辩士:修辞的言语与道德绑架 我们基督徒也一样:有得救的知识;有宗教敬虔;有爱心和温柔 fcf:我们在造神,而不是敬拜神
Q3 愚拙的福音是什么?希腊人和犹太人期待的福音是什么? 我们与他们如何相同?荣耀的福音 得胜的福音 fcf:我们不愿面对真实(?)更远生活在谎言
Q4 福音如何显明大能?福音的颠覆性 福音是他们放下自我,降伏在主面前 fcf:
Q5 十字架替代性的救赎是我们的力量
神灭掉人的智慧
人的智慧抵挡神
愚拙的福音内容
神的智慧是我们的力量

FCF灵修-2021年一月

FCF是Fallen Condition Focus的缩写,亦即期望透过对堕落-救赎脉络的关注,寻找在经文段落中展现的福音;这个模式更为人所熟知应用的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2020-01-27 代下7~8

标准性
第七章讲述神对所罗门祷告的回应。

所罗门祷告之后,神回应了他的祷告。神向所罗门显现,对所罗门所说的话语之中既包含应许,也包含警戒:我若如何如何,就如何——这是神的应许;你若如何如何,就如何——这是神的警戒。在第七章最后的话其实预示了圣殿的结局:圣殿被毁,不是因为神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神离弃了他们,更因为他们离弃耶和华他们的神,亲近别神。

第八章是讲圣殿建造之后的治国理政,对外,所罗门征服了许多外邦的城邑(v2-6),并发展贸易v17-18),对内,严格遵守各个节期,征用外邦人做劳工,在宗教政策上,本章也有强调说所罗门所做的是遵守“摩西的吩咐”和“大卫所定的例”。

临在性
从第七章神的话中,可以看到神的话语之中透露着恩典,也包含着警戒。顺服、信靠就得怜悯;悖逆、转离就会被鞭打。对于那些已经在神国中的子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明显的诫命。

存在性
求主帮助我们,不要故意的悖逆祂的旨意。我们不是用行为换取救恩,但我们也应当回应神对我们的恩典,抓住祂的应许。

2020-01-18 代上19~20

标准性
十九章二十章讲述大卫出于善意去吊唁亚扪王拿辖,反倒被拿辖的儿子恶意揣测,羞辱的故事。
V3 亚扪人的首领认为,大卫是出于对亚扪地的觊觎,以吊唁的名义刺探情报,愚蠢的哈嫩听信了首领的建议,以一种极为羞辱的方式对待大卫的使者:剃去他们胡须的一半,又使他们衣不蔽体,被明明的羞辱。
大卫对这件事的反应是:派人迎接他们,要把他们接回城中,但因为他们自觉羞耻,就允许他们住在较为边缘的耶利哥城,等胡须长起来再回来。亚扪人的恶毒进一步生根,他们晓得大卫厌恶他们,但他们并不选择和好,而是进一步的抵挡大卫:雇佣军队来为自己争战。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亚扪人不但自己被打败,而且众叛亲离,亚兰人也不再帮助他们了。
二十章进一步记载了后续的争战,大卫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使亚扪人降伏。

临在性
大卫没有以恶意回应亚扪人对他的羞辱,反倒是亚扪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起对立和战争。亚扪人直到自己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破口,他们不但没有修复,反而愈发站在对立面,选择抵挡大卫。如果大卫预表与基督的话,我们就真的如亚扪人,常常将神的善意做恶意的揣测,怀着恶毒的心,抵挡那位赐良善的主。

存在性
我们就像亚扪人,我们与神的关系破裂,得罪神,我们非但没有主动修复关系,反而刻意的抵挡神,拒绝神,我们最终的结局也一定如亚扪人那样一败涂地。神亲自降下爱子耶稣基督,为我们罪的缘故被定在十字架上,使我们与神和好。被我们得罪的那位神,亲自伸出橄榄枝与我们和好,我们还要拒绝吗?

2020-01-17 代上17-18

标准性
这两章的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大卫想为约柜造殿宇 十七
这一章主要记载了大卫想为神的约柜造殿宇,以及神对这件事情的回应。
大卫最初的动机:看到自己住在王宫而神的约柜却在幔子中;
大卫的回应:想为此造殿宇——即圣殿;
神对此的回应:神的回应包括四方面:第一,神不需要殿宇,并不在乎这些“荣耀”,神的子民在那里,神就与他们同在;第二,神拣选大卫做以色列的君王,神与他同在;第三,神决定让以色列人不再漂流,使大卫和以色列王国平安建立;第四,大卫的后裔会为神建造殿宇,他会永远做王,神也会一直与他同在(显然这里预表了基督)
大卫的回应:“我是谁,我家算什么,你竟使我到这种地步呢?”

第二部分:大卫得胜有余 十八
大卫得胜的部分其实在应验17章的应许:神使大卫战胜一切的仇敌,平稳的建立家室和王国。

临在性
大卫出于对神的忠心和爱,想要为神建圣殿。尽管他最终不得如此,但神对他的回应却远超他所想:神应许他的后裔永远为王——这既包含了现实层面,大卫的后裔一直做以色列(犹大)的王,又包含了在应许层面,神赐下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做永远的王。

存在性
可见,神只是因为大卫有了一点点的奉献的心(大卫还未实际做什么),就给了大卫奉陪的恩典和祝福,特别是使耶稣基督成为大卫的后裔。这种祝福与大卫所做全然无干,是因为神主动的拣选,主动的恩待,主动的赐福。同样,我们得救也是如此,当我们以信心回应基督的恩典,我们还未做什么之时,神就赐下了他的爱子成为我们的救主——我们仅仅是,不过是回应了一点点神的爱,他就把丰沛的恩典赐给我们。这就是基督所做成的工作:他给我们所有,我们难道献于他所有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2021-01-11 代上7

标准性
本章继续记载了剩下支派的族谱。除了以法莲支派相对详细外,其他的支派都相对简略,这可能是因为以法莲支派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嫩的儿子约书亚。他是最终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那位。

临在性
约书亚是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那位,他与耶稣基督的名字在读音上是一致的。历代志的作者相对详细的记载了约书亚的出身,表明他的角色在神的计划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存在性
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一个安息,但希伯来书说,有另一个安息为他们存留,这个安息才是真正的安息,是要由那位真正的约书亚所带领进入的。基督带我们进入了这个安息,使我们在他里面得享平安,如他所言:“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平安”。愿我们在主里面都得享真正的安息。

2021-01-10 代上6

标准性
这部分主要内容为利未人的后裔。
利未记作者主要记载了三个利未人——革顺、哥辖、米拉利——的后裔。利未的后裔中出了许多重要的子孙,如大祭司亚伦、神人摩西、还有拿达、亚比户,这些人的事迹在出埃及记和利未记、民数记与申命记中都有记载。【补充记录】

这一段对利未人的记载着重围绕着圣殿和圣殿的服侍。可以看到,在历代志的作者眼中,圣殿及其服侍是整个历史的中心。利未人承接的职分是作为神殿中的祭司,特别是亚伦,他的后裔承接了整个大祭司的职分。

临在性
圣殿是神的国的中心,对于回归的以色列人来说,回溯历史和传承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神对他们的保守自古时就有了,如今,他们回到他们列祖所敬拜的神那里去。他们回归的神一直保守的耶和华信仰,对他们来说,这种信仰的确认极为重要。

存在性
我们所信的神并不是一位新神,祂是自古时就有,在列邦中被尊崇。依照加尔文所说,神在起初就将宗教的种子放在人心,使人自发的寻求、敬拜那位创造他们的主——当然,这也是我们受造的目的。历代志作者在这里回溯历史,是要告诉以色列人,他们现在的信仰与传统是自古时即传承的,这位古旧的神并没有抛弃他们,如今正在对他们说话。对我们来说,我们是追随那当下的风俗,随从别神代替耶和华,还是与我们的古时的列祖一同,追随那古旧的福音呢?

2021-01-09 代上5

标准性
第一部分:以色列长子的名分 五1~10
以色列的长子原本是流便,但因为他与侍女辟拉同寝,玷污了父亲的床,因此不能居首位。以色列临终时对他评论道:你放纵情欲、滚沸如水,必不得居首位。(创卌九4)长子的名分是给了约瑟——双倍的祝福分别分给了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从领导方面来说,长子的位份给了犹大。这既预表了大卫的谱系,更表明那位永恒的君王:耶稣基督的谱系。

第二部分:两个半支派的人 五11~26
这两个半支派的人有许多是“能拿盾牌和刀剑、拉弓射箭、出征善战的勇士”,他们与周围人争战,赢得土地的时候,呼求神、依赖神,神就应允他们(v20),他们掳掠.....牲畜,敌人被杀扑倒的甚多,因为这争战是出乎神。他们就住在敌人的地上,直到被掳的时候(v21~22)。
这些体格和文化传统保持了他们族中有许多达能的勇士(v24),但并不能保守他们的得胜。当他们随从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背离他们的主的时候,神就把他们掳到外邦,成为奴隶(v25~26)。他们的勇力并不能拯救他们,他们的谋算也归于虚无,因为他们离弃了他们的神,使他们得胜的主亲手将他们交在了仇敌的手中。

临在性
神的保守从亘古直到永远。以色列活着的时候,或许并不知道他后裔的许多事,但神藉着以色列临终时的话,成就了祂自己的救赎计划。
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的经历也是见证:得胜不是靠车马、靠勇力,乃是靠万军之耶和华。神亲手将这两个半支派交在亚述王(外邦人)的手中,直到今日。相信日子满足的时候,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要归回。

存在性
这两天被Amer大选搞得很沮丧,前天看国会直播到两三点,几乎见证了全程。昨天和今天都是一有空就开始看新闻,内心总想刷出一点astonishing的东西,也做了许多梦:德州宣布独立,Amer所有忠心的人发动civil war,或者就职典礼那天晴天霹雳,Biden和Karris如何如何,或者天降一个陨石砸碎国会山。如果有个“神迹”就好了,或许还有救。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极左翼已经疯狂到毫无节制的地步了,世界在快速的下落,我们期待的自由的那一天似乎越发遥不可及。
今天的经文就是很好的提醒,两个半支派靠着神得胜,离了神就被掳。他们的勇力无法拯救他们,他们的计谋也无法摆脱历史大势(神的旨意),神才是那位使他们得胜的那位,他们自己不是。尽管他们有他们优秀的文化、技术和谋略,但当神定意把他们交在亚述人的手中之时,他们的这些智慧只是显得可笑。唯有依靠神,仰赖创造天地的主——像他们最初得到这片土地时那样,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主啊,求你保守那些为了信仰争战的属你的子民。他们依靠你,仰赖你,他们为了自由的敬拜你,为了持守那将他们带到这片土地上的信仰,为了持守良心的自由而战斗,当他们勇敢的发出声音的时候,主啊,求你纪念他们;主啊,求你恩待他们,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求你使他们更爱你,因为世界和它所有的历史都在你手中。即或不然,你也总保守七千位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属你的祭司,日子满足的时候,那两个半支派总会归回。你爱我们,为我们舍下自己的独生子,使祂挂在被咒诅的十字架上,但在所有人都开始绝望的时候,你却说“成了”,那救赎的故事自此开始。求你除去我们心中的偶像,使我们不仰赖人,不把某位领袖作为偶像,而是单单的敬拜你,求你激动我们,使我们更热忱的回应你的爱。In God, I trust.

2021-01-06 弗6

本章开始讲在基督里的新生活对我们社会关系的调整:

  1. 亲子关系 六1~4 :儿女在主力听从父母、父母照主的教训养育儿女;
  2. 主仆关系 六5~9 :仆人要甘心侍奉,好像服侍主、主人也不要偏待仆人;

接着,保罗降到了得胜的秘诀:穿戴全副军装 六10~20
这个军装包括:真理的带子束腰v14,公义的护心镜v14,平安的福音做鞋v15,信德做藤牌v16,戴上救恩的头盔v17,并圣灵的宝剑v18.
因为我们是与看不见的魔鬼征战,而不是与那看得见的人争战。v12~13
最后一部分是保罗的问安 六21~24

临在性
福音的能力足够调整我们的社会关系,按着主的诫命而行,才是最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争战这部分,可以看到:抵御魔鬼攻击的头盔是救恩,攻击魔鬼的是圣灵,而非我们自己。

存在性
真理束腰,心存公义,脚传福音,信德藤牌,戴上救恩,手持圣灵。这是保罗对基督徒生活的描述,我们不是躺在轿子上进天国,而是在与那看不见的邪灵争战。求主帮助我们,让我们用真理束腰,保持惊醒,不陷落在罪中。

2021-01-04 弗4

标准性
第一部分:合一 四1~16
保罗谈到,我们合一的基础是我们同有一位圣灵: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我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灵;这样的合一并不影响每一位信徒发挥自己不同的恩赐,就像身体只有一个,却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由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他们尽职尽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基督的身体,是我们在真道上长大成人,在爱中建立自己,有成熟的样式。

第二部分:脱旧穿新 四17~32
保罗将除去虚妄的恶行比作脱去衣服,将新人比作穿上衣服。从前我们是凭借自己的无知,心里刚硬,丧尽良心,就放纵私欲,贪行污秽。但因着基督,我们成为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所造,有真理的仁义与圣洁。

新人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是弃绝谎言,保持诚实,这是因为我们彼此的关系在基督里发生了转变,我们不再是仇敌,而是肢体,是应当互相帮补彼此扶持的;其次,保罗讲到要遵行神的教导,生气不犯罪,不给魔鬼留地步,让它有亵渎神的把柄;最后,就是要转离恶行,从前作恶的事,如今不可再做。

临在性
我们连于元首基督,因此,我们的生命产生改变。我们不再是现在罪恶之众,乃是因着基督成为新人,这新人是按照神的仁义和圣洁所造。有了新的身份就应当有新的样式,就是诚实、恩赐、离弃罪等种种符合神要求的行为。

存在性
前两天读书的时候就看到派罗用这段注释如何胜过试探:“脱去”表明我们要与过去有决断,断然离弃从前的罪恶,而不是听信谎言,一步一步的减弱。这种与罪的离弃是决绝的,果断地。“穿上”也告诉我们,我们不是定睛在我们脱去的罪恶,乃是披戴基督,努力成为新人的样式。这也意味着,我们不是一直地去抵挡罪恶(当然需要,但不是一直),而是用基督来代替从前的罪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那里有罪的影响,那里就需要由基督来代替。求主帮助我,使我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过去,而是披戴基督,在祂里面学习成为新人地样式。

2021-01-02 弗2

标准性
第一部分:从前和现在的我们 二1~10
从前的我们:死在过犯罪恶中,顺从魔鬼,放纵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的喜好去行;
现在的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成为基督的工作,预备行善;
这其中的转变源于一件极为重大的事:因神丰富的怜悯和慈爱,叫我们藉着基督的死和复活,同死同复活。(v4~5)
保罗一再的强调,这一切不是出于自己,不是出于行为,乃是出于神的怜悯和恩典。

第二部分:在基督里的合一 二11~22
在基督以先,人被以割礼区别:受割礼的,就是属以色列人,处在神的约之下(v11);没有受割礼的,就是外邦人,不在神的圣约之中,是局外人(v12)。然而,基督打破了这种隔阂,祂拆毁了我们之间隔断的墙垣,使我们合而为一(v14)。
祂拆毁墙垣的方式是:藉着自己死在十字架上,满足了律法的要求(v15),使我们与神和好(v16),将和平的消息传给远处和近处的人(v17),又赐下圣灵,是我们进入到神面前(v18)。
结果就是:我们不再是神国的外邦人和客旅,我们是与圣徒同国,是在神家里的人(v19)。我们新身份的根基建立在基督耶稣自己的身上,我们靠着祂成为一体,共同建造神的圣殿(v20~21)。

临在性
前半部分讲到,基督是我们个人得救的中心。从过去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到现在活过来,这种转变完全是因为基督做成的工作,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身份,也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为。完全地,唯独地仰赖基督地救恩。
第二部分讲到,基督是我们和好的纽带。祂用自己的死亡满足了神的公义,拆毁了隔断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墙垣,是我们彼此和好了。自此,我们是神国的一员,我们同享神家中的喜乐,我们是靠着基督蒙保守,祂是我们与任何好的基础。

存在性
基督的死和复活是我们信仰的中心。祂的死和复活带来了和解——与神的,与人的,因着基督将自己身体献上,一切都要得以和解了。这一点对我来讲比较难以实践,尽管理性上知道,但心里仍有一些不愿和好的人和事。求主来医治,使我能在合适的时间走出和解的这一步。

2021-01-01 弗1

本章大致有三个段落
第一部分:保罗的问安 一1~2
保罗在介绍自己时,称自己为耶稣基督的“使徒”,某某人的使徒就是奉某某差遣之人的意思;而在提及以弗所教会时,则称呼他们为在基督耶稣里有衷心的“圣徒”。“圣徒”即时将自己从世界中分别出来归神的人,在基督里,所有信徒都是圣徒。

第二部分:基督里属灵的福气 一3~14
保罗在这里提及了许多重要的观念。如,预定与拣选(v4),拯救的目的(v5,6),基督徒的身份(v5,v11),得救的确据(v13),信徒的坚韧(v14)等。这些都是因着我们被神拣选,这拣选是在创世以先,在耶稣基督里就做成的,在我们尚未有任何行为的时候,基督就已经拣选了我们。

第三部分:保罗的颂赞 一15~23
保罗单因着教会人数加增(他们信从主)就满有喜乐的感谢神。保罗的祝祷非常实际,且有很明确的属灵指代:他祈求神将知识赐给他的百姓,使我们真正认识他;他祈求神照亮我们心中的眼,使我们看到他的呼召有多大的盼望,他所成就的事是何等的荣耀;他祈求神使我们知道,祂使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所做成的事是凭借着何等大的能力。最后,保罗说到,基督现在在父神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掌权的,而我们(教会)则是基督的身体,是被他所充满的。

临在性
保罗因看到人信主就不住的感恩,赞美神,这一切都是因为保罗看到了神在基督身上为我们做成的事。他预定并拣选了我们,因爱我们,就死在十字架上,又在三日之后复活,使信靠祂的人有儿子的名分,又赐下圣灵为印记,使我们得确据等候得赎的日子。

存在性
最受触动的是本章结尾:祂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今天刚好读到《惧怕》,讲道改革宗基督徒的惧怕往往不是源于对神能力的疑惑,而是对神恩慈的不信任。神有这样能力,过去、现在、将来都在祂手中,祂是那位至高的权柄所在。既然万有都在祂的权下,那我们还怕什么呢?

FCF灵修-2020年十二月

FCF是Fallen Condition Focus的缩写,亦即期望透过对堕落-救赎脉络的关注,寻找在经文段落中展现的福音;这个模式更为人所熟知应用的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2020-12-31 王下24~25

这两章记载了犹大被掳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尼布甲尼撒第一次攻击耶路撒冷 廿四1~7
第一次攻击耶路撒冷的总共有四个王:迦勒底人,亚兰人,摩押人和亚扪人。这四个王毁灭了犹大,是应验神对玛拿西的审判,足见玛拿西的罪恶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代的以色列人。出一个恶王,几代人遭殃。

第二部分: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攻击耶路撒冷 廿四8~20
第二次对耶路撒冷的攻击导致耶路撒冷城陷落,尽管以犹大王约亚斤投降为结局,但这次尼布甲尼撒对犹大施行了更加严厉的惩罚:耶路撒冷的民众,除了极其贫穷的,所有勇士和有手艺的人几乎全部被掳走。
尼布甲尼撒认命了一个更忠于他的人——西底家做王,这个王显然不得人心,从廿五的叙述总可发现,在最后关头,他的军队离他而去。

第三部分:尼布甲尼撒第三次攻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彻底陷落) 廿五1~30
这次对耶路撒冷的攻击导致犹大国彻底消失,从傀儡王国变为巴比伦的一个行省。出于对西底家背叛的惩罚,尼布甲尼撒在西底家的面前杀了他的众子,又剜去了他的双眼,把他带到巴比伦,他死在那里。这应验了两个很明显的预言,耶卅二4,卅四3说西底家要面对面见到巴比伦王,结十二13说西底家被带到巴比伦,死在那里,但却看不见那地。
同样出于报复,尼布甲尼撒下令烧毁了圣殿并耶路撒冷城,将城里剩下的人全部路走,只留下民中最贫穷的,使他们秀丽葡萄源,耕种田地。圣殿在这次浩劫之中也被彻底摧毁,圣殿中的铜柱、铜海都被运走,金银器具也被拿去。
列王纪的作者还记载了初期的一次军事叛变:犹大的军长杀死了归降的省长基大利,最后和众民一起逃亡埃及。

列王纪的结尾给人一个盼望:在约亚斤被掳后的三十七年,他在巴比伦王手下被尊待。被掳的苦难即将被解除,并要结束。

临在性
列王纪上以大卫的死开始,列王纪下以犹大的亡国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看到以色列人的悖逆和失败,整个历史的基调似乎在一直向下,越来越压抑。但这个过程中也总会看到盼望,比如,神会保守大卫的血脉,在绝境之中开出路。神也会使犹大国有短暂的复兴,尽管整个历史基调向下,但神的恩待与保守也在其中彰显,祂总是在几近绝望时给盼望,在最艰难之处彰显神迹。但仍然,如先知们所责备的那样,由于以色列人的悖逆,不愿悔改,导致了在列王时代的又一次失败。

存在性
历史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一路高歌猛进,以色列人的历史就是不停的失败、被审判、归回的循环。在摩西时代,以色列人失败了;在士师时代,以色列人失败了;在王国时代,以色列人又一次的失败。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悖逆,但神却一次又一次的恩待。就像我自己,一次又一次远离神,被神管教,归回,然后又贪恋罪。神给以色列人最终的良药是那位挂在十架上的耶稣基督,他有能力有恩典可以使以色列人彻底归回,不再失败,凡仰望祂的,就必得救。也期盼那位良人能成为我最真实的救主,我仰望他,战胜罪,长久得安息在神的殿中。

2020-12-30 王下23

标准性
第一部分: 约西亚带领百姓重新立约 廿三1~3
神的话语对犹大国的影响是如此之大,约西亚王招聚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众长老,及其他百姓,在圣殿召开圣会,对百姓宣读律法书,他们也在神面前立约,要尽心尽性的遵守律法。
这样的场景让人回忆起在西奈山下,神与百姓立约,他们定意要尽心尽性的遵行神的话。

第二部分:约西亚吩咐除去偶像 廿三~30
这部分列举了约西亚除去偶像的具体事例。
v4~14 洁净神的殿。这部分记载约西亚不仅除去了供奉在神殿中的巴力和雅舍拉,也废去了所有敬拜巴力的人。约西亚拆毁了耶和华殿里同性恋的屋子,就是妇女为雅舍拉织帐子的屋子。他还出去了犹大国重的祭坛、摩洛人的庙,又将献给日头的马废去。简言之,约西亚在国中除去了甚至追溯可到所罗门时期的异教崇拜,转向“合乎约书”的耶和华崇拜之中。
v15~20 伯特利是原先北国以色列的敬拜中心之一。可见约西亚在这时期的统治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北国,他在国中重塑信仰的行为也影响到了撒玛利亚的疆域。约西亚拆毁耶罗波安所筑的坛,对应于【王上十三2】无名先知所发出的语言,就是“有一位名叫约西亚要毁坏耶罗波安所筑的坛”。v17更清楚的表明,在约西亚还未出生之事,他的所作所为就已经被神所先见,约西亚是神所预定的那一位。
v21~23 约西亚根据律法书上所写,重新设立了逾越节,这是自士师时代以来最伟大的逾越节(v22),(马唐纳注释)圣经在列王时期只提过三次逾越节:所罗门的(代下八),希西家的(代下卅零)和约西亚的。可见这个逾越节特别蒙神的喜悦。
v24~27 尽管神给了约西亚很高的评价,没有一个犹大王像约西亚这样尽心、尽性、尽力地归耶和华(v25),但约西亚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挽回神的愤怒。犹大仍要为自己所犯的罪付出代价,玛拿西所作所为长远且深刻的影响了犹大,犹大要因自己犯罪承担罪的后果。
v28~30 最终,在神赶出犹大之前,约西亚战死沙场,他的臣仆将他的尸首运回耶路撒冷,葬在他自己的坟墓中。会让有些人难以接受的是,神应许了约西亚平平安安的归到坟墓中(廿二20),但约西亚却因战争而死。有两点需要回应的,其一,神对约西亚平安的应许更多的指的是他与神的关系,而且最终约西亚的尸首确实被他的臣仆从战场运回,送入了他的坟墓;其二,对信徒而言,死亡并不是审判,而是归宿。当神的审判要来到,神便把约西亚接回天家,这是对他的保守。而且,约西亚战死这件事也在神的保守与护理之中,就像许多宣教士被杀害一样,相信神也是要在约西亚身上成就祂的美意。

第三部分:约哈斯和约雅敬 廿三31~37
约哈斯做王三个月,就被法老囚禁,后来被带到了埃及,致死没有回到以色列。被指名接替约哈斯做傀儡王的约雅敬登基时二十五岁,他比约哈斯要大,但百姓却立了约哈斯做王。从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显然约雅敬对法老要比对以色列和耶和华更忠心。

临在性

约西亚好像是被应许的那位:他还未来,就已经被提及;他幼年时便被加冕,成为一国之君;他教导百姓听神的话;他洁净了圣殿,重设逾越节,带领以色列人回归信仰;他也为以色列人而战死。他的一生与基督的一生无比的相像:基督还未来的时候,就被预言;耶稣一出生就被加冕为王,三博士将黄金、乳香和没药献与这位王;耶稣也教训百姓神的话,洁净了圣殿,设立了圣餐,带领人归回独一神的信仰。最后,耶稣也为他的百姓战死(属灵争战)在了十字架上。只是,约西亚死后,他所进行的一系列归回信仰的行为又继续陷入罪中,似乎只有约西亚活着的时候,以色列才会谨守圣约;而耶稣胜过了死亡的权势,耶稣的王权直到永远,他永远活着,他也会一直带领我们谨守与神的约。

2020-12-29 王下22

本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约西亚重修圣殿 廿二1~7
约西亚和约阿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约西亚王幼年时(八岁)登基,先前王约阿施也同样是幼年(七岁)登基;他们做王的过程也都类似——先王被杀,民众或是祭司拥戴他们为王;等到约西亚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开始着手修理圣殿;约阿施是在他年约三十岁的时候开始修理圣殿;修殿的场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工人们办事诚实,他们都不需要与办事的人算账;但与约阿施不同,约西亚致死都没有背叛他的信仰。圣经描述他说,约西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不偏左右。

第二部分:重新发现律法书 廿二8~20
在修理圣殿的时候,大祭司希勒家发现了律法书,希勒家和书记沙番如获至宝,将这本书呈给王,王听到书上所写的话就极其震惊,撕裂衣服。但他对其中的某些预言显然知之甚少,于是就差遣了一个代表团向先知求问书上所写的审判的内容。
女先知户勒对这个代表团的回复中,不单包含了关于审判的内容——就是神的忿怒要向以色列人发作,也包含了对约西亚王这些景乾人的怜悯:必使约西亚平安的归到坟墓中,神的审判会在到约西亚王死去之后施行。

临在性
从约西亚王和大祭司希勒家对律法书的反应上,我们可以推断出犹大和这些事奉神的仆人们已经多年没有读过神的话了。极有可能是在玛拿西的时候毁灭了所有的律法书的抄本,而圣殿中的这卷律法书被特别的保留下来。
在犹大历史上,每一次“重得”律法书——神的话,的时候都会给国家带来极大的改变。这次约西亚因着律法书,神的话而归正回转,在被掳归回的时候,以斯拉和以色列人也是因为重新发现律法书而归回对至高神的信仰。神的话不仅极其宝贵,也有改变人,改变整个民族的力量。

存在性
我们现在反而太容易获得神的话了,纸质版圣经人手好几本,手机app和网络也让我们寻找经文极其方便,但这些便利并没有使我们更加爱惜神的话。对我来讲,反而更容易得到就不再珍惜,总以为可以通过app搜索到就不愿记住经文的章节,查找过于方便就不愿背诵经文。求助赦免我的罪,求主使我能像那些古时敬虔的犹太人那样,尊重、敬畏且爱慕神的话语。

2020-12-28 王下21

标准性
第一部分:犹大王玛拿西廿一1~17
玛拿西是犹大历史上当政最久的王,但他是一个恶王。他重新设立了巴力和那些偶像,给犹大过带来恶劣且深远的影响。
神也宣告了祂对犹大国的审判——“用量撒马利亚的准绳和亚哈家的线坨拉在耶路撒冷”——意思是耶路撒冷也会被攻破,犹大人会被掳去。
v16这里含蓄的记述了玛拿西大屠杀的事情,他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先知以赛亚可能就在此之间死亡(马唐纳圣经注释,引注旁经)
从代下33:14-23,我们知道玛拿西曾被亚述王(亚述班尼布)掳到巴比伦去。他在囚牢中悔改归向神。此后他获准回国继续当政,证明耶和华的恩典、慈爱和怜悯。他想补救自己做成的破坏,但为时已晚。
最终,玛拿西的结局和那些恶王一样,没有进入大卫的墓中,而是葬在了自己的院内。

第二部分:犹大王亚们 廿一19~26
亚们王似乎是迄今为止我们读到的第一个被臣仆杀死的犹大王,可见他当政的两年有多招人厌恶。
但犹大的历史脉络与以色列的截然不同:亚们被杀之后,国民又杀死了背叛王的人,亚们的儿子约西亚接续他做王,国权因此仍然在大卫一家。
同样的,亚们王也没有葬在犹大列王的坟墓中。

临在性
玛拿西幼年生活的时代是希西家王的晚期,当时正处于希西家做王鼎盛的时期(参二十章)。希西家敬畏神,但他的儿子却成为犹大历史上在位最久的恶王。圣经并没有记载玛拿西为何要背叛他父亲的神,但我们似乎看到,玛拿西并不喜欢他父亲对神的敬畏,好像有点“叛逆”。这位叛逆的儿子选择了他父亲除去的一切的偶像,更甚的是,他大力逼迫神的先知们。我们并不晓得玛拿西到底有多“恨”他父亲时代的那些,带来国运昌盛的仆人?

存在性
玛拿西对神的态度似乎到了“恨”的地步。就像我们也常在某些事上刻意的悖逆神,远离神,拒绝祂,压制并消灭圣灵的感动。在我还没有得救的时候,我们就是如此,甚至我们得救了之后也常常如此。但神没有因为玛拿西的悖逆而放弃他,玛拿西悔改的时候,神就接纳他;我们转向神的时候,他也会怜悯我们。玛拿西要承担罪的后果,就是以色列剩下的支派也要被掳去,饱经忧患,常受苦楚,但神因着怜悯不再将他们从地上涂抹,就像北国那十个支派一样;同样,我们也要承担我们罪的后果,就是常常与罪争战,不断跌倒,不断的站立,但神因着祂的怜悯不再将我们与罪人同列,死的权势不再我们以上了。

2020-12-27 王下20

标准性
这章记述了希西家王的故事。
第一部分:希西家的神迹 廿1~11
希西家是一位对神忠心的君王,因着他的信心与祷告,神医治了他的疾病,并且拯救了耶路撒冷不至于落入亚述人之手。神许诺希西家王增加十五年的寿数,并给了希西家王一个兆头:日冕上的日影后退十度,这个兆头相当于时间倒流。神施行的这个超自然的神迹显然得到了敬拜天象的巴比伦人的注意,他们注意到这是神为希西家王施行的神迹。

第二部分:希西家向巴比伦人炫耀和他的结局 廿12~21
这里希西家对巴比伦人展示自己宝库的行为可以和所罗门向示巴女王展示国中财富相对比(以及大卫数点以色列民这件事)。展示国中财富和武器,这种行为的本意是在炫耀自己拥有强大的财富和武力。因此,这种骄傲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就是败坏——所罗门王死后国家分裂,希西家之后以色列被掳到巴比伦。
希西家对以赛亚所发预言的回应也让人哭笑不得:耶和华说的对,只要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就很好了!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神的顺服,无论神是要审判和祝福,他都默然接受,并且为神的作为感恩(这里他感恩神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做这些事);另一方面也看出,他似乎丝毫不顾他的后代和犹大国的命运(或许也是出于他对神的信心吧)。
v20希西家“挖池、挖沟”这些事值得被纪念,因为这个隐蔽的水源在耶路撒冷城被围困的时候显得极为重要。

临在性
在富足的时候就容易骄傲,在贫穷的时候就容易卑贱。本章前一段落刚刚记述神向希西家王施行大的神迹,很明显,希西家后十五年的生涯受到神极大的祝福。在前述几章我们也看到犹大王不断地将自己国中的而金银财宝上贡给亚述及其他侵略者,在这里,希西家显然因为神的保守而蒙大祝福。
但当他处在富足之中的时候,便骄傲了,他向巴比伦人“炫耀”自己的财富。这种炫耀找来了神的审判——他国中的财富将要被掳去,一点都不剩余。与另几位敬畏神的君王,如大卫、所罗门一样,他们都在自己最“富足”,行在恩典之中的时候跌倒,招致神的管教。

存在性
想到保罗的教导:自以为站立得稳得,反要谨慎,免得跌倒。在富足之中我也很容易忘记神,以为这所有得都是我理所应当得,但神在这里用负面的例子:大卫王、所罗门和希西家来警示我们,在富足的时候更要谦卑惊醒,转去寻求神得面。耶稣在传道的时候常常跑到旷野中去祷告,在他最繁忙,“最应该把时间和经历用在事工上”的时候,也许选择亲近神,从神那里支取力量和帮助。求他怜悯我们,是我们能如他一样,讲神的事放在首位,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仰望独一的主。

2020-12-26 太2

标准性
这章讲了耶稣降生后发生的一些事。
第一部分:博士朝拜 1~12
博士在这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doctor,而是magic,在当时指的是哲士或是术士。耶稣降生的事情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不论是犹太人,还是那些东方的“博士”。这些“博士”尽管没有得到特殊启示,他们对智慧的寻求也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伯利恒,寻找和朝见这位犹太人的王。

第二部分:从埃及出来的王 13~23
由于希律王的追杀,约瑟带着小耶稣从伯利恒逃亡了。遥想两千年前,另一个约瑟同样因为要被杀害,最终被卖到了埃及。在他们无法在本组本家立足的时候,埃及成为他们的庇护所。
在妥拉中,埃及具有特殊的寓意——往往和罪恶之地联系在一起。“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不单单指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以色列从埃及出来,也指代着神要从罪恶中将自己的儿子召出来。
希律屠杀男孩的事件表明几件事:第一,这时候耶稣已经降生许久了,所以希律要除掉所有两岁的男孩;第二,博士们为了找这位小耶稣,已经长途跋涉许多年。
从埃及回来之后,希律的儿子亚基老接续老希律做王,他也是一位残暴的王,所以约瑟到了拿撒勒城中居住。
耶稣在短短几年间似乎经历了以色列人在历史上所经历的:下到埃及、从埃及出来,被追杀,进入到应许之地。

临在性
V3 希律王听到这位王的来到,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城的人也都不安。但与之相反,路2那里说,神的先知亚拿和敬虔人西面却因此欢喜满足。这两类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存在性
希律王和耶路撒冷的人考虑的是自己的王权、财富和地位;圣殿的那些人考虑的是神的旨意和应许;所以两类人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他们最在乎的东西不一样,所以也拒绝,或者是欢迎这位王的来到。但是这位王已经来到了,不论我们是否欢迎他,他已经确信无疑的来到了。对那些欢迎他的人,这是个大好的消息,但对那些拒绝他来到的人,这无疑是个噩耗。所以我们在乎的是什么呢?这位王来到是否使得我们欢喜快乐呢?

2020-12-25 路2

【正如撒迦利亚所预⾔的, “因我们神怜悯的⼼肠, 叫清晨的日光从⾼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暗中死荫⾥的⼈, 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祂从高天将为至卑,降生在马槽;这位卑微的婴孩却要成为照亮外邦人的光,又要成为以色列的荣耀;祂被立,叫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又要叫许多人心里的意念显露出来。

主啊,愿你的名得以彰显,愿你显明我们心中爱你不是。

2020-12-23 王下18~19

标准性
这两章记载了亚述王希拿基立上来攻打犹大的经过。

第一部分:对西希家的评论 十八1~12
与北国以色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国犹大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敬畏耶和华的王。圣经这里评价西希家说: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西希家的所作所为大致可以列为:效法他组大卫一切所行的;除去了邱坛、毁坏柱像,除去以色列人所敬拜的一切偶像;同时,他又专心依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谨守诫命。西希家虔敬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耶和华与他同在,无论他往何处去,尽都亨通。
西希家做了一件与亚哈斯王相同的事情:背叛亚述王。但他们二者的背叛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北国被灭国,南国则一直蒙神眷顾。这也从侧面说明,北国以色列灭国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背叛”这个行为,而在于根本的“神对他们的审判”。

第二部分:亚述王第一次威胁耶路撒冷 十八13~十九7
亚述王第一次威胁到耶路撒冷时,希西家所作所为和列王一样:向亚述王求和,赔款。希西家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中的金银都给了亚述王,可能是由于历次进贡导致财政状况存在问题,这次希西家甚至把神殿门上和柱子啥那个的金子都刮了下来。
然而这次的进贡对亚述的进攻无济于事,亚述王仍然率领大军前来。在大军来之前,亚述王先发起了心理攻势:他差人诋毁犹大王希西家、诋毁以色列神耶和华的能力,接着列举“事实”表明亚述王无可阻挡,最后又表明跟随亚述王会得到极好的回报:他们会被带到一个新地方,与本地一样,有五谷新酒和油。
显然,亚述王的心理攻势奇效了。他叙述了部分事实,成功的使以色列人的信心动摇,王也不例外。希西家王极其哀伤,撕裂衣服,披上麻布进到耶和华的殿中,其他的臣仆也类似。
这是,希西家王晓得求告耶和华神的名,他让人去见限制以赛亚,得到的回复是:神会使亚述王回去。这个恢回复给了希西家一定的信心。

第三部分:亚述王第二次威胁耶路撒冷 十九8~37
亚述王第二次威胁耶路撒冷或许是由于v9,他听到古实人出来与亚述帝国争战,所以他急切的逼迫以色列人投降,以减轻自己的军事负担。
希西家在这里的反应颇有意思:他将亚述王的威胁书在神的面前展开,似乎在说:主啊你看,他们就是如此如此的亵渎你的名。从希西家的祷告中更可以看出他对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清楚的认知——祂是那位创造天地的,是那位毁坏偶像的,也是那位要使天下万国知道唯独耶和华是神的那位上帝。所以,神藉着先知以赛亚宣告了预言:神为大卫的缘故,【又为他自己的缘故】必会保护耶路撒冷城。这里“神为自己的缘故”这种说法很罕见,似乎在呼应希西家的祷告,这也侧面表明希西家的祷告是合乎神心意的。
最后的结局v35~37自然是,亚述王还没有进入到耶路撒冷便原路返回了,他也在他神的庙中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临在性
神保护希西家王,是因为祂与大卫立约,又因自己的缘故——这与希西家王的“虔敬”毫无关联。尽管对比昨天和今天的经文,很容易得出:“希西家王因为敬畏耶和华而被保守”这样的结论。但仔细查考神接着以赛亚宣告的预言可以发现,神保护耶路撒冷免受攻击的理由与希西家的虔敬毫无关联。祂为大卫立约的缘故,也为祂自己的缘故保护耶路撒冷免受攻击,这完全是出于神自己,而不是因为希西家的虔敬。
同样的,北国以色列被灭族同样是出于神的作为,而不只是因为亚哈斯王做了某些“错误的决定”(希西家和亚哈斯在这些事上当然有100%的责任要负)。神是历史的掌权者,祂施行审判或是彰显怜悯都是出于祂自己的作为,而祂因纪念大卫之约的缘故,特别的怜悯那些在祂约中的子民,这不是因为他们做的多好或是有多虔敬,而是因为神纪念祂与大卫所立的约。这约从亚伯拉罕直到耶稣基督,就是那些凡仰望那挂在木头上的耶稣基督的,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祂为主的,就必得救。

存在性
历史在神的掌权之中。神的恩典和拯救不是因为我们行的多好,表现的多虔敬而施行,只是因为我们是属于耶稣基督,故此祂愿意施恩怜悯那些属祂的人。类似的,我们不会因为我们做的多好,或者多差就得到或者失去就恩;我们发出好行为的动机恰恰与之相反——我们如此行,只因我们已经得到了救恩,所做所行与蒙召的恩相称。今天与一位前辈讨论一些问题时也被提醒如此,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祂独特的计划,我们的一生尽管短暂,但在永恒之中足够上帝训练我们,成为祂合适的器皿。我们不是通过修行获得神的青睐,而是在祂永恒的看顾之中,练习并享受与祂同在。

2020-12-22 王下17

标准性
这一章是极具悲壮的一章,除了记述历史外,还有很多神对这段历史的自白。
第一部分:以色列灭国的缘由
V1~6 从表面上看,以色列灭国是因为何西雅王背叛亚述王,转向了埃及王,亚述作为报复而将以色列灭国。
但紧接着,列王纪的作者就讲以色列灭国的真实原因写出了:
【王下17:7】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领他们出埃及地、脱离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华他们的 神,去敬畏别神,
【王下17:8】随从耶和华在他们面前所赶出外邦人的风俗和以色列诸王所立的条规。
【王下17:9】以色列人暗中行不正的事,违背耶和华他们的 神。在他们所有的城邑,从瞭望楼直到坚固城,建筑邱坛;
【王下17:10】在各高冈上、各青翠树下,立柱像和木偶;
【王下17:11】在邱坛上烧香,效法耶和华在他们面前赶出的外邦人所行的;又行恶事惹动耶和华的怒气;
【王下17:12】且侍奉偶像,就是耶和华警戒他们不可行的。
【王下17:13】但耶和华藉众先知、先见劝戒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说:“当离开你们的恶行,谨守我的诫命律例,遵行我吩咐你们列祖,并藉我仆人众先知所传给你们的律法。”
【王下17:14】他们却不听从,竟硬着颈项,效法他们列祖,不信服耶和华他们的 神。
【王下17:15】厌弃他的律例和他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并劝戒他们的话,随从虚无的神,自己成为虚妄,效法周围的外邦人,就是耶和华嘱咐他们不可效法的。
【王下17:16】离弃耶和华他们 神的一切诫命,为自己铸了两个牛犊的像,立了亚舍拉,敬拜天上的万象,侍奉巴力,
【王下17:17】又使他们的儿女经火,用占卜、行法术卖了自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他的怒气。
【王下17:18】所以耶和华向以色列人大大发怒,从自己面前赶出他们,只剩下犹大一个支派。
【王下17:19】犹大人也不遵守耶和华他们 神的诫命,随从以色列人所立的条规。
【王下17:20】耶和华就厌弃以色列全族,使他们受苦,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以致赶出他们离开自己面前。

这一段话极具悲情,历数了以色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不听从、不信服,不论是神亲自的警戒还是众先知、先见的劝解,他们仍然硬着颈项,不听从。所以神将以色列人从“自己面前”赶出去,只剩犹大一个支派。然而犹大人也不遵从神的诫命,所以神将以色列全族叫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

第二部分:随从别神的以色列人
V24~v28记载了神对住在撒马利亚的外邦人的一次小的审判,这些人拜自己的外邦神,特别是将偶像带入到“以马内利”之地,所以主派狮子进入他们中间。
与随从别人风俗的以色列人相反,那些迁过来的外邦人将自己的信仰带进了以色列的各城之中,v33他们从何邦迁移,就随从何邦的风俗。但由于对神彰显的愤怒审判,那些外族之人因为惧怕耶和华而同时敬畏这位神,自此他们的信仰衍生出一种掺杂了外邦神明与敬畏耶和华的混合信仰。
但神对所有敬畏他的人的要求是【专心】,这一点从v34~39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外邦人还是以色列人,神都是要求他们将耶和华视作独一的真神,专心仰赖祂。同样的,无论是外邦人还是这里的以色列人,他们都没有遵守。这种宗教混合主义带来了通婚、同居,最终演化成日后的撒马利亚人。
从历史上看,北国的十个支派至终没有回国,他们被分散到世界各地,被当地所同化。神知道他们的身份,日子满足的时候,神也会带他们回到以色列。

临在性
这里用神的自白表明了历史完完全全地在神的掌控之中。以色列的灭国有动力因:何西雅王的背叛、质料因:亚述帝国的崛起、形式因:以色列的战败;也有目的因:神的审判。在这里,目的因是最本质的原因。神借着列王纪的作者将这一根本原因借着“自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将以色列灭国的真实原因清楚无虞的讲出来,值得所有人的警醒。

存在性
神是历史的掌权者。最近也为国家祷告,为M国,为我们自己的国土祷告,尽管看到很多伤心的消息,也会担忧未来会如何,但今天这段“自白”对我是极大的提醒。祂是历史的掌权者,以色列人被丢在苦难当中,是因为他们不敬畏神,不遵从神的话;同样,想到M国,从10年开始就听到许多牧师、传道责备M国在信仰上的自由主义,责备M国的教会不再持守许多基要真理,所以神将他们放在了这样处境当中;同样,我们这片国土也是,两百年来,我们不断的杀害宣教士、逼迫那些为福音摆上的人,这个社会也在不断的嘲讽,讥诮着千年如一的信仰,我们又比M国,又比以色列人好到哪里去呢?我们同样不敬畏耶和华,不遵守他的诫命,不专心依靠祂,屡屡背约,一次又一次的将我们的救主重钉十字架。

2020-12-21 王下15~16

标准性
十五章主要继续记述犹大王国和以色列王国的更替兴衰。同历代一样,以色列王国仍然延续着-叛乱-称王-叛乱的循环,自始至终以色列没有出过一个“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的王。而犹大王国则好王/坏王交替出现,但这些王不论好坏,最终都由大卫的子孙继承,也算是在一个侧面应验了神要大卫及其后代永远做王的应许。

十六章重点讲述了一个恶王:乌西雅王的孙子亚哈斯。亚哈斯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亚玛谢、太祖父约阿施都算是敬畏耶和华的人,但到了他这一代就成罪大恶极。
V5~v9亚哈斯为了应对以色列王和亚兰王的攻击,自甘成为亚述王的儿子。为了讨好亚述王,他不仅将耶和华殿中的金银送给亚述作为贡物。更过分的,按照大马士革外邦人祭坛的样式,拆毁了耶和华殿中的祭坛,并嘱咐祭司乌利亚在其上献祭。亚哈斯王也挪移圣殿中器具的位置(这些都是按照妥拉细致安排的),甚至关闭圣殿直到他统治的终结。亚哈斯的解决就与其他背离神的君主一样,不得葬在王的墓中(代下廿八27),只葬在大卫城他列祖的坟地里。

这里祭司乌利亚遵从亚哈斯王的吩咐,亵渎神,没有勇敢地指出王的过错,实属有罪。

临在性
基督徒的后代并不能保证后代也是基督徒,每一个人都需要基督个人性的救赎。这里亚哈斯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唏嘘。耶在这里看到,罪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单独的对付,父母不能替代孩子解决罪的问题,尽管神会因为他们的敬虔祝福这一家。

存在性
有两点应用:第一,借着以色列国度的更替,是我看到神的处理邪恶的方式远胜于人的智慧:通过暴力、反叛建立的国度最终也无限制的重复着这个循环;人都有远离神的倾向,以色列、犹大都出现了恶王,但在犹大,王权的更替显得略加平稳,民众的生活也似少了许多动乱;第二,对于后代的教育至关重要,尽管基督徒父母不能保证后代也是基督徒,但倘若不尽本分为后代守望祷告、躬行教导,基督徒不信的后代对信仰的破坏是巨大的。

2020-12-20 王下13~14

福音
十四23~27这里,尽管耶罗波安二世是一个坏王,神因为怜悯以色列人而使以色列人从亚兰王的手下归回。神的爱胜于祂的审判,神同样也是因为怜悯而赐下耶稣基督,不是因为我们行的好,而是因为神的怜悯使我们的拯救。

应用
虽然常常软弱,在读经、祷告和灵修的事上有许多的亏欠,但神不是因为我的行为而怜悯,而是在我悖逆祂的时候祂就已经怜悯了我。

2020-12-19 王下 11~12

这两章主要记载了约阿施的生平。

第一部分:神保守大卫的血脉 十一1~21
王后亚他利雅是耶洗别的女儿,她和耶洗别一样的残忍。在上一章亚哈谢被耶户所杀之后,她就不顾血肉之情,将自己的儿孙尽数杀害。尽管残忍,但她在不知觉中执行了神对亚哈子孙的诅咒。王上廿一21~22

但神在这里保守大卫王的血脉,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约示巴把年幼的王子约阿施偷出来,藏在圣殿中。显然,这段时间圣殿是被荒废的,少有人问津,所以亚他利雅不会关心圣殿。

第七年的时候,耶何耶大召集护卫兵拥戴约阿施做王。亚他利雅在王宫内被杀,国民都欢乐,阖城都安静。耶何耶大也与民和王立约,要侍奉耶和华。

第二部分 约阿施的生平 十二1~21
这段记载了约阿施生平中大事:修复圣殿。

圣殿的修复过程经历了百般曲折,约阿施王第廿三年,祭司仍然没有修复圣殿。约阿施召集祭司,宣布新的筹款计划以重修圣殿——祭司不直接收款,也不监督修缮的工作;筹款的工作由筹款箱收集,王的书记和大祭司直接数算银子,交给督工,由督工和工人具体执行。

13节写到收集来的钱首先用于修缮圣殿,其次才是殿中的各样器具。各种缘由18节已经给出了。各样金银的器具常常用来进贡,并不安全。

代下廿四记述到,耶何耶大死后,犹大的首领引领百姓敬拜偶像,当耶何耶大的后代撒迦利亚试着叫百姓敬拜耶和华时,约阿施王吩咐人用石头打死了他。因此,约阿施的臣仆背叛他,在米罗宫中将他杀害,这是神审判他谋杀撒迦利亚。

临在性
从永恒的角度,神保守犹大家的血脉,在亚他利雅灭绝亚哈谢家族时,仍为大卫家存留余种。

存在性
在耶何耶大的督责下,约阿施行合神心意的事,耶何耶大死后,约阿施就开始乱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督导,他们须是敬虔爱主的人,是我们在犯错的时候可以被责备,软弱的时候可以被提醒,是我们一只“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

2020-12-18 王下9~10

主要内容
这两章主要记载了耶户的事迹。他为神大发热心,除去了国中拜巴力的人。神对耶户这样评价:【王下10:30】耶和华对耶户说:“因你办好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照我的心意待亚哈家,你的子孙必接续你坐以色列的国位,直到四代。” 这个评价在历代以色列王国中,应该算是极高的一个了。

第一部分:耶户被膏立 九1~10
耶户被膏立是神在和烈山上要以利亚做的事情三个事情之一,但显然以利亚没有做,而是把这个责任传给了以利沙。以利沙先是膏立了哈薛做王,后又膏立了耶户做王。

第二部分:耶户除灭亚哈家九11~十17
这部分包含了耶户弑君(九14~29),耶户杀耶洗别(九30~37),藉耶斯列首领的手杀死亚哈众子(十1~12),与亚哈谢走近的犹大人被杀(十12~14),亚哈家剩下的人被杀(十15~17)。
耶户弑君和他对王后耶洗别的所作所为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王上廿一19,王上廿一23),而耶户后续的作为也是在应验先知的预言:耶户家的男丁没有一个得以存活。王上廿一17~21

第三部分:耶户屠戮拜巴力的人 十18~31
这里耶户用诡计消灭了拜巴力的人,直到巴力庙成为厕所。
v28开始对耶户的评价颇有意思:耶户在以色列中灭了巴力,只是不离开拜金牛犊的罪。神对耶户的评价这并不算是好,尽管耶户“办好”了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可是他似乎并不明白神的心意。圣经中也说,耶户并不尽心遵守耶和华的律法。——但这要比众多以色列王好很多了,在很多方面,耶户都可以算是以色列最好的国王。

第四部分:耶户的生平 十32~35
列王纪的作者在这里评价耶户说:耶户…所行的,和他的勇力…..甚至在何西哈书一10,先知也责备耶户消灭亚哈家的手段极其残忍。

临在性
尽管以色列继续败坏,神仍然从将军中拣选一位王,施行祂的审判。耶户的兵变也得到了祭司和先知的支持,他也为神大发热心,除去以色列中敬拜巴力的人。

存在性
耶户为神大发热性,做了很多“神眼中看为正的事”,但他并不明白神的心意。就像我很多时候明白“圣经如此命令,就当如此行”,但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智慧,更不明白神的心意为何。求主也保守我们不会被神评价为“你办好我眼中看为正的事”,而是“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一个是神行事的工具——“办”,向完成任务一般;另一个是遵行、同行)。

2020-12-17 王下8

福音
可以看到即便是亚兰王国,他的国王更替也在神的手中。神使更邪恶的哈薛做王,苦待以色列人,先知以利沙看到未来的事后都为之落泪,但神仍定意如此。

应用
即便是恶王当政,其中仍然有神的美意。尽管暂时看不到神使哈薛做亚兰王,给以色列人带来的益处为何,但这段明确的说到这是神的旨意。愿祂旨意成就。

2020-12-15 王下4~5

标准性
这两章主要记载了以利沙所行的神迹,按照神迹划分,有四个大段落。
第一部分 四1~7 以利沙帮助穷寡妇
寡妇在此时遇到的问题是,妻子死了,债主要来讨债,所以她必须还债。以利沙实行神迹使寡妇家中的油装满了他们所借来的器皿,直至足够供应她们母子二人。
在这个神迹中可以看到,神是那些孤儿寡妇的供应者(以利亚也行过类似的神迹),敬畏神的人,神比不使他们缺乏。

第二部分 四8~37 书念的妇人
书念的妇人因为敬重神人以利沙,不仅为神人预备饭食,也为神人单独盖了一间小楼作为住所。作为回报,以利沙向他许诺了一个儿子。这个神迹与神向撒拉、玛丽亚、以利加拿所做的应许颇为类似,神赐给他们一个后代,她们的反应也颇为不同。撒拉嬉笑,书念的妇人以为欺哄,以利加拿欢欣,玛丽亚雀跃。
后来记述了这个应许的儿子在一日突然病死的事,书念妇人面对这件事的态度也颇为不同。当孩子已经死了,她急忙去见神人,却仍旧对孩子的父亲说“平安无事”;当见到神人时,仍然对神人回答平安,不像其他地方所记载的那些人“神啊,可怜可怜我吧”。她向神人诉苦,却没有丝毫的埋怨。从她对以利沙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她无疑确信以利沙可以使他的儿子死而复活,所以她才起誓说她寸步不离以利沙。
当然,以利沙来到妇人家里,伏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复活了。

第三部分 四38~44 医治限制和供应食物
正在饥荒的时候,以利沙施行神迹使有度的食物变为无毒,也用二十个饼供应一百个人。第一个神迹使人想到保罗在面海岛上被蛇咬却平安无事的神迹;第二个神迹也容易使人想到耶稣用五个饼,两条鱼供应了五千人。神是那位供应者。

第四部分 五1~27
乃曼得医治得神迹广为流传。这个神迹中有六个角色,简要分析如下:
小使女:她被掳作为奴隶,但仍然忠心为她的主母,告诉她主母以色列国中有神人,”必“能医好大麻风。她虽处卑微,却仍坚持传福音。
以色列王:“我岂是神”,这句其实就表明了他根本不纪念国中有耶和华的先知。
以利沙:主动向王表明心意,要王请乃曼过来。
基哈西:这个基哈西就是一致服侍以利沙的仆人,他因为贪心导致审判,浑身长了大麻风。
乃曼的仆人:圣经中并未记载这个人的名字,但他的话使乃曼回转:“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岂不做吗?何况说你去沐浴而得洁净呢?”
乃曼:乃曼先是愤怒,拒绝遵守先知的吩咐;被仆人劝说之后,他谦卑下来,也得了医治。同时他的谦卑也可以从他对先知说的话看出来:“唯有一件事,愿耶和华饶恕仆人...”v18

临在性
这几段都是讲的神迹,从其中可以看出:神使孤儿寡妇的神,也是使死人复活的神,更是在饥荒中饱足供应的神。
在乃曼的神迹中,可以看到,神使乃曼得洁净得方式并不是乃曼所期待的:"站着求告,就洁净了",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到约旦河中沐浴七次。乃曼开始不愿意接受这样不合他预期的方式,但当他谦卑下来以后,神就医治了他。

存在性
神回应我们祷告的方式往往并不是我们求告得那种,我们或许也像乃曼那样,不愿相信,不愿顺服,要求上帝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为我们成就。但乃曼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当我们顺服下来,按照神的话语和诫命而行,祂的作为就会显露出来。

2020-12-11 王上21-22

标准性
第一部分 拿伯的葡萄园 21
拿伯尽管只拥有一个小葡萄园,但这个葡萄园是耶和华所赐给他的产业,他便无比爱惜,王拿更好的葡萄园来交换也不卖。拿伯给出自己的理由:我敬畏耶和华,万不敢将先人留下的产业给你。拿伯的拒绝合乎以色列的律法,利廿五23~28,民卅六7;这些经文规定,地业要留在最初划定的家族内,不可跨支派。现代法律也从这件事和结四六18等教导中引申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保护私有财产的概念。
耶洗别的邪恶在于,她用一种看似“合法”的方式非法的侵占了拿伯的葡萄园。通过严肃的禁食,以及在禁食期间当中控告,民众便很容易相信拿伯犯了谤渎罪,便被处以石刑。这样做的目的是:表面上,既不是王和耶洗别,也不是那些贵胄杀了拿伯,也无法认定是民众杀了拿伯,因为他们在按照律法行事,这样,最终杀了拿伯的是“神”。王想要得到葡萄园的最终目的也就被掩盖为了:王只是取得了谤渎之人的产业,而这个产业是无主的。
耶洗别用外表“合乎圣经的方式”做了陷害义人的事,这种知法犯法理应罪加一等。这里也在表明,明白圣经和律法并不等于会做出合神心意的事,敬畏神才是最重要的。
以色列诸王之中,亚哈受到的是最严厉的批评(v25),圣经说他“自卖”,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他把自己卖身成为某人的奴隶。
先知以利亚也宣告了神对亚哈和耶洗别的审判(对王后的审判比较少见):亚哈要被杀,凡属他的男丁也要被杀,亚哈的王朝要结束;耶洗别的尸体要被耶斯列的狗所吃。即便是如此严重的审判,当亚哈在神面前自卑的时候,神仍然推迟祂的审判。

第二部分 真先知和假先知 廿二1~40
V6这里的先知应该不是指的耶和华的先知,二十先前以利亚和假先知斗法的时候,没有被杀的亚舍拉的四百先知,他们为耶洗别所眷养。
约沙法是敬畏神的人,他要亚哈先求问耶和华,再决定是否出战。于是,亚哈王就召集了国中的各种假先知,他们向王发出“吉言”,但约沙法执意要求问耶和华的先知。亚哈这时候道出他不愿请先知米该亚的原因:他向我说凶言,意思是说,他不恭维奉承我的意思,总是责备我。
果然,当米该亚被请来后,向王说了一个比喻:羊群四散,如同没有牧人。这意思是说以色列王要被杀,没有人可以带领以色列人。接着,米该亚又用比喻说明了假神们的先知为何要欺骗亚哈王:为要欺骗亚哈使他阵亡。
亚哈王也被激怒,他讲米该亚下到监里,要苦待他。当然亚哈王是有些听进去的,因为他上阵的时候改装,穿上了军装,为躲避米该亚的预言;而约沙法仍是王服,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但军装和盔甲没有保护亚哈王脱离死亡,v34说,有一人随便开弓,恰巧射入王的甲缝里,使王受了重伤。而约沙法则得以保全性命。

第三部分 后续的王
在这部分的描述中我们才看到圣经描述约沙法是一位敬畏神的王,他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而以色列的继任过往亚哈谢则是一位坏王,做王仅两年,神的审判就临到。

临在性
在王面前忠实的宣讲神的话,责备王以至于被鞭打,被下在监里,这有点像施洗约翰,也像王Y。但神的审判不会因为神仆人被抓就终止,相反祂会加重祂的审判。

存在性
熟悉圣经并不等于能明白神的心意。魔鬼也熟悉圣经,耶洗别也熟悉圣经,但他们熟悉圣经是为了攻击神、抵挡神。

2020-12-10 王上20

本章主要记述了亚哈王与亚兰王两次战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次争战:山谷之战 32vs1 verse:1~22
第二部分:第二次争战:平原之战 verse:23~25
第三部分:先知宣告对亚哈的审判 verse:35~43

第一部分:山谷之战
第一次争战是出于亚兰王的挑衅。亚兰王征集三十二位王一同要攻打撒马利亚,表面上看来亚兰王是“先礼后兵”,先差遣使者过来谈判投降的条件。但从两次差遣使者传话可以看到,亚兰王的本意就是要羞辱亚哈。
第一次使者谈及的条件是:亚哈的金银都归亚兰王,妻子儿女中最美的也要归他。这对于一个(默认自己会)战败的过往来说,是一个带有耻辱,但尚且保留尊严的条件。软弱的亚哈王答应了。但第二个条件:让亚兰王的臣仆将亚哈王眼中一切所喜爱的都要拿去。这个要求对王来说就带有赤裸裸羞辱的意味了,亚哈王和以色列的众长老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要求。
当亚兰王得知以色列人拒绝了他的条件时,怒气上冲,夸下海口说:要将撒马利亚搜刮的干干净净,连尘土都不够每个士兵带走。亚哈王的回答很很有意思,他说:才顶盔贯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夸口。这句回应也带有讥讽:你们刚刚才穿上盔甲,不要像已经打胜仗的士兵那样夸口。于是,亚兰王便被彻底激怒,和他的盟军开始行动。
第一场战争的阵容是这样:33王对阵1个以色列国王;有备而来的正规军对阵七千召集起来的临时军;久经沙场的战士对阵跟从省长的少年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场争战,以色列人都明显处于劣势。但以色列人有最大的王牌:神的应许。神说:今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于是以色列人在亚兰人面前如入无人之境,大败亚兰的军队。当亚兰的军队开始逃窜的时候,以色列王才开始出城迎战。
尽管打了胜仗,神也提醒亚哈王:明年亚兰人还要再次攻击以色利人。

第二部分 平原之战
亚兰人将第一次战争的失败归咎于两个方面:a)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们能在山上打胜仗;倘若在平原上,他们便无能为力;b)那三十二个王不善于作战,下次应该用有经验的军长来代替他们。
一年后,亚兰王准备妥当,再次上去攻击以色列人。这次与上次攻击的阵势相当,圣经这样描述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对着他们安营,好像两小群山羊羔,亚兰人却布满了地面。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却因着神许诺将所有人交在亚哈王手中而发生反转。这场战争的结果:以色列人杀了亚兰人步兵十万,城墙倒塌又压死剩下的两万七千人。
亚兰王便哈达藏匿在城中,他的臣仆也劝他头像。在接见降兵之时,亚哈竟然称呼便哈达为“兄弟”,这是在让人不解。亚兰人便立刻抓住这句话,和亚哈王套近乎。于是,亚兰王的投降换来城邑的归还以及可以在大马士革设立街市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无疑在人看来是很合适的,因为城市、金钱和贸易,这些协定是会促进整个国家繁荣的要素。
但神却责备了亚哈纵敌。

第三部分 先知宣告对亚哈的审判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一个强大的亚兰确实可以宗纬以色列国和亚述帝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但先知在这里借着实体比喻显示出亚哈王的愚昧:
(马唐纳对这一段注释的很好)先知的一个门徒奉耶和华的命叫他的同伴打他(这位先知必须身体受伤,才会被看作受伤的士兵,有效地向亚哈传出信息。)那人没有照他的话做,也就是不听从耶和华的吩咐。因他没有遵从耶和华的吩咐,他就被狮子咬死了。假如当神说“打”时,一个好先知因为没有伤害他和神的朋友而受到惩罚;那么当神说“打”时,一个恶王没有伤害他和神的敌人,应该受到多么严重的惩罚呢?
先知找到另一个愿意听他的人,把他打伤。他便用头巾蒙眼,改换面目,在路旁等候王。当亚哈王从那里经过,先知告诉他在战场上有人要他看守敌军俘虏,若俘虏走失了,他一是以性命代替俘虏的性命,一是要交出一他连得银子。受辱的先知告诉王他有很多事情忙乱,让俘虏逃走了。亚哈王没有宽大处理,坚持要维持原来的惩罚。先知跳起来,除下头巾,让亚哈认出是他所认识的先知。亚哈之前捉了一个敌军的俘虏便哈达,按照神的刑罚,便哈达应当被处死。亚哈若遵从神的吩咐便应该把他杀死了,但亚哈因没有顺从,为此,神告诉亚哈,他必须替便哈达受死。先知的这个信息,在亚哈阵亡的时候(二二25)应验了。

摩根这样解释:“这个比喻的意思是,神吩咐亚哈做一件事情。他做了一百件事情,惟独是忽略了这一件。这是失败的一个重复原因和途径。神给我们一些特定的责任,要我们做一些主要的、明确的事情。最初我们尽心去做,但后来有其它的事情(不一定是坏的事情)插进来,我们变得忙乱,只顾着做其它事情;却忽略了最主要的那一件。”

亚哈像大卫一样自己证明自己有罪,但他没有象大卫一样悔改,反而郁郁寡欢,回到王宫里生气。

临在性
有三点可以看出神的作为:第一,是两次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战胜的前提是神已经应许将敌人交在以色列人的手中,因此,不在乎军事实力、战争经验或是人数多寡,神应许以色列人取得了胜利;第二,从先知将的故事来看,可以看到代赎的影子——如果罪恶的亚兰王没有受到死的刑罚,那赦免他的亚哈王就要承担死的刑罚,亚哈要为亚兰王的罪承担后果,但他的承担是因为他自己犯罪,没有遵从神的旨意;但有一位更完全的他没有犯罪,却要承担罪的后果,代我们偿还罪债。;第三,先知也在提醒亚哈王:他有很多事要去忙乱,但最重要的事:遵守神的话(那人交代看守犯人的话)没有去做。他在忙乱很多事,却没有做最重要的事。

存在性
得胜不在乎多寡,只在乎神的作为;面对逼迫,敌人人数众多,遍满地面,势力也强大,我们好像一小群山羊羔,仿佛毫无还击之力。但我们所依靠的是万军之耶和华,祂若应许我们得胜,我们就比得胜。

2020-12-09 王上19

福音
以利亚经历软弱,却被神扶起来。他以为国中只有他一人敬畏神的时候,神告诉他他是可以被替代的,国中仍有七千人是专心爱他的。当然,在这里神是要指出以利亚的骄傲,但这种提醒当然也是对自以为孤军奋战的以利亚的鼓励。以利亚并不孤单。
当以利亚的信心被柔软的声音恢复之后,神差遣以利亚膏立了三个人,这三人分别从外,内和宗教上执行神的审判。

应用
今天是1209,我相信在这个时代神仍然在各地存留了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人。神使用祂的仆人争战,保守另一些仆人看守兵器。看守的不能论断争战的,征战的也不应责备看守的。只要彼此代求,按着神的旨意而行。
神在北国最黑暗的时刻已经预备好了审判,我相信此时此刻,神也已经预备好了。

2020-12-08 王上18

标准性

18章可以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以利亚战胜巴力众先知 1~40
  • 第二部分:以利亚求雨,旱灾停止 40~46

第一部分 以利亚战胜巴力先知

这部分中,通过俄巴底的转述我们可以看到亚哈王和耶洗别的所作所为:杀害耶和华的众先知、又设立邱坛敬拜别神。在古代近东的其他地区,像犹太人这样的独一神崇拜并不多见。当地往往在崇拜自己的神明时不会逼迫别的的神明,因为一旦所逼迫的是大有能力的神明,可能导致神明的震怒和惩罚。因此,古代的宗教逼迫往往是处于政治考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逼迫先知的是耶洗别,而非巴哈(巴哈或有参与,但俄巴底在这里并没有过多指责王),显然她是为了向巴力表示效忠(v19 耶洗别供养假先知),她要将巴力立为以色列的国神,取代耶和华。而敬畏耶和华的先知出于宗教、个人和传统等因素,往往会起来反对耶洗别。因而,处于政治和个人的双重因素,耶洗别决心在国中铲除耶和华的先知。
v22以利亚说国中做耶和华先知的只有他一人,而在v13俄巴底说在大逼迫的时候有一百先知被藏起来。这里其实或许是以利亚为了表明和巴力众先知的对比:耶和华的先知只有一位,假神的先知却又八百五十位。这种庞大的数量差距也表明在国中耶和华信仰几近绝迹。
v27以利亚嘲讽巴力的先知。以利亚嘲讽的内容蛮有趣:他或默想,或走到一边,或行路,或睡觉,你们当叫醒他——这里巴力的所作所为好像一个人,假先知们求问巴力好像在求问一位大有能力的人,他是否回答先知要看这位神明是否醒着。郭MY在评价古代宗教的时候,说近东和中国的宗教都是照着人的样式仿造了一位神明,这位神明和地上种人的生活一摸一样,无非是把地上的生活搬到了天上。
v30以利亚重修祭坛,是按照摩西的教训和以色列的传统修复祭坛,以利亚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也在提醒以色列人,他所代表的信仰是以色列人古旧的信仰。

“火”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异象。在这里,以利亚要求巴力先知们求火降临焚烧祭物,一是符合当时的仪式:降火焚烧祭物表明神明悦纳了县级;二是因为巴力本身就是一位司掌火与风暴之神。在圣经中,“火”的异象有几次明显的出现,首先是耶和华神在荆棘与火从中向摩西显现;第二是以西结看见在火中的神的宝座;到新约时代,施洗约翰更是宣称耶稣施洗是用圣灵与火。

第二部分 以利亚求雨,旱灾停止

以利亚七次匍匐,一小片云彩才过来。圣经记载说那片云彩不过巴掌大小。这既是说明云彩距离比较远,也是为了表明这朵云彩不如预期的那么大,如黑云压城那般。但以利亚就回应说:告诉王赶紧离开,免得雨阻挡了回去的脚步。霎时间天上就降下大雨。这里也突出表明以利亚对神的作为具有充足的信心,不是凭眼见,乃是因着信靠。

(J)
一 1-19 以利亚奉神差遣去见亚哈
1、1-6 圣经没有特别记载旱灾的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这里的描述知道这场旱灾至少持续了三年的时间。我们也明白了导致神降旱灾的原因是北国以色列陷入在拜巴力的环境中且王后耶洗别杀了耶和华的先知。然而亚哈王在面对这场灾荒的反应,却是要寻找充足的青草来骡马、牲畜,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其军队的战斗力。然而就是在这么属灵黑暗的环境下,神却奇妙地保守了以利亚,这位愿意全然顺服神命令和带领的先知。同时神也奇妙保守了一位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庇护一百位先知的敬虔人——俄巴底,以家宰(掌管宫廷事物的大臣)的身份留着亚哈王身边。这位家宰也成为了以利亚得见亚哈王的途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看似最黑暗的环境下,神依旧为祂的名存留敬畏祂的人。
2、7-16 我们可以从后续的章节和福音书里对施洗约翰的描述可以知道。这里的以利亚其实已经和俄巴底最初见他的样子不一样了。然而,因着以色列向亚哈王发出关于这场灾荒的预言警告,使身为亚哈家宰的俄巴底一眼就认出了他。并且俄巴底做了一敬虔的动作,就是俯伏于地拜以利亚。然而,一位如此敬虔的人,藏了一百位先知都不怕,为何因亚哈王到位追杀以利亚就心生恐惧,不愿带以利亚去见亚哈王呢?关键在于12节他担心地是以利亚被提,等于他在说谎。
3、17-19 亚哈王并没有意识到是他贪念王后耶洗别的美色,随着她拜巴力,并任凭耶洗别杀耶和华神的先知才导致了神降下这场旱灾。一见到以利亚,他就怪罪是以利亚导致了这场灾荒。然而,以利亚无所畏惧地向他指出导致这场灾荒的原因在于亚哈和父家离弃神的诫命去随从巴力。所以,以利亚提出了止住灾荒的要求,就是要召聚巴力和亚舍拉(耶洗别所设立的巴力之妻)的先知都到迦密山见以利亚。这里也可看到耶洗别的败坏,她一面杀耶和华神的先知,一面设立巴力的先知,甚至自行创造出一个称为巴力之妻的偶像,还为那偶像设立先知。
二 20-40 迦密山斗法
这里以其说是斗法,不如说是献祭。以利亚巧妙地用献祭的方式去彰显神的荣耀。虽然耶和华的先知只有以利亚一人,巴力和亚舍拉的先知众多。但他们从早晨直至要献晚祭的时候,即使从大声求告到自残使身体流血都不能使他们选择的牛犊上燃起火星。然而,以利亚先用象征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十二块石头重修了耶和华神的祭坛,并按着献祭的礼仪将牛犊切块摆在柴上,就开始向神求。这里要注意他的祈求不是为了求自己的荣耀或能力,乃是求神的名得以高举。因而,神应允了他的祈求,并降火烧尽了一切。这才使以色列人的心回转,承认耶和华是真神。以利亚也乘势让百姓杀了巴力的先知,以报耶洗别杀耶和华神先知的仇。
三 41-46 以利亚求雨
以利亚的信心是如此之大,在没有一点降雨量的迹象时,就敢让亚哈王回去吃喝了。我们也看到以利亚的虔诚,他是屈身于地,将脸伏在两膝之中向神祈求。他七次的讯问仆人表明了他祈求的时间之长。见到不过人手之大的云就知道神要下雨也凸显了他对神极大的信靠。46节以利亚的表现最确切的解释应该是因着他对神的荣耀得以彰显的喜悦,他借着神赐予他的能力跑完了迦密山到耶斯利城门的那二十七公里路。

临在性
在新约中,火是圣灵的预表,在旧约中也常常用火来描述神的显现。新约中说,耶稣要用圣灵与火为我们施洗,是要表明他要借着火一样的工作来炼净我们,让我们成为和他心意的人。
以利亚在这里所行的神迹也是我们看到,他是首先顺服耶和华神的命令,之后到了迦密山有了这些所作所为。就像耶稣顺服神救赎的心意,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上,实行神迹、审判和拯救。以利亚对神的顺服预表了耶稣基督的顺服,只是耶稣基督甘心顺服,以至于死。
以利亚在这里面对的处境和耶稣基督也有类似之处:以利亚身处异教林立的环境中,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之时,犹太宗教已然变味,对神的崇拜转向了对仪文和律法的崇拜;以利亚用火的神迹颠倒了以色利人对神的错误,使百姓从罪中回转,耶稣基督用十字架的神迹,借着圣灵与火使百姓回转。但以利亚之后百姓仍然会犯罪,但耶稣基督成全了救恩,他所做的是比以利亚更完美的拯救的工作。

(J)借着今天的经文我们看到了神在最黑暗的世代中,依旧为祂自己的名存留敬畏祂的人。也看到当人不求自己的荣耀而全然为了高举神的名,彰显神的荣耀时,神就成就人的祈求。
耶稣降生的年代是在罗马帝国已经征服犹太地的年代。当时的犹太人已经生活在律法的规条中,而失去了对神真实的敬拜。当时圣殿里的祭司——撒都该人素质质疑神的能力,否认神迹的存在。希律王甚至为了阻止弥赛亚带领犹太人走出被统治的境遇,不惜杀死所有伯利恒两岁以下的男婴。然而,耶稣却全然顺服天父的旨意,祂知道祂来世上的使命和时间。许多人看福音书或许以为耶稣行神迹就是为了证明祂有医病、赶鬼的能力。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耶稣不是为了彰显自己,或则祂就不会多次在祂行完神迹后叫人不要声张。因为祂全然为了证明祂是神的儿子,祂要为着神荣耀的彰显,走向到死路。

存在性
以利亚在异教环境中顺服神的带领,并且对神有充足的信心。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榜样。850 vs 1,这样的对决常识上会判断人数多的那一位会胜出,但实际上,1所代表的是一位全能的主宰,他得胜不依靠人数多寡,乃是靠着自己的大能。
(J)我们是那又忠心又良善的仆人吗?我们是否也是时常在服侍和生活中想着彰显自己?我们在看不到任何转动的影儿时,就对神有绝对的信心,相信神的应许必成就,神的名必被高举?我们是否不看环境,只看基督,甚至众人都跌倒了,你依旧愿意对神忠贞吗?巴望那感动以利亚的灵能借着耶稣基督的大能大力大大地加给我们,让我们去做这样的反思,也激励我们效法基督,降卑自己,去过信心的生活,以彰显神的荣耀。

2020-12-07 王上17

标准性
17章主要记载了在北国的以利亚因着对神的信靠,起誓旱灾,而导致的一系列故事。
第一部分 1~7 神供养以利亚
先知以利亚做出这个预言,显然是为了显明耶和华神是才是真神。当旱灾来临的时候,神也使乌鸦早晚过来叼饼和肉给他吃,供养以利亚的生活。(乌鸦本性是食肉且贪食的,所以也可以看作神拦阻了乌鸦吃这些东西)我们看到以利亚也是非常顺服神的话,因此神按应许供养他直至溪水干了,神才启示他新的去向。

第二部分 8~16 到寡妇家中吃冰
寡妇在以色列人的传统中是无依无靠者,他们自己的生命或许都难以保障。圣经记载说这个寡妇还有个儿子,可以推断这家人的生活应该属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而且此时处在旱灾之中,更显出他们一家处境的艰难。
也正因此,寡妇供养以利亚就显出了极大的信心。v12中,寡妇也说:我们吃了,死就死吧。但寡妇仍然凭信心供应了先知,神也对寡妇的信心做出回应:坛内的面不减少,油也不短缺。

第三部分 17¬24 寡妇儿子复活
这里其实寡妇有些软弱了,当她儿子快要病死的时候,她就回到了异教谎言所告诉的那样:你若不专心,就必有惩罚来到。但身在这里借着以利亚使寡妇儿子复活,也坚固了她的信心。她做出极有力的认信宣告:现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华借你口所说的是真的了。这里的伏在身上其实是表示贴在身上用口深呼吸。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神迹其实是层层递进的。第一个神迹是表明神统管万有,第二个神迹是表明神可以从无变有,第三个神迹是表明神掌管人的灵魂。

临在性
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到,神会亲自供应先知,那些为主做工的神必不使他们短缺。
第二部分也看到说,即便不是先知,倘若我们将神事放在首位,神也不会在艰难的日子使我们饿死。
第三部分,寡妇在软弱,但借着这件事坚固了她的信心;就像福音书里睚鲁妇人的儿子死而复活一样,都是为了展现神的能力,并坚固祂子民的信心

存在性
神迹是为了坚固神子民的信心,这里更突出这一点。我们平时求神迹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但神在必要的时候会供应我们(如寡妇将要饿死的时候),这些神迹甚至不是寡妇求来的,而是神主动彰显出来,为要供应,保障祂的儿女。

2020-12-06 王上15-16

标准性
这两章主要内容集中在记叙犹大国王和以色列国王的交替。
稍整理如下:
犹大:
罗波安(恶)-> 亚比央(恶)-> 亚萨(好)->约沙法(好)
以色列
耶罗波安(恶)--> 拿答(恶)-叛乱-> 巴沙(恶)-叛乱-> 心利(七日之王)-叛乱-> 暗利(恶)-->亚哈(恶王,娶耶洗别的那位)

可以看到尽管罗波安是个恶王,但神仍然因大卫的缘故坚立犹大王。对比以色列国,从犹大王权平稳过渡也更加印证了神的保守。

临在性
十五4 这么说到: 然而耶和华的他的神因大卫的缘故,仍使他在耶路撒冷有灯光,叫他儿子接续他作王,坚立耶路撒冷。
尽管两国都同样犯罪,但神对犹大王国更多的展现出它保守的这个面向;而对以色列则是审判的面向(如 宣告耶罗波安全家的灭亡,宣告巴沙的灭亡)
在几近面临绝望的时候,许多人自然都想到了暴力。就像面对罗波安重压的以色列人;就像处在罗马强权之下的犹太人;他们都期待并推举一位强有力的君王可以带他们脱离当下的暴政。
耶稣基督并不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或是像扫罗那样勇武,或是向耶罗波安和以后的以色列诸王那样有丰富的战争阅历。耶稣基督以柔和谦卑的方式作王,祂来,是要解决人最根本的,罪的问题。他用祂的宝血血浴沙场,用祂的恩赐拓展他的国度,用他的怜悯开疆拓土,他的作为是无人能及,祂才是那位真正的君王。

存在性
回忆起去年hk所发生的事情,和在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常常会自然一位暴力可以解决当下,可以给我们带来实践信仰的自由,但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的确恰恰相反。
我们到要向在犹大国的子民那样,尊重王权,等候神的工作。

2020-12-05 王上13-14

标准性
这两章接续12章对耶罗波安拜偶像行为的讲述,在他被神人责备后仍不悔改,以至于他的一家被神从地上除灭。
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部分:

  1. 神人对耶罗波安的警告 十四1~10
  2. 神人因为违背命令而受审判 十四11~32
  3. 神对耶罗波安的审判 十四33~十五20
  4. 恶王罗波安 十五21~31

第一部分:神人对耶罗波安的警告
13章接着12章对耶罗波安在宗教上的偶像崇拜进行描述。
12章末讲到,耶罗波安将两个金牛犊放在伯特利和但。他仿照犹大人的宗教礼仪和节气为自己造宗教节日,在他私自所定的日子向神献祭,神人受差遣向耶罗波安宣告审判。
耶罗波安听到审判的信息后,他并没有悔改。相反,他愤怒的要抓住这个挑战他权威的神人。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的神迹,使耶罗波安服在了神的权威之下。但请注意,耶罗波安并不信这位神,也不谦卑自己。他反倒要贿赂这位神人,神人点破了耶罗波安话中之义,回复王说:【王上13:8】:“你就是把你的宫一半给我,我也不同你进去。

第二部分:神人因违背命令受审判
这是一段较为难解的经文,有两个关键点难以说清:a,神人是被骗,为什么却要受审判?b,老先知为什么要骗神人?
第一个问题稍好解答一些,因为稍微对比前文可发现,神人是清楚的知道神不允许他在伯特利吃饭喝水,他也以此为由拒绝了王的要求。在这里,尽管神人是被骗,但当他面对明显前后矛盾的“神的话”却没有仔细分辨,随意听信。这就是他的罪所在,在神借着老先知的口宣告的审判之中我们也可印证这一论点。请注意使徒保罗的教导:【弗5:10】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神人时代虽然没有新约,但他自然应该晓得这位神信实的属性。 对于神话语管道的出口而言,神对他们往往有着更高的灵性上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较难回答。老先知骗神人的动机我们或难知晓,但我们从前后文中可以看到,老先知所处的伯特利是北国偶像崇拜的中心之一,耶罗波安将凡人设为祭司的行为也表示耶罗波安有意的在排挤旧有的宗教阶层,这位老先知很可能也受到了排挤。在这样异教环伺之下,老先知听说有一位神人的所作所为之后,便急不可耐的要去追赶神人,要请他回家吃饭。
在以色列,如果一位尊贵的人接受邀请到你家吃饭,就表明这位贵客对你认可并且你们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先知才极力邀请神人到家吃饭。但显然,老先知并不真正敬畏神,或许他被异教文化影响了,我们不得而知。他编造的谎言害死了这位神人,或许这件事会让他抱憾终生。
神对神人的死亡审判其实也带来了老先知的悔改。从老先知将神人的石首取回,并将他葬在自己的坟墓里,以及他对他儿子的嘱托可以看出,神使他又重新有了对上帝的确信。他虽处在异教环境当中,但他的信心从此活了。

第三部分:神对耶罗波安的审判
耶罗波安因为拜偶像,将以色列家陷在罪中,导致他一家被从地上除灭了。
十四章穿插记载了耶罗波安一个儿子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耶罗波安本意是要寻求先知拯救他的儿子,但等来的却是严厉的审判:他的一家都要因他的恶行曝尸荒野。对照上一章老先知不忍神人曝尸荒野可以明显看出,神对耶罗波安的审判不知包含着死亡,也包含着羞辱。(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对犹太人而言死后曝尸街头是极大的耻辱)先知的审判中也包含了北国十族将要分散、消失的预言。先知说,这是因为他们做木偶,惹耶和华发怒。
这里耶罗波安求问的先知亚希雅就是11章向耶罗波安宣告神已将10个支派赐给他的那位。从亚希雅所发的审判中也看到,虽然神对耶罗波安一家实行审判,但他对其众子中向神行善的这个儿子仍有怜悯,使他进入到了坟墓中(少了羞辱)。

第四部分:恶王罗波安
罗波安做王的时候,南国犹大也是偶像林立,更有娈童(男娼)。圣经说犹大人效法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赶出的外邦人,行一切可憎恶的事。这些事在罗波安之父所罗门时代就已有端倪,但在罗波安的时候便大肆横行,神任凭他们肆意妄为,行这些可耻的事。(罗1:24)
神使埃及王夺取圣殿中宝物的事可参照王上九6-9,这是神对远离他的以色列人的审判。

临在性
简要来说,这两章是在讲神对南国和北国的审判。这两国的处境不同,但都是在远离神,行邪淫拜偶像。神的审判也包含在两个形式之中:
对南国:任凭他们
对北国:藉先知责备和宣告审判

存在性
这两章会让人对南北国这么迅速的悖逆感到诧异:明明圣殿建成才没有多少年,这两个国家就已经快速远离神了。但是实际上,我们个人对神的远离比这两个国家更快,常常神刚刚一神迹奇事搭救我们,我们转眼就忘记了神,随从自己的喜好去行。
无论是神任凭我们随自己私欲而行,或是借着先知(讲道、同侪等)责备我们的罪,都是他对我们罪的审判的宣告。若是继续效法南国或是北国,恐怕要陷在罪中之至灭亡了。

2020-12-04 王上12

标志性
本章主要的内容是讲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分裂的直接原因,以及分裂后北国以色列的新王登基之出的所作所为。
参照和合本的分段,十二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1. 1~20 北方的反叛
  2. 21~24 王国和平分裂
  3. 25~33 耶罗波安的宗教政策

第一部分 北方的反叛
所罗门死后,他儿子罗波安需要经过以色列各支派的确认,和膏立仪式才正式成为以色列全国的王。因此,罗波安前往示剑,准备完成这个过程。
新王登基时,常常会宣布大赦或是减税之类的措施,以彰显自己的仁慈。因而,当新王罗波安即将登基时,以色列人也期待他像那些仁义王一样,减轻他们的劳苦。
但这时候国内的分裂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耶罗波安此时被那些对所罗门王有所不满的以色列人请来,代表他们向王说话。耶罗波安在做以色列人的监工时,就表现出他卓越的才能,因此在所罗门时代就积累了声望,并且由于他的经历,他更了解以色列人的的诉求。因而,当耶罗波安从埃及返回,他就自然可以作为以色列的民意代表向王说话,询问王的政策。
圣经记载罗波安咨询了两类谋士,这两类谋士也在表明,和罗波安年岁相仿的“少年人”开始进入罗波安的权力中心,所罗门时代那些智慧有经验的臣仆正在被这些毫无智慧的“少年人”代替。
这些“少年人”对王的回答中,“我的小拇指...”是一种接近猥秽的表达,无外乎吹嘘罗波安的能力远强于他父亲所罗门。罗波安听从了少年人的建议,但他对民的回答中去掉了粗俗的部分,这似乎表明罗波安虽傲慢尚有些是非之心。
罗波安的傲慢和他对以色列人疾苦的无知导致了以色列人和大卫家最终彻底决裂。

第二部分 王国和平分裂
一般国家的分裂都伴随着战争和尖锐的对立。当北国以色列背叛大卫家后,罗波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回到耶路撒冷招聚犹太人和便雅悯人准备惩处这些叛民,履行“王”的职责,维护国家的统一。但戏剧性的,神人示玛雅宣告国家的分裂是出于神的作为后,众人就听从了耶和华的话,接受了国家分裂的现实。
其实这里可以看到,尽管罗波安傲慢,不识人间疾苦,但对神仍然有敬畏之心,愿意遵守神的话--即便是面对叛乱这样的大事。罗波安的成长经历和这种特点颇像许多信二代,对信仰不清不楚或是不甚在乎信仰,但愿意本能的遵守神的话。

第三部分 耶罗波安的宗教政策
耶罗波安是被神拣选的王,神本要使他长久(不是永远)做北国的王,但他自己对偶像的崇拜,他自己对神的亵渎葬送了他的王位。
他的宗教政策可以概括为:仿照南国的信仰造出一个相似,但不同的信仰。
耶罗波安或许是对他不确定,这点可以从他三次易都窥见一斑。他始终担心,耶和华信仰会将以色列人重新带回大卫的王权之下。因此他在北国造了金牛犊,这使人想到出埃及记亚伦造金牛犊故事,因为那个金牛犊,以色列人中死了数万,整整一代人都因此无法进入迦南。同样,因为这两个金牛犊,北国以色列也最终消失在的历史之中。

临在性
神最明显的临在是22-24这里说以色列的分裂是出于神的作为。
南国与北国不同的结局也表明神看人不是看人数的多寡,势力强弱,而是在于民众对祂的敬畏。强大如北国,最终也不过是湮灭在历史之中。而弱小的南国,则成了选民的余种,现在以色列国的主体。
神从相对弱小,但更敬畏的南国兴起那位君王,既是对一般人的穷兵黩武君王形象的颠倒,也是对以色列人对英勇善战弥赛亚君王形象期待的颠覆。他是孤儿和寡妇的神,祂要从吃奶的口中建立能力,祂更是那位降卑服侍众人的君王。

存在性
像现在美国所面临的大选争议,我们所面临的越发收紧的自由空间,或是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处境里都常常让我们失望,绝望。但就像南国犹大最后只剩两个支派一般,神能在十个支派中施行审判,也能从两个支派中兴起国度。神的作为不在乎人数的多寡,神会在那些敬畏的人身上赐下祝福,我们要回应的就是按照他的旨意而行,历史(个人的或者国家的)都在祂的手中。

2020-12-03 王上11

标志性
所罗门晚节不保,外患内忧纷纷兴起。神也使用耶罗波安夺取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圣经记载所罗门晚年犯罪是因为他恋爱外邦女子,心被他们诱惑,所以渐渐远离两次向他显现的神。所罗门晚年的不忠导致他国家的分裂,但神却任然纪念祂与大卫的约,保守大卫家作以色列的君。这既是上帝保守祂的应许,也是为这基督从大卫所出缘故。

埃及成了以色列日后叛乱的一个根据地。所罗门最爱的法老的女儿并没有给所罗门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为所罗门培养了仇敌,所罗门期待通过政治联姻达到和平的手段是失败的,真正的和平来自那位永生的神。

神拣选耶罗波安兴起,使他管理以色列家十个支派,这既是对十个支派的怜悯(因为罗波安是个极恶的王),也是对所罗门犯罪的审判。

临在性
基督是那位真正的君王。王权出于他,尽管因着人的犯罪,常常悖离与主的约,但他因福音的缘故持守,使耶稣做成救赎的工作。
那位真正的君王才是带来真正和平的那位,所罗门一生通过政治联姻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在他晚年,势力衰弱的机会,各样的势力就伺机环动,准备报复所罗门。基督的国权不会衰落,仇敌纵然时刻攻击,基督的国却永远长存。

存在性
地上的君王不是我们的盼望,天上那永远长存的才是。

2020-12-01 王上8

标志性
(J)目录大纲
1 约柜入殿 1-13
2 所罗门的宣言 14-21
3 所罗门的献殿祷告 22-61
4 所罗门的盛筵 62-66

第一部分 有蛮重要的一点是 这是会幕到圣殿的时代跨越 标志着以前会幕所象征的神的同在现今在圣殿中得以延续。
另外 列王记中所有关于所罗门的记述是以耶路撒冷宏伟圣殿的建造及奉献为中心。
还有一点是这时候的约柜里只有两块立约的法版了 存在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芽的杖已经遗失
第二部分 其实是所罗门在宣告建圣殿的缘由 关键要看到这缘由背后所包含的大卫之约 第九章耶和华神再次向所罗门重申了祂与大卫的约
第三部分 是所罗门的祷告 祂宣告了神的三样属性 无与伦比 信实 超越性 并从七个方面为以色列人代求
第四部分 是关于所罗门的献祭 关注点是大量的祭物 以致要殿的前院分别为圣来献祭

(L)这章主要讲了所罗门将约柜运入圣殿后,所罗门所举行的一系列仪式。所罗门训诫百姓、带领百姓祈祷、为百姓祝福、替百姓向神献祭.
约柜进入圣殿代表敬拜中心从会幕转向了圣殿,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也有了正式的场所。这个转变其实也可看作是宗教腐败的开始(参米兰敕令后的罗马天主教廷)

临在性
(L)所罗门在献殿仪式上的作为展现了三个角色:管教的君王;祈祷的先知;献祭的祭司。所罗门的同时兼具三个角色,表明了一位伟大的君王、祭司与先知。神所喜悦的以色列人的完美领袖应当是同时兼具三者的。但后面我们也会发现所罗门犯罪,在所罗门之后以色列陷入了大的分裂之中。
这表明所罗门不是那位可以兼任三者的完美的带领以色列人敬拜的领袖,所罗门指向将来那位真正的领袖--就是主基督。基督是真正的带我们回到神面前的完美的君王、忠心的祭司与深明父心意的先知。

(J)从约的角度,无论是挪亚 亚伯拉罕 雅各 大卫 所有的约定 最后都是以人背约而使约定失去意义 以色列人遭受神的惩罚 然而已有耶稣基督来到世上 祂成全了与父神的约定为着世人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 因着祂我们不需要如以前的以色列人那样需要祭牲的血来除罪 而且祂今天仍然在父的右边为我们代求

存在性
(L)任何领袖都可能跌倒,即便智慧如所罗门,也是一位跌倒的君王。他们都是不完美的领袖,因为只有基督才是完美能带领人的那位,也只有遵从真正领袖的带领,我们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J)我们要承认我们的全然败坏和毫无能力 真实地仰望耶稣 因为祂是我们的拯救 我们的避难所 我们的保障 我们随时的帮助

2020-11-30 王上6-7

标志性 经文讲了什么:
主要内容是所罗门建造圣殿的过程,中间插入了一小段所罗门为自己所建的宫殿。对比这两段发现:
所罗门在建造圣殿时所用材料更为宝贵,自己的殿用料则稍差一些;
所罗门建造圣殿用了七年;自己的殿则用了十三年;
圣殿所需用的大多数材料是大卫时期预备,所罗门建造;
从总规模上讲,所罗门的宫殿比圣殿大得多;
所罗门为法老女儿造了一座宏伟的殿,用料选择与圣殿相仿(香柏木);
所罗门宫院外围的装饰是仿照圣殿内院完成;

临在性 指出了哪些罪或怎样显明了福音:
所罗门似乎愿意花更多时间建造自己的殿,而非圣殿;
从所罗门将圣殿内院的装饰用来装饰他自己宫殿的外墙来看,似乎他并不明白圣殿内院的意义(或者是他以为他的宫殿就是内院);
所罗门对法老女儿的爱不啻于他对神的爱,所以他使用上好的材料建造法老女儿的宫殿;

神说他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但他仍允许所罗门为他建造,在建造之后也与所罗门立约:“你若遵行我的律例。。。我必住在以色列人中间”。表明神并未看人在建造圣殿过程中的包含的罪性,也不看人为他所做的不完全工作,而是因着基督成全了律法,他愿与人立约,祝福他的子民。

处境性 与我们有何关联:
就像所罗门一样,我们出于不同的原因建造“圣殿”——服侍教会与众人——但我们的动机并不单单为荣耀神的缘故,或许掺杂了自己的私利,也或许想得到人的夸赞(偷窃神的荣耀),但神并不因这我们的侍奉中的罪性而忽视我们;相反,我们尽心竭力献上的,神都愿意悦纳——因为他悦纳了那一位更完美的中保所献上的祭物。

无法言喻的“平庸之恶”——《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书评

“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一词最早由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提出。她在前往耶路撒冷观察与报道前党卫军干部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受审的过程中,发现这位犯了“反人类罪”的恶魔,不过是一个老黄牛式的、“平庸的”办公室罪犯。

艾希曼的自辨

汉娜对这样一位“平庸和乏味”的纳粹屠夫感到诧异,在她的书1中,汉娜这样描述道艾希曼:

六位心理学家都证明他“正常”,其中一位心理学家据说发出了 “无论如何,艾希曼比给他做完检查的我还要正常”的惊叹。而另一位心理学家发现艾希曼的整个心理表现,他对妻儿、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态度,都“不仅正常,而且十分值得称道”。最后,那位定期来监狱探视他的牧师,在最高法院结束对艾希曼的聆讯之后,向每个人保证,艾希曼是“一个非常具有正面想法的人”。

在庭审过程中,艾希曼在言语上的无能同他思考能力的欠缺感到诧异同样冲击着汉娜。她这么总结道:

他骨子里既不充满仇恨也不癫狂,也没有无尽的嗜血欲,但更加可怕的是,他体现了纳粹罪恶本身的无个性化性质(faceless nature of Nazi evil)——在一个封闭体制内、由病态的暴徒实施、目标旨在消灭受害者的人格个性。

庭审时,作为被告的艾希曼和他的辩护律师塞尔瓦蒂乌斯宣称,艾希曼“在上帝面前有罪,而非法律面前”,因为艾希曼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违反艾希曼所在的纳粹法律体系。艾希曼被指控的内容,并不应当被称之为罪行,而是“国家行为”——没有任何国家对此有管辖权。

艾希曼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奉命行事。用塞尔瓦蒂乌斯的话来说,“若国家胜利了,他的所作所为会令他加官进爵;若国家失败了,他则会命丧黄泉”。纳粹的宣传喉舌戈培尔深谙此道,他曾在1943年宣布“我们要么以所有时代以来最伟大的国家领袖的身份,要么就以罪大恶极的罪犯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艾希曼本人则对自己辩护道,“我没做过任何跟杀害犹太人有关的事。我从未杀过任何一个犹太人,或一个非犹太人,总之——我从未杀过任何人。我也从未下命令杀死任何一个犹太人或非犹太人。我根本就没做过。”在这一点上,艾希曼本人并没有撒谎。控方曾花费大量时间举证艾希曼至少曾亲手杀过一个人(一个匈牙利犹太男孩),结果却徒劳无功。

诚然,艾希曼所参与的“最严重的恶行”,也只是参与1941年秋天那个军事上层的决定:被塞尔维亚游击队折磨得筋疲力尽的德国军队决定,每阵亡一名德国士兵,就射杀一百名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作为报复,而事实上这些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并没参加游击队。用他们的话来说,“反正我们已经把犹太人关进了集中营,他们毕竟也是塞尔维亚公民,而且终归要被消灭掉”,如此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艾希曼认为他所做的,不过是将成百上千的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而那些人并没有等到艾希曼的批准就被射杀了。事实上,在所有屠杀事件中,假如艾希曼真的“批准射杀”,他也只是告诉军方循例处理,处理俘虏的问题完全属于军方的权利。

如此一来,艾希曼似乎只是一个平庸的可怜人,他好像是一个受害者,而非加害者。但请注意,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读者都会发现如此这般的评断让人感到不快。

无个性化特质

并不限于德国的纳粹年代,在上个世纪某个疯狂十年中所发生的事,远比奥斯维辛更让人战惊。其中我们尚可记得姓名的,就有舒庆春、傅雷、杨朔、陈绍澧、陈天池、顾圣婴……还有成千上万,我们尚不知其所踪的人,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喊冤逝去。

对德国纳粹的所作所为,汉娜写到:

纳粹成功翻转了他头脑中的合法秩序,把谬误与恶意变成一个新式“正义”的基础。在第三帝国,人们对罪恶已经麻木,认定了其平常性。纳粹将之重新定义为“市民规范”。传统的善成了一种诱惑,大多数德国人则迅速学习来抵制这种诱惑。在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艾希曼(也许跟四十年后的波尔布特一样)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在行凶作恶。

汉娜认可康德关于道德律的看法,认为道德律天然的存在于人心之中,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恶从来不是。恶只能是极端的,因为它既不具备深度,也不具备魔性维度——而这正是它的恐怖之处,它可以像真菌一样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个世界变成一片荒芜。

纳粹时代根本的恶,在于破坏了道德律令的根基,分裂了法律范畴,践踏了人性的判断力。纳粹通过其无孔不入的宣传机器,强大的御用文人及哲学构建,不断的泯灭德国人的天然良知。把谬误与恶意变成一个新式“正义”——对于大多数惴惴不安的人而言,他们并不需要真正发出恶行,那样的话天然良知会让他们内心受到谴责。大多数人只需要保持缄默,保持对罪恶的麻木,认定其平常性。在新的共识(common sense,即常识)形成之时,任何胆敢检验这种“新伦理规范”的人都会被施以群体暴力——被称为“叛徒”。

在第三帝国,面对强大的纳粹哲学体系和情绪高昂的种族主义,人们选择将人性的判断力拱手让给党卫军,自己只留下服从和缄默。所有人只有唯一一个判断力,唯一一个思维,唯一一个善,于是个人的独特性便是可有可无了。由于思维的缺失,恶行更加无所顾忌。由于没有人之本性,本性之善便举步维艰。当思维坠落于恶的深渊,试图检验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则时,总会一无所获。正如此,艾希曼的恶在于他放弃了良知,泯灭了思维。

这就是恶的平庸性。

平庸之恶的宗教性

将自己人性的判断力拱手让人,本质上是宗教性的。

贪爱、信靠、顺服那位他者,依赖于他者的存在而生存,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宗教性本能。约翰·加尔文曾写道,上帝将宗教的种子放在人心,人心因此天然的具有宗教性。自从亚当以来,人们或是崇拜那位真正的全然美善的至高他者,或是仿照那位为自己雕刻一位至高他者来崇拜。

那些疯狂年代的人们与艾希曼一样。他们将自己的人性的判断力交予一位非全然善者:艾希曼交给了党卫军,疯狂年代的人们交给了那位光伟正领袖。于是,他们贪爱这位“至高他者”,信靠这位“至高他者”,也因此顺服这位“至高他者”。对这位“至高他者”的崇拜主宰了他们的良心,以至于他们或是愚昧——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邪恶的,或是悖逆——明明地受到天然良心的责备却故意压制。

艾希曼为自己的辩护方式对熟悉圣经的人来说是如此的熟悉。就如同亚当最初为自己所做的辩护一样:“如果不是他如何,我就不会如何”。在创世记的第三章,亚当对责问他的上帝说,“你所赐给我的……女人给我,我就吃了”。亚当其实在说,如果不是你赐给我那女人,她就不会给我;如果不是那女人给我,我就不会吃;所以,最终是你——我所崇拜的你的错。艾希曼好像也是这么说:如不是德国法律这么要求,我就不会把犹太人送到集中营里;所以,最终是你——我所崇拜的国家,是你把犹太人送到了集中营,是你导致了种族屠杀,而非我。

我们,包括那些陪审团,始终无法接受艾希曼的辩护。因为他的辩护违背了上帝留存在我们心中的自然律:义的奴仆与义一同受称赞;恶的奴仆与恶一同受审判——就如,战胜国的荣耀会由所有国民同享,战败国的羞辱要所有国民一同承担。如此,圣经说,因着亚当——第一个人类的悖离上帝,所有人都落在罪恶中了;因着耶稣——第二亚当的救赎,所有人都有机会被称为义。

亚当最大的恶就是悖离上帝,离弃了那位至高善者,而善的残缺就是恶。亚当将自己人性的判断力交给那位他称之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的女人,而那位女人将自己人性的判断力交给蛇和她自己——蛇正抓住她的渴望:眼睛明亮,如神能知善恶。他们将自己的人性的判断力交予一位非全然善者,他们崇拜这位虚假的至高他者,于是他们陷入善的缺失——即,罪恶之中。

只有那位真正的全然美善的至高他者才会生发真正的善。任何虚假的至高他者都不过是那位至善者的影子,无论他们与至善者有多么相似,他们始终是赝品——就如99.99999与100无论有多么接近,都不是100本身。同样的,对伪善者的崇拜无论让一个人看起来有多么的良善,他始终是善的残缺品——即是恶。艾希曼是这样:无论他对妻儿、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态度是多么的令人称道,当他臣服于恶的威权之下,沦为恶的奴仆,他就是恶者。那些疯狂年代的人们也是这样。

对至高善者的崇拜会让那些崇拜者愈发的像祂:祂的至善促使无罪的祂为罪人而死,祂的至善催逼那些信靠祂的人以爱和公义而活,祂的至善也让那些属祂的人敢于坚守真道无惧死亡。只有对那位真正的至高善者的崇拜才会让人摆脱“平庸的恶”。

所以,你愿意来追随那位至善者吗?


  1.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