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字 下的文章

提一提课程:1. 教会、团契与小组

Composer:Shuay Liu

Date: 2021-09

共融团契(希腊语:κοινωνία,源于字根ξύν,旧约 Lev6:2 בתשׂומת (字根שׂים)七十士译本译作此字。英语:fellowship或communion),即伙伴关系,源自《圣经》的“相交”一词,意思为相互交往、分享和建立关系,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基督徒之间的两种亲密关系1

团契现在常用作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特定聚会的名称,其旨在增进基督徒和慕道友共同追求信仰的信心和相互分享、帮助的集体情谊。因而广义的团契也可指教会和其它形式的基督徒聚会。团契生活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教会生活,所以团契也称基督徒团契。天主教则称为共融,特别用来指在基督内联合在一起的行为与活动2

“团契”一词是燕京大学刘廷芳教授创造的名词。他说由于中文创造抽象名词不容易,造了也很难使用,而fellowship是非常重要的名词,故此他在1925年燕大的一次演讲中悬了赏格,征求满意的中译。半年后他再增加赏格,然而一直无人回应,于是他提出自己拟译的“团契”一词试用,自言“并不十二分满意”。后来他意外地发现“团契”一词,在中国各地教会得到广泛采用。他指注意到“团”字有“聚而凝结”的意思,如江淹诗句“团团霜露色”;而“契”字可表契约,合同,或“神合”,也就是意志相合的意思。他觉得这两字连合起来后,包含了英文和希腊文名词的主要意义。 3

“团契”(Fellowship)一词的圣经来源

中文和合本圣经中没有“团契”这个词,其在英文圣经中对应的词通常为“fellowship”。在旧约圣经中,fellowship offerings(如英文NIV版圣经)就是平安祭,其特点是祭物人人都要吃,上帝也与人共同分享。平安祭是一种上帝与人相交的聚餐,所以也称“相交祭”或“团契祭”。

新约圣经原文(希腊文)的“κοινωνία”一词,在和合本圣经中对应的翻译为交接、得分、相通、感动、交通、一同等有共同分享、相交的意思的词语。和合本圣经中出现过很多“相交”,例如:

那藉着律例架弄残害,在位上行奸恶的,岂能与你相交吗?(诗94:20)

Shall the throne of iniquity have fellowship with thee, which frameth mischief by a law? (Psalms 94:20, KJV)

与:

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一1:3)

We proclaim to you what we have seen and heard, so that you also may have fellowship with us. And our fellowship is with the Father and with his Son, Jesus Christ.(1 John 1:3, KJV)

这个希腊词也出现在以下主题经文:

  • 神(约一1:6);

    我们若说是与 神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约壹1:6)

    If we say that we have fellowship with him, and walk in darkness, we lie, and do not the truth. (1 John 1:6, KJV)

  • 神子耶稣(林前1:9);

    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份。(林前1:9)

    God is faithful, by whom ye were called unto the fellowship of his Son Jesus Christ our Lord.(1 Cor 1:9, KJV)

  • 祂受的苦(腓3:10);

    【腓3:10】[和合本]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3:10)

    That I may know him, and the power of his resurrection, and 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 being made conformable unto his death. (Phil 3:10, KJV)

  • 圣灵(林后13:14;腓2:1);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 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林后13:14)

    The grace of the Lord Jesus Christ, and the love of God, and the communion of the Holy Ghost, be with you all. Amen. (2 Cor 13:14, KJV)

  • 基督的血和身体(林前10:16);

    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林前10:16, 和合本)

    The cup of blessing which we bless, is it not the communion of the blood of Christ? The bread which we break, is it not the communion of the body of Christ?(1 Cor 10:16, KJV)

  • 外邦人的祭物和诸神(林前10:20);

    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 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林前10:20, 和合本)

    But I say, that the things which the Gentiles sacrifice, they sacrifice to devils, and not to God: and I would not that ye should have fellowship with devils.(1 Cor 10:20, KJV)

  • 使徒以及他们的患难和信心(徒2:42;加2:9;约一1:7;来10:33;门6,17);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2:42, 和合本)

    And they continued stedfastly in the apostles' doctrine and fellowship, and in breaking of bread, and in prayers.(Acts 2:42, KJV)

    又知道所赐给我的恩典,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加2:9, 和合本)

    And when James, Cephas, and John, who seemed to be pillars, perceived the grace that was given unto me, they gave to me and Barnabas the right hands of fellowship; that we should go unto the heathen, and they unto the circumcision.(加2:9, KJV)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 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1:7, 和合本)

    But if we walk in the light, as he is in the light, we have fellowship one with another, and the blood of Jesus Christ his Son cleanseth us from all sin.(1 John 1:7, KJV)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来10:33, 和合本)

    Partly, whilst ye were made a gazingstock both by reproaches and afflictions; and partly, whilst ye became companions of them that were so used.(Heb 10:33, KJV)

    愿你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显出功效,使人知道你们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作的。(门1:6, 和合本)

    That the communication of thy faith may become effectual by the acknowledging of every good thing which is in you in Christ Jesus.(Philem 1:6, KJV)

    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门1:17, 和合本)

    If thou count me therefore a partner, receive him as myself.(门1:17, KJV)

  • 光明和黑暗(林后6:14);

    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林后6:14, 和合本)

    Be ye not unequally yoked together with unbelievers: for what fellowship hath righteousness with unrighteousness? and what communion hath light with darkness?(2 Cor 6:14, KJV)

  • 他人受的苦和安慰(林后1:7;腓4:14);

    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林后1:7, 和合本)

    And our hope of you is stedfast, knowing, that as ye are partakers of the sufferings, so shall ye be also of the consolation.(林后1:7, KJV)

    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腓4:14, 和合本)

    Notwithstanding ye have well done, that ye did communicate with my affliction.(腓4:14, KJV)

  • 他们的传福音工作(腓1:5);

    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是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腓1:5, 和合本)

    For your fellowship in the gospel from the first day until now;(腓1:5, KJV)

  • 帮补他们的物质需要(罗12:13,15:26-27;林后8:4,9:13;加6:6;腓4:15;提前6:18;来13:16);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罗12:13, 和合本)

    Distributing(希腊文原文同词根,下同) to the necessity of saints; given to hospitality.(Rom 12:13, KJV)

    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罗15:26, 和合本)

    For it hath pleased them of Macedonia and Achaia to make a certain contribution for the poor saints which are at Jerusalem.(Rom 15:26, KJV)

    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林后8:4, 和合本)

    Praying us with much intreaty that we would receive the gift, and take upon us the fellowship of the ministering to the saints.(2 Cor 8:4, KJV)

    他们从这供给的事上得了凭据,知道你们承认基督,顺服他的福音,多多地捐钱给他们和众人,便将荣耀归与 神。(林后9:13, 和合本)

    Whiles by the experiment of this ministration they glorify God for your professed subjection unto the gospel of Christ, and for your liberal distribution unto them, and unto all men;(2 Cor 9:13, KJV)

    在道理上受教的,当把一切需用的供给施教的人。(加6:6, 和合本)

    Let him that is taught in the word communicate unto him that teacheth in all good things.(Gal 6:6, KJV)

    腓立比人哪,你们也知道我初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腓4:15, 和合本)

    Now ye Philippians know also, tha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gospel, when I departed from Macedonia, no church communicated with me as concerning giving and receiving, but ye only.(Phil 4:15, KJV)

    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供给”或作“体贴”),(提前6:18, 和合本)

    That they do good, that they be rich in good works, ready to distribute, willing to communicate.(1 Tim 6:18, KJV)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 神所喜悦的。(来13:16, 和合本)

    But to do good and to communicate forget not: for with such sacrifices God is well pleased.(Heb 13:16, KJV)

  • 他人所行的罪恶(太23:30;弗5:11;提前5:22;约二1:11;启18:4);

    ‘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必不和他们同流先知的血。’(太23:30, 和合本)

    And say, If we had been in the days of our fathers, we would not have been partakers with them in the blood of the prophets.(太23:30, KJV)

    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弗5:11, 和合本)

    And have no fellowship with the unfruitful works of darkness, but rather reprove them.(Eph 5:11, KJV)

    给人行按手的礼,不可急促;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份,要保守自己清洁。(提前5:22, 和合本)

    Lay hands suddenly on no man, neither be partaker of other men's sins: keep thyself pure.(1 Tim 5:22, KJV)

    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份。(约贰1:11, 和合本)

    For he that biddeth him God speed is partaker of his evil deeds.(2 Jhn 1:11, KJV)

    我又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启18:4, 和合本)

    And I heard another voice from heaven, saying, Come out of her, my people, that ye be not partakers of her sins, and that ye receive not of her plagues.(Rev 18:4, KJV)

  • 属肉体的人性是相同的(来2:14);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2:14, 和合本)

    Forasmuch then as the children are partakers of flesh and blood, he also himself likewise took part of the same; that through death he might destroy him that had the power of death, that is, the devil;(来2:14, KJV)

  • 持久或虔诚的同工(路5:10;林后8:23)

    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5:10, 和合本)

    And so was also James, and John, the sons of Zebedee, which were partners with Simon. And Jesus said unto Simon, Fear not; from henceforth thou shalt catch men.(Luke 5:10, KJV)

    论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为你们劳碌的。论到那两位兄弟,他们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林后8:23, 和合本)

    Whether any do enquire of Titus, he is my partner and fellowhelper concerning you: or our brethren be enquired of, they are the messengers of the churches, and the glory of Christ.(2 Cor 8:23, KJV)

此外在中文旧约圣经,“团契”也可以指“谈话”:

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我们与群众在 神的殿中同行。(诗55:14)
with whom I once enjoyed sweet fellowship as we walked with the throng at the house of God.(Psalms 55:14)

从教会到小组的牧养策略转变

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十年战争后,德国正式成为一个新教的国家。

然而,当时的新教教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天主教争辩,教会所强调最多的就是如何保守教义的纯正及如何防备偏离路。信义宗也不例外,在信义宗最重要的奥格斯堡会议(Augusburg Confession, 1530)后,路德本人那种重视个人与神主观经历的神学观念渐渐地被墨兰顿条理式的信仰取代,发展成了哲学般的信义主义。另一方面,由于路德宗教会强调与政权的关系,教会的神职人员在政府的任命安排下,也形同公职。

短短一百年,信义会(路德的跟从者)就从原先注重与神相交的主观信心中,再度落入了死沉的道理与仪式。只要谨守洗礼、领受圣礼、遵守规章、定时礼拜、讲道,就称得上是一位好信徒。他们不必参与教会事奉,也从来不提基督徒灵命长进或属灵经历。

在此背景下,一些人开始追求的更深、更有意义的基督徒生活。他们在家中聚集,几个家会来在一起读圣经和祷告。聚会并非一人讲、众人听,乃是在“人人都是祭司”的原则下,共同分享。他们十分重视圣经,认为读经不重在知识,乃重在生命与喂养。圣经必须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以活出圣洁、道德的生活。在个人经历方面,他们注重信徒悔改与重生的主观经历,并且以基督为中心,被祂的恩典所充满。此外,他们也实行社会救济,賙济穷人和寡妇,并且极力推行海外佈道,为当时僵化的路德教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这一波注重生命经历的敬虔运动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普遍展开。他们注重信心与重生的经历,重视读经,并追求一种活泼的敬虔生活,因此人们称其为敬虔派。敬虔派的信徒并没有推翻或脱离信义会,他们乃是将路德所主张的“理想”,一件件地实行出来。

施本尔与敬虔主义运动4

施本尔(Philipp Jacob Spener)是敬虔主义(Pietism)之父,于公元1635年生在德国西部,与本仁约翰及弗克斯同时代,属于路德派教会。

施本尔的时代,路德派教会已被「死的道理」充满,教会所强调的就是如何保守教义的纯正及如何防备偏离路德派教义,既不能感动人,也不叫人信主,更不能勉励信徒过有见证的生活。对信徒的要求是:知道信仰问答、参加聚会、听教义式讲道、参加圣礼。有些牧师的生活和他们的职份不相称,甚至有许多还未真正得救。教会内部则充满酗酒及不道德的事。

施本尔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下长大;但是年轻时,他读了一本德国神秘主义派神学家亚仁特(Johann Arndt)的书,书名是「真基督教」(True Christianity)。这本书不但更新了他的个性,而且所留下的印象,后来又因他读清教徒的著作更加深了;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著作对他影响尤深。有一段时期,他住在日内瓦,和改革宗教会牧师很有接触,但他一直是忠实的路德派信徒。

公元1666年,施本尔成为法兰克福(Frankfort)教会的主任牧师,他立刻改善对信仰问答的教导;在自己家中,他聚集一小批不以做「宗教徒」为满足的信徒们,他们在一起读经、祷告,及讨论上个主日施本尔的讲道,他们每星期两次聚集,彼此鼓励追求活泼的属灵生命。这种小聚会的目的在于栽培信徒进入更深的灵命,施本尔本人称这种小组聚会为敬虔团契,又称敬虔者的聚会,敬虔主义就此得名。

施本尔也在教会里成立许多「教会中的小教会」(ecclesiolae in ecclesia)。这些小教会就是在当地教会中「一同研经、彼此关怀」的小组。施本尔相信,基督教不仅是一套头脑知识,更是活的生命。他认为为教义争论是没有益处的,而传道人需要加强训练。他要求传道人都当有个人的属灵经历,并且在生活上有见证,配得上神的呼召。讲道不可以用教义式或争论式,乃要造就信徒灵命及所有听众。他认为真基督徒必然有火热的事奉,而且是从「重生」开始的。

1675年,当他的《敬虔的欲望》(Pious Desire: Pia Desideria)出版后进一步掀起了正规的虔敬主义运动。在他的书中他提出了六种具体的教会改革方法论。

  • 1)不要单单依靠牧师,而要在家里的小聚会中用心阅读全部圣经。
  • 2)所有的信徒领悟到自己是研究圣经,教导,慰劳他人,实践敬虔生活的祭司长。
  • 3)劝勉从单纯的教义知识集中到作为活的信经的敬虔训练中。
  • 4)减少神学争论,通过悔改和敬虔生活确立真正的教义
  • 5)强调神学教育的改革,即通过德国神学、托尔勒的证道,以约翰·阿林特和托马斯·阿·肯培斯的著述为据,强调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而且也是包括强调基督徒生活和敬虔的制度改革。
  • 6)主张不是修辞学式的证道,而回复到培养道德、提高灵命的证道。

施本尔的活动核心是强调整个人格的更新,即强调旧人和新人的根本上差异、世俗生活和灵命生活的根本差异。强调了从欲望、追求名誉、学知上的骄傲、醉酒、看戏、跳舞、玩牌等诱惑中脱离出来的敬虔的生活。

富朗开与敬虔主义中心5

富朗开出生在德国北部临近汉堡的吕贝克。他先后前往耳弗特、基尔、汉堡等大学短期学习,接受多元领域的充实及训练。他精通英文、法文、义大利文,但是最擅长的学科莫过于近东语言及圣经原文。毕业于莱比锡大学,后在莱比锡大学任教。

富朗开受施本尔的敬虔主义影响,组织“爱圣经团契”(Collegium Philiobiblicum),主张按属灵角度来研究圣经。这段时期,富朗开结识了到德勒斯登牧养的施本尔。

富朗开于1687年经历了灵命的重生,当时他二十四岁。在一次赴外讲道的前夕,他深觉自己没有真道可以供应给信徒,于是谦卑屈膝,求主挪除他内心的怀疑与不信。就在祷告那刻,他强烈感受到上帝的同在,确知他已经历到在圣灵里的重生。

1689年,他回到来比锡,开始向学生及市民讲道,立刻就有许多人跟从他。然而,困难也接踵而至;学生们从此荒废学业、批评其它教授和牧师,引起很大的反惑,使富朗开不得立足于来比锡。他迁到耳弗特城,在那儿照样引起困扰。于是施本尔把他请到新近创立的哈勒大学任教;富朗开立刻使哈勒大学成为敬虔主义的中心。他在该大学工作到公元1727年去世之时。

富朗开精力充沛,又有组织能力,他本着敬虔主义精神,于公元1695年开办贫童教育,并设立孤儿院。富朗开虽然没有钱,但他深信神垂听祷告,后来果然从德国各地寄来捐款。虽然他靠祷告,但并不忽略本份,他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方法,引起世人对他的工作的兴趣。

钦岑多夫与莫拉维亚弟兄会6

钦岑多夫于1700年生于德国的德勒斯登(Dresdon),父母皆为敬虔的基督徒。父亲为一奥地利贵族,在钦岑多夫出生后六周便去世,临终时将抱在手中的孩子奉献给主。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钦岑多夫便由外祖母格斯杜夫(Gersdorf)男爵夫人和姨妈韩莉塔(Henrietta)扶养长大。格斯杜夫与韩莉塔夫人十分敬虔爱主,不仅经常阅读圣经,并且将家打开接待施本尔、富朗开等敬虔派人士。在环境的熏陶之下,钦岑多夫自幼就将自己奉献给主,渴慕作基督耶稣忠心的奴僕。

十岁时,钦岑多夫被送到当时德国敬虔运动的中心─哈勒的预科学校(Padagogium)接受教育。在那裡,钦岑多夫与其他几个同学,成了芥菜种团(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the Mustard Seed)。这个社团的宗旨是:「促进个人敬虔生活及世界宣道工作」。十二岁时,他和一批同学立下严肃的誓愿说:「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要承认基督,并要带领各种人归向基督。」

预科学校毕业后,钦岑多夫原本要继续进入哈勒大学就读。然而却遭到了伯父——一位正统路德派信徒——的强烈反对。在伯父的干涉下,钦岑多夫转往了路德宗的大本营——威腾堡大学修习法律。在威登堡时,他虽已决定加入敬虔派,却很欣赏路德派的教义。

在大学毕业之前,钦岑多夫照例前往欧洲游历,作为其完成学位的“教育旅行”(The Grand Tour)。当他到德国杜赛多夫(Dusseldorf)的美术馆参观时,被一幅描写耶稣受难的画“看哪!这人”(ecce homo)所深深吸引。画下方有一行拉丁文小字:“为你,我舍一切;为我,你舍何情?”。基督受死的爱,使得他立志一生为主而活。

1721年5月,钦岑多夫回到故乡德勒斯登,担任萨克森国王的御用大律师。他把德勒斯登的家打开,让不同阶级的贵族或平民,一同读经、祷告、分享、唱诗。隔年4月,他回到自己的领地伯特铎夫(Berthelsdorf),并与伊曼朵拉小姐(Erdmuth Dorothea)结婚,两人同心放弃贵族身分,矢志忠心事奉基督。

一位名叫克利斯丁大卫(Christian David)的木匠,多年来努力将弟兄合一会余民聚在一处,同时,自己也成为敬虔派信徒。他请求亲岑多夫准许因大逼迫而几乎殆尽的波希米亚弟兄会「余民」在伯特铎夫避难。钦岑多夫并不认识弟兄合一会,只知道他们正为信仰遭受逼迫;因此,出于同情心而答应了。

公元1722年,大卫得到准许,带两个弟兄会家庭过去。到公元1727年时,已有几百位弟兄会住进柏帖多弗。这期间,钦岑多夫读了一本柯墨纽乌所写的书,详述弟兄会的信仰及实践;读完该书后,钦岑多夫得到一个信念,就是神已经呼召他把古代弟兄会重新组织起来,成为宣教事业的推动力。

他把地产的一部份给弟兄会;他们便在那儿建立了「赫仁护特」(Herrnhut),意思是「主的居所」(Lord's Lodge)。亲岑多夫辞去政府的职位,定居在赫仁护特。他利用当日「准许新村镇自行管理」的法律,自行订立条规,建立基督徒社区,并按施本尔原则,在教会中成立小教会。

因为这些人来自波希米亚的邻城莫拉维亚(Moravia),又是古代弟兄会的「余民」,所以被称为「莫拉维弟兄会」(The Moravians)

公元1727年八月十二日,在赫仁护特的一次圣餐聚会中,全体都感到圣灵强烈的工作,于是订该日为弟兄会再生之日,而正式成立了莫拉维教会。

钦岑多夫以莫拉维教会为基督的精兵,差往世界各地为主争战,使全球归顺基督。莫拉维弟兄会是新教中最先认真地遵行基督「大使命」的教会。结果他们在非洲、亚洲、格陵兰、拉布兰及美洲印第安人中,展开了宣教工作。其中最伟大的宣教士当属蔡斯伯革(Zeisberger)。公元1808年,他年届八十七岁高龄,已经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工作了六十二年,这是宣教纪录中工作年代最长的一位宣教士。

今天莫拉维弟兄会仍在格陵兰、拉布拉多、阿拉斯加、西印度、南非、东非、维多利亚、昆士兰、西藏及北美印第安人中工作。

莫拉维教会仍然很小,全美国不超过七万信徒,但在遵行「大使命」方面,他们对其它宗派有极大的影响,这影响力和他们教会的人数不成比例。由于敬虔派钦岑多夫的带领和激励,使莫拉维弟兄会首先点燃了新教宣教工作的火炬。

对敬虔主义运动的评价

敬虔主义为德国教会带来祝福,但敬虔主义本身也有严重的缺点。

在敬虔派出现之前,路德主义已经走到一个「专重知识」的极端;敬虔主义就是针对这个冷淡麻木教会而出现的反应,但是它却又走到另一个「注重禁欲、严格舍己」的极端。

富朗开不给学校孩童有大多机会玩耍;敬虔主义到一个地步,甚至变成苛刻与吹毛求疵;对于非敬虔派的人都称他们为不属灵;对于不会讲自己得救经历的人,则不承认他们是基督徒。敬虔主义也不关心教义;十七世纪,路德派强调教义;敬虔派强调生活。由于他们低估了教义的重要,结果反倒为后来的自由神学主义(Liberalism)及现代主义(Modernism)铺了路。

作业

  1. 结合经文中对“团契”一词的用法,谈一谈你对“团契”的理解与期待。
  2. 你怎么看待敬虔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对今天的教会生活有何启迪?
  3. 阅读下面几篇文章,写下你的思考:
    1. 为什么你需要加入教会(而不仅仅是校园团契)
    2. 如何建造教会导向的学生团契?
    3. 如何认识当今世代的校园事工
    4. 来自本科生福音事工的呼召
    5. 校园基督徒团契出了什么问题?

提一提课程:0. 课程说明

——从教会到小组

课程目标:

​ 为学生团契训练小组长

目标人群:

1. 新任小组长/小组同工(优先);
2. 需要在服侍上积累、交流经验的小组长/同工;
3. 预备服侍小组的同工

授课形式:

​ 教会成人课程的通用模式:教导+讨论+实操;

授课时间:

​ 每周一次,初定12次课程,每次2~3小时(半天);上课时间待定。

课程要求:

​ 课程作业是授课的一部分,包含论述、阅读报告以及实践反馈报告等形式。

课程大纲(暂定):

1. 教会、团契与小组;
2. 为基督赢得校园:大学生福音运动简史(一)
3. ~时代的更新~:大学生福音运动简史(二)【改革开放之后】
4. 我可以服侍他们吗?
5. 我的小组健康吗?
6. 领导力:仆人式的领袖
7. 我太忙碌了!
8. 为什么要做门徒训练?
9. 技巧性训练与实践:引导或是引导
10. 技巧性训练与实践:不合宜的声音
11. 技巧性训练与实践:实践你的异象
12. 技巧性训练与操练:界限里的自由

灵修-2021年九月

2021-09-28 彼后1 LS
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
(彼得後書 1:12-15 和合本)

前两天担心自己猝死担心到睡不着觉,尽管後来有“交托”和祷告,但心里还是有点点的挂虑。感觉这段经文就好像上帝在回应我一般:尽管仍然会有担忧,倒不如先尽心竭力做好自己在神面前的工。好让“我去世以後时常纪念这些事”👀
不过感觉应该不至于那么惨吧?或许,神应该也是在提醒我要保养顾惜自己的身子,低油少盐多运动,强身健体健康生活,这样才能为主多做几年工。

2021-09-16 耶40-42 LS

於是他們對耶利米說:「我們若不照耶和華-你的神差遣你來說的一切話行,願耶和華在我們中間作真實誠信的見證。(耶利米書 42:5 和合本)

  我开始以为约哈难是诚心诚意的发问,于是就很不解为什么耶利米那样责备约哈难,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直到我悄悄看了43,才知道约哈难他们是“来为自己已谋算的事寻求神意的加持”,他们其实已经定意前往埃及了,“求问耶和华”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不管神同意与否,他们都会去做的。
  其实耶和华鉴查人心。我就反思我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是像约哈难们这样:心里已经决定了,然後假惺惺的跑去问神同不同意。好像有些时候我确实是这样:心理已经定意如何,再装模作样的祷告些日子,然後如果没有神的反对就去做。这样好像确实在“求问”神了,但我心里知道有时候是没有的。于是呢,那些按照神旨意做的决定神就成就了,凭着己意的决定就吃瘪了。想了想大致是7:3开吧,神还算蛮怜悯我的。
  所以要祷告的是,求神给我更多的耐心,能够「等候」祂的心意,不要急匆匆的撞到南墙上,吃了一鼻子的灰😥

2021-09-14 耶35-36 LS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去對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說,耶和華說:你們不受教訓,不聽從我的話嗎?利甲的兒子約拿達所吩咐他子孫不可喝酒的話,他們已經遵守,直到今日也不喝酒,因為他們聽從先祖的吩咐。我從早起來警戒你們,你們卻不聽從我。……耶利米對利甲族的人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因你們聽從你們先祖約拿達的吩咐,謹守他的一切誡命,照他所吩咐你們的去行,所以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利甲的兒子約拿達必永不缺人侍立在我面前。」
(耶利米書 35:12-14,18-19 和合本)
  35和36刚好形成对比:外邦的利甲人遵守祖先与神的约定,不喝酒直到耶利米的日子,而神的选民犹太人的王约雅敬却将先知的话丢在火里,又要捉拿先知。外邦人尚听从神,神的选民却不!活在恩典当中的以色列人却不珍惜恩典。
  早上师贤分享到,好像那些拜拜的人总是比我们这些基督徒更加虔敬。他们遵守他们神的要求,战战兢兢的供养侍奉他们的主,而我们却常常在主日的时候跑神,早灵修的时候打瞌睡,做一个基督徒真的好难!后来我们看到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的那个谈话:我们是靠着圣灵,按着真理拜祂。
  所以,是很难,因为在真理面前我们都是不配的罪人;但,也可以很容易,因为作为基督徒我们确信我们里面有圣灵。所以感谢主赐下圣灵,求主是我们在艰难中被陶造,被塑造,更像耶稣。

2021-09-13 耶33-34 LS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若能廢棄我所立白日黑夜的約,使白日黑夜不按時輪轉,就能廢棄我與我僕人大衛所立的約,使他沒有兒子在他的寶座上為王,並能廢棄我與事奉我的祭司、利未人所立的約。天上的萬象不能數算,海邊的塵沙也不能斗量;我必照樣使我僕人大衛的後裔和事奉我的利未人多起來。」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你沒有揣摩這百姓的話嗎?他們說:『耶和華所揀選的二族,他已經棄絕了。』他們這樣藐視我的百姓,以為不再成國。耶和華如此說:若是我立白日黑夜的約不能存住,若是我未曾安排天地的定例,我就棄絕雅各的後裔和我僕人大衛的後裔,不使大衛的後裔治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因為我必使他們被擄的人歸回,也必憐憫他們。」
(耶利米書 33:19-26 和合本)
  
  耶和华是守约施慈爱的神。33-34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是无论何时都守约的神;一方是后悔背约释放奴仆的以色列人。神向那些贵胄发怒,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同胞毫无怜悯,起誓立约,又随随便便的毁约。耶和华起了誓,就绝不后悔,纵使以色列人一遍又一遍的悖逆,一次又一次的让神伤心,但耶和华立约要拣选以色列人就拣选到底,甚至以祂自己作为代价。
  求主是我看到祂在爱里的舍己与付出,求主帮助我能有祂的样式。

2021-09-10 耶26-28 LS

  現在要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他就必後悔,不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你們。至於我,我在你們手中,你們眼看何為善,何為正,就那樣待我吧!(耶利米書 26:13-14 和合本)
  
  耶利米在面对“死刑审判”的时候,仍然在为他的同胞考虑,仍然忠心的按着神的谕旨劝诫以色列人悔改,没有为自己做丝毫的辩解。这就是神的仆人吧!他爱他同胞的灵魂胜过爱他自己的,他坚守神的话胜过对人和对死亡惧怕。
  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各种反对的声音,讥诮的声音,就像耶利米所遭遇那样,可是,如若我们爱灵魂胜过爱自己,爱神的话胜过自己对平安,又为何退却呢?。一个安慰是:上帝做工的时候,魔鬼也在工作。若是事工一路顺遂,那或是蒙了上帝极大的怜悯,或是这件事不在神的心意中(魔鬼不屑阻挠)。所以,若是出于神,我们至死也要坚持。像先知耶利米那样,包涵着对灵魂的爱和对神话语的坚持。

2021-09-09 耶24-25 LS

  於是耶和華問我說:「耶利米你看見甚麼?」我說:「我看見無花果,好的極好,壞的極壞,壞得不可吃。」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被擄去的猶大人,就是我打發離開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我必看顧他們如這好無花果,使他們得好處。……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將猶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領,以及剩在這地耶路撒冷的餘民,並住在埃及地的猶大人都交出來,好像那極壞、壞得不可吃的無花果。(耶利米書 24:3-5,8 和合本)
  神的心意竟是让以色列人被掳,在他们离开这地的时候得蒙恩典。联想到之前几章的经文:以色列人一直硬着心不悔改,他们甚至将先知锁了起来。现在,神的“审判”来到:神使他们被掳,使他们流离失所。但这个审判怎么看怎么像是“管教”:父母在远处紧紧的看护着,让孩子经受些磨练。
  所以,大卫在选择“灾祸”时会说:我情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如果这位发烈怒实行审判的神,在“审判”的时候都带着慈爱,带着恩典,我们又有何理由在经历难处的时候不信靠他呢?

2021-09-07 耶20-21 LS

祭司音麥的兒子巴施戶珥作耶和華殿的總管,聽見耶利米預言這些事,他就打先知耶利米,用耶和華殿裏便雅憫高門內的枷,將他枷在那裏。次日,巴施戶珥將耶利米開枷釋放。於是耶利米對他說:「耶和華不是叫你的名為巴施戶珥,乃是叫你瑪歌珥‧米撒畢 ,……願我生的那日受咒詛;
願我母親產我的那日不蒙福!
給我父親報信說「你得了兒子」,
使我父親甚歡喜的,
願那人受咒詛。
願那人像耶和華所傾覆而不後悔的城邑;
願他早晨聽見哀聲,
晌午聽見吶喊;
因他在我未出胎的時候不殺我,
使我母親成了我的墳墓,
胎就時常重大。
我為何出胎見勞碌愁苦,
使我的年日因羞愧消滅呢?
(耶利米書 20:1-3,14-18 和合本)

今天这段经文刚好回应了昨天和师贤分享的代祷。耶利米因为讲了别人不愿意听的话,就被“神的仆人”打,被上了枷关在仓库中。神的仆人被如此对待,其实是在羞辱神。那先知如何回应呢?这点让我有些意外。
先知耶利米毫不避讳的讲出了他对巴施戶珥的诅咒,我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带有耶利米的怒气,有多少是神吩咐他的话。总之,耶利米在怒中宣告了对巴施戶珥的审判。巴施戶珥会听进去多少呢?不知道,或许会被当作痴人说梦吧。
显然这件事对耶利米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灵性低落到开始诅咒自己的出生,诅咒那些报告他生辰的使者!让我震惊的是耶利米竟如实地写了下来!这与当今在教会中流行的政治正确多么不同!一个先知、神仆难道不应该是慈眉善目、有恩典有耶稣基督的荣光嘛?先知怎么“能”是这种样子!
但说实话,耶利米这段咒诅的话反倒成为了我的安慰。我看到耶利米,神的先知,神的圣仆,也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会因为别人的攻击伤心,会因为被诘难而软弱,会跌倒,会软弱到诅咒自己的生辰。先知和我一样,只是先知并不伪装自己,强撑着好像多么“属灵”,多么“刚强”一样。
我觉得,耶利米胆敢将这样的话写进圣卷当中,也胆敢这样对神说话,想必他对神是有极度的信靠和信任。他晓得神不会因为他说了大不敬的话而厌恶他,也不会因为他的软弱和低落而轻看他。相反,神会接纳他的抱怨,怜惜他的眼泪,体恤他的软弱。因此,耶利米可以真实的讲这些话,将自己的心最真实的袒露在神面前。
神没有回应耶利米的抱怨(其实也不需要回应罢),但显然在21章,神安慰了耶利米,给了他力量继续忠心传讲预言。

2021-09-06 耶18-19 LS

「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窰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窰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耶利米書 18:6 和合本)
想到一首诗歌:《主是陶匠,我是泥土》。神待我们岂不像窑匠弄泥吗?他要怎样,我们就会怎样,这是他的主权,更因为我们是属他的。
在他面前学习顺服和谦卑正是我最近要学习的功课。耶稣基督拯救了我,为我付上完全的赎价。他不需要我为他做什么,因为祂是完全的,因为祂是神。我读经,灵修,服侍,做工,所有的这些都不会在神的荣耀,耶稣基督的救赎上加添什么色彩,因为祂已经完全。所以,那我所做的有什么价值呢?无非是窑匠愿意在破落的泥土上雕琢罢了。那我又有什么值得夸口的呢?我又有什么资格和权力对窑匠说:你做这个,你做那个呢?
祂是窑匠,我是泥土。求主使我能够顺服在祂面前,听祂命令胜于献祭,顺从祂胜于为祂献上最好的脂油。

预定论中的两派

预定论中的两派

Jonah Liu
2021-08-06

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是一个极其复杂也极难处理的一个议题。

就预定论本身而言,它既包含了堕落前预定说,也包含了堕落后预定说。二者的区别并不在于堕落的时间顺序,而在于上帝预旨的逻辑次序。

堕落前预定论

堕落前预定论者认为,上帝的拣选是在亚当堕落之前。此即是说,上帝预定了耶稣基督的救赎,将来的复兴,因此预定了亚当的犯罪与堕落;在人还是未堕落者之时,上帝就预定了某些人得救而另一些人受罚。换句话说,那些被遗弃者是在他们还未是堕落的罪人以先,就被上帝预定承受神永恒之愤怒。堕落前预定论(如 神学家范泰尔Conelius Van Til 就持此观点)立基于对上帝主权的绝对信靠上,相信无论是创造、堕落、救赎与更新都在神全权的权柄之下。

这种堕落前预定论常常称成为”双重预定论“,也被反对者讽刺为”预定受罚论“。持此预定论的人常常在罪恶源头的问题上被人诘难,因为持此观点很容易让人推导出神是罪恶的肇因这个错误的论点,因而需要极为小心的加以处理,否则很容易成为宿命论者——而“宿命”一词被加尔文斥责为“亵渎的字眼”。加尔文同时代的马丁路德就鲜明的反对这种预定论,在路德宗认信的《协同书(The Book of Concord)》(简捌11 )中就写道:

(我们拒绝下列异端)

  1. 再者,上帝不愿每个人得救,但只靠祂任意的计划、目的,与旨意,而不顾他们的罪过,上帝预定某些人受咒诅,使他们不能得救。19

21这些均为亵渎可恶异端,因它们夺走在圣福音及圣礼使用中所有一切安慰。因此上帝教会内不该容忍它们。

堕落后预定论

堕落后预定论者认为,上帝的拣选是在上帝容许(或任凭,注意用词)亚当堕落之后。此即是说,上帝容许亚当堕落,之后,在本该全部被遗弃的犯罪堕落的人中,凭己意拣选祂的儿女或遗弃罪人。换句话说,那些被遗弃者被撇下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罪,而被拣选者是唯独因为神主权的恩典而被拣选。显然,堕落后预定论者立基于对神恩典的信靠上,更多的在强调拣选唯独出于神的恩典。如,荷兰改革宗的多特信条就持守此观点:

(第一项第6条)有些人从上帝领受了信心的恩赐,其他人则没有领受,这是出于上帝永世的预旨, 因为“上帝从创世之出就知道祂一切的作为”(徒 15:18;参英文钦定本重译)。 “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做万事的,照着祂旨意所预定的”(弗 1:11)。根据这种预旨,不管选民的心如何顽固,上帝都用祂的恩典予以软化,引导他们相信,同时上帝任凭那些未蒙拣选的人因着他们自身的邪恶和刚硬而遭受祂公义的审判。人与人同样陷入毁灭之中,最终却受到如此的分别对待,此事特别显明了上帝的作为不可测度,满有怜悯,同时又极其公正。这就是圣经中所启示的拣选与弃绝的预旨。 悖逆之人用不纯洁、不坚固的心思对这一预旨枉加测度,就自取沉沦,而圣洁、敬虔之人则从中得到不可言喻的安慰。

堕落后预定论回避了罪恶源头的问题,但也常被攻讦。因为这种论调强调”上帝容许罪的发生“,这种”容许“很容易被描绘成上帝无可奈何而勉强的容许人犯罪,仿佛仍有一小部分领域不在上帝的权柄之内(显然这是错误的)。如阿民念主义会过分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责任,将神的预定弱化为预知,把救赎之工限定为神依靠人的回应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是『立规矩要神遵守,定法则要神顺从』。

对预定论的持守

无论是堕落前预定论或是堕落后预定论者,都坚持救恩是神无条件拣选的主权与救恩是不可抗拒的恩典;也都反对上帝要对人的堕落与犯罪负责(这是人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加尔文主义者还是加尔文的反对者,几乎都认同上帝在创世以先就预定拣选了祂的儿女(弗1:4)这项基本的教义。

堕落前预定论或是堕落后预定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主权与恩典)去理解预定这个教义。

那么哪一个是对的呢?或说,哪一个是真理呢?我认为:都不是,也都是。

在教义上,我持守堕落前预定论,但更接纳堕落后预定论者对恩典的强调。《威斯敏斯特信条》在处理这个议题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谈到预定的时候,着重阐述神的恩典;在论及遗弃的时候,着重强调人的罪。 《威斯敏斯特信条》第三章中这样写道:

一.在永恒中,上帝就按其至圣至智的旨意,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弗1:11;罗11:33;来6:17;罗9:15,18);祂虽如此预定一切,并不因此就是罪恶的创始者(雅1:13,17;约壹1:5),也不强迫受造者的意志,而且诸次因的自由运行或因果关系也并未废去,反而得以确立(徒2:23;太17:12;徒4:27-28;约19:11;箴16:33)。

……

五.那些在创世以前被预定得永生的人,是上帝按其永恒、不变的目的,及其隐密的计划和祂自己的美意,在基督里拣选了他们,使他们得永远的荣耀(弗1:4,9,11;罗8:30;提后1:9;帖前5:9)。这预定惟独是由于上帝白白的恩典和慈爱,并非因为祂预见到他们的信心或善行,或是预见到他们在信心与善行上的坚忍,或是预见到人身上其它任何因素,这些都不是上帝预定他们的条件或原因(罗9:11,13,16;弗1:4,9);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弗1:6,12)。

……

七.至于其余的人,上帝照着祂那不可测度的计划,施与或保留怜悯,为了使祂对受造者的主权,得着荣耀,祂随己意撇弃他们,并预定他们因自己的罪受羞辱,遭忿怒,使祂荣耀的公义得着称赞(太11:25-26;罗9:17-18,21-22;提后2:19-20;犹4;彼前2:8)。

最后,仍要说的是,无论是否接纳预定论,都与得救无关——这并不是一个关乎得救的教义。

但我接纳预定论的理由正如《威斯敏斯特信条》所言:(预定论可以让我)从有效蒙召的确实性,得以确信自己在永世中蒙了拣选(彼后1:10),如此,这教义就为那些真心顺服福音的人,提供了赞美、敬畏和爱慕上帝(弗1:6;罗11:33),谦卑自己、殷勤做工的根据,并使我们得着丰富的慰籍(罗11:5-6,20;彼后1:10;罗8:33;路10:20)。

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雅歌》

8:6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  
8:7 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其实我并不甚期待“爱情”。看一看自己的父母与周围认识的夫妻,总觉得所谓的“爱情”也不过就那样: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鸡毛蒜皮与争吵。从开始的相看两不厌,到最后的相厌两不看。总觉得,与其追求理想的“爱情”,倒不如认认真真的过日子,认认真真的处理、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生活过得精致,有情调,充满罗曼蒂克。

但坦白来讲,心中还是有所渴望。就像雅歌书中说的: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想象中💭,爱情应该就像飞蛾扑向火那样,为了那把火焰🔥奋不顾身,如电光,如火焰,如死之坚强。尽管看到周遭的种种艰难,尽管被人厌弃、被人藐视,但仍然说:因为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火也不能淹没,结局也无法知晓,但我愿意为爱情坚持到最后一刻。

感情这种东西总归是超越理性,不能用逻辑分析出个一二三四五。不断地强调面对的种种困难,为自己设立逃城,总感觉好像在说:我还有退路,我随时可以撤出,不用全身心的对待这份感情。这样战战兢兢、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就好像看文艺类电影的过程中开了弹幕,被各种言谈常常打断,既不能经验故事中的美妙,亦不能咀嚼众人的交锋。

味杂而浊。

那种感情中讲求你来我往,工于计较,患得患失,绝不能我对你付出的比你对我付出的更多的,不知道是爱得不够还是根本就不爱?

如果爱,请深爱。

末期童話

《末期童話》
作者:木心

我獨自倚著果核睡覺
今日李核
昨日梅核
明日桃核

我倚著果核睡覺
香瓤襯墊得愜意
果皮乃釉彩的墻
墻外有蜂蜜,宇宙

此者李
明日余睡於桃猶昨日之梅
不饗其脯不吮其汁
我的事業玉成在夢中

其實,夫人
余誠不明世故
何謂第四帝國的興亡
夫人?

我的預見,計劃
止於桃核
世人理想多遠大
我看來較核桃之又小

昨梅核今李核明桃核
我每日倚著果核睡覺
忙忙碌碌眾天使
將我的事業玉成在夢中


将来的那場婚筵

将来的那場婚筵

【约2: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
【约2:2】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约2:3】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约2:4】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约2:5】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
【约2:6】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
【约2:7】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
【约2:8】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
【约2:9】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约2:10】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约2: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约2:12】这事以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引言:

「迦拿」可能是克法迦拿(Kefar Kanna,距拿撒勒约三哩),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是科北特迦拿(Khirbet Kana,离拿撒勒八哩)。这两处离拿撒勒都不算远,可以说明主人怎么会认识耶稣一家。

一: 尷尬,酒用盡了! 1~3

傳統上,猶太人的婚禮會被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訂婚,這時候兩個人在律法上已經是夫妻了,兩個人如果分開需要按照律法旅行離婚的手續。通常來講,訂婚與婚禮間的間隔是一年的時間,其一是為了讓新郎新娘有足夠的時間預備婚禮,其二也是為了在這一年的期間檢驗新娘聖潔的貞操。

等到一年期滿,婚禮才會真正開始進行。未嫁女子的婚禮通常是從禮拜三開始,寡婦的婚禮則是從禮拜四開始。在婚禮那天,新娘的父親會挽起新娘的手臂,幸福地在街道上行走,接受眾人的祝福。接著,新郎家的迎親隊伍會過來迎接新娘。接親的這一過長往往會耗時很久,甚至有時會到深夜,所以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中十個童女會因為等候的太久而打盹。在新郎這邊,新郎的父親或親友會為新郎新娘搭建彩棚,婚禮就在彩棚中進行。婚禮的最後,新人會設宴款待親友,整個婚禮自始至終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在整個婚禮中耗時最長也是最需花功夫準備的,就是最後的婚筵部分。因為這場婚宴往往會持續至少三天,通常會有一週之久。新郎一家人需要提前好幾個月開始預備食物、酒水。特別是在加利利的迦拿這樣的小地方,購置物資並不是像我們這樣方便,他們沒有朴朴可以叫(關鍵是他們沒有手機,不能打電話讓別人送貨上門),甚至連燈油都需要跑到比較遠的地方。所以,新郎一家在準備婚筵的時候會check and double check,充分準備好所需用的一切,以防出現什麼意外。

耶穌時代加利利的小村莊迦拿也是如此,婚禮是鄰里鄉親許多戶人家一起來完成,也是邀請鄰里鄉親共同籌備,分享婚禮的喜樂的時機。耶穌的母親或是處於認識對方、或是處於其他原因也在這場婚宴當中,極有可能瑪利亞是過去幫襯。所以,大概是因為瑪利亞的關係,耶穌和他的門徒也受邀赴席。

這時,在婚禮中發生了一件事情,似乎要讓整個婚禮的喜樂氛圍戛然而止:酒用盡了!這要麼是因為來的客人遠遠超過預期,要麼是家主本身酒沒預備足夠的酒(這種可能性比較低)。總之,這對新婚夫婦的婚禮尚未結束,他們就要共同面對他們生活中的第一個難題了:在筵席正當間,沒有酒了!這實在是件讓主人顏面盡失的事情!沒有酒水(對他們來說是飲料),很多人會覺得這家人根本就沒想好好待客嘛!食物不夠大家或許還能理解,酒水不足這就是妥妥的待客不周了。

許多人可能就因此悻悻而歸,畢竟成年人參加婚禮大多是奔著酒水飲料,聊天吹水去的。當然,可能也會有人藉此大發不滿,開始抖露新郎新娘的各種黑歷史,整個婚禮的可能就要轉變為新娘和新郎“社會性死亡”的葬禮了。而這樣的陰影很可能會伴隨著新郎新娘的一生,成為他們在社群中揮之不去的污點。

你會說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嚴重嗎?當然會!

在耶穌他們所處的小鄉村裡,怠慢了親朋好友鄰里鄉親是一件極爲嚴重的事情.畢竟,婚禮是新郎和新娘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候,而且也是在所有的親朋好友面前做見證的時候。一旦婚禮上出現了什麼意外,怠慢了前來參禮親朋好友,這不單單是尷尬的問題,而是有可能被排擠到社群邊緣的大事。

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因爲耶穌時代的時代的小村莊迦拿比較像我們早些時候的農村:婚禮和喪禮都是全村人一起出動,互相幫襯完成的。工業化進程使我們的社會細分為不同的角色,城市中生活的人許多事情可以請更專業的人士來完成,以至於不再那麼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而農村社會中卻不是這樣,大家平時都是忙碌自己的事情,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是一起出動,相互幫襯。

去年我奶奶喪禮大概也是這樣,整個流程基本都有“本家”承擔。大事有族長或長輩主持,其他事都是各家各戶出個人手(甚至是請假)一起完成,有人做飯、有人籌劃、有人出力、有人跑腿——家主要做的就是煙、酒、水管夠,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期間聽我太姥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是我們村里有戶人家老人過世的時候,他家裡怠慢了前來管事的長輩,以至於第三日抬棺槨入殮的時候,村里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以至於在三伏天,他們家人就被晾在那裡。你知道後來事情怎麼解決的嗎?他家的兒子披麻帶孝,逐家逐戶的磕頭道歉。是的,你沒有聽錯,一群中年喪父的男人,逐家逐戶磕頭、懇求著鄰里鄉親能夠過來幫忙。

二: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 4~8

所以,耶穌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也知道這件事情的後果。作為最了解耶穌的女性,或許瑪利亞想著:全能的耶穌或許能幫忙。

“Jesus May Help”

於是她過來尋求耶穌的幫忙,她對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意思是,或許你可以幫下他們。結果耶穌回答了什麼呢?有點讓我們意外,耶穌說,“母親(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

和合本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把耶穌的語氣翻譯地非常生動。“母親(原文作婦人)”是對瑪利亞的尊稱,耶穌在此使用的是敬語,和合本翻譯的年代“母親”一詞要比原文“婦人”一詞更能表現出尊敬的意味——但這種尊敬也帶著距離感。

而耶穌的後半句話“我與你有什麼相干?”這句卻並不是客氣和禮貌的話。耶穌對瑪利亞的回應實質上拒絕了瑪利亞要祂幫忙的請求,耶穌說:妳的請求與我有什麼關係呢?。耶穌接著說道:“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如果按照約翰福音中對“耶穌的時候”這個短語的應用處境而言,“耶穌的時候”往往指向耶穌上十字架的時候。如,在约7:6 ,門徒們要上到耶路撒冷過住棚節的時候,耶稣就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而後的經文如,约7:30。就更明顯的將“耶穌的時候”指向了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 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约13:1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

所以,當耶穌對瑪利亞講:我的時候還沒到之時,或許提醒了瑪利亞耶穌的身分:祂是那位奉天父的旨意差遣而來的,祂遵從父的旨意,而非她——瑪利亞的指使。

於是,瑪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最了解耶穌也最信任耶穌的人,選擇了這樣回應: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用屬靈的黑話,這叫作“順服”。

瑪利亞相信:“Jesus Will Help,although not in my way”

是的,耶穌聽到了瑪利亞的祈求,拒絕了瑪利亞的要求。但瑪利亞仍然相信耶穌會解決問題——儘管她不知道以耶穌什麼樣的方式,她選擇順服——耶穌說什麼,她就做什麼。

我們或許會像瑪利亞的前半段,將自己的需要告訴神,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曉得尋求那位大能者的幫助。只是我們會對祂說:主啊,我想要這件事這樣或那樣的成就,求你來幫我。或者是說:主啊,我要這樣或那樣做,求你幫我成就。

你聽,在這樣的祈求中,耶穌好像是那位“幫助者”:他來幫我們完成我們的心思、想法、意念和謀劃——我們是那位設計藍圖的人,耶穌好像是我們雇來的工人,一個優秀的、熟練的工人。祂用祂的“超能力”來幫我們解決我們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或是處境難題,而後,我們付上感謝、讚美或是奉獻作為祂做工的工價。

或許,在某些小概率的時候,耶穌基督會成就你所求所願。但大多數情況下,至少我個人的經驗是這樣,耶穌會像拒絕瑪利亞那樣拒絕你:“我與你有什麼相干?”耶穌其實在說:我要聽從你嘛?當然不是。耶穌不需要,也沒有必要聽從我們。父母親也沒有必要順服自己的少不更事的孩童。其實應該反過來:孩子應該順服父母,我們要順服天父,就像耶穌那樣,完完全全的順服天父的旨意。

其實,我們常常向那位至高全能的神、創造天地的主發出的抱怨就是:你為何不聽從我這渺小的受造物呢?

有冇搞錯!我們應該聽從那位造我們的主才對啊!

瑪利亞和耶穌的對話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耶穌確實聽到了我們的禱告,但祂不是按照我們的意思為我們成就,而是按照父的意思,按照上帝祂自己的意思成就。

祂聽到了我們的禱告,但卻不一定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回應。

瑪利亞或許並不知道耶穌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但她相信耶穌會處理的。儘管我們不曉得耶穌會如何處理我們當前的艱難、困苦、哀傷或是絕望,盼望我們也像瑪利亞那樣相信耶穌一定會處理,也像瑪麗亞那樣即便不明白其中的前因後果,也願因這對基督的信靠而順服。

三:你倒是把好酒留到如今 9~10

對耶穌的信靠和順服成為了整個事件的轉折。

約翰緊接著記載了耶穌實行神蹟具體的方式:按照猶太人的潔淨的律法,主人要先請客人洗手洗腳,這樣才可以進門用餐。這六口石缸就是為了客人潔淨預備的。耶穌吩咐用人將缸裡到滿水,而不是祂自己悄悄地做,表明這件神蹟是有許多人見證人在場(不是魔術)。用人們把缸到滿,直到缸口,這也避免了有人會質疑說耶穌是用水摻酒的嫌疑。接著,耶穌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耶穌只是發出祂的話,事就成就了。管筵席的嘗了,反倒責怪家主把這麼好的酒留到最後!

現在,婚禮上的危機被解除!他們不用再擔憂因為酒用盡而怠慢了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他們也不用擔心被人認為失禮,他們也不用擔心因為這一次意外而導致他們成為一生的陰影。現在,他們可以繼續歡樂的宴請親朋好友,請他們享受更加豐盛喜樂的宴席——並且是用更好的酒。

耶穌解決了他們生活中的危機,帶領他們進入更加喜樂和豐盛的宴席之中,以一種讓人意外的方式。

在我們對整個神蹟有了了解之後,我們需要再回過頭來思想約翰整個神蹟中想要表達的意思。為什麼迦拿婚禮上的神蹟會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呢?為什麼“第一個神蹟”不是死人復活、醫病趕鬼、瞎子看見這樣讓人驚嘆的、非常宏大的敘事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幾個點可供我們思考:

其一,耶穌不只關心那些“大事”,也關注婚禮上缺少酒水這樣的瑣碎的事。

在婚禮上缺少酒水,或許並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變成被鬼附或者雙目失明那樣給身體或者家庭中帶來永久不可逆轉的傷痛。但對於婚禮上的新郎和新娘而言,婚禮即將被搞砸,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本應是最幸福的時刻即將變為他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於那對新婚夫婦而言,他們面對的危機是真實且艱難的。

耶穌並沒有在單線條式、粗粗地處理我們遇到種種境遇,耶穌並沒有對他們說:你看,有我,這位神的兒子在你們婚禮上,你們多榮耀啊,應該歡喜快樂啦,不要那麼在意面子,不要那麼看重別人的看法,也不要過度關注自我,你要看那更大的事,有耶穌基督在你生命中還不夠嗎!要關注永生!

我想,如果我在那種處境下,耶穌這麼對我說話的話,我會離他遠遠的。

當然,或許你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我妹妹就把我罵了一通。我妹妹今年要中考,在考體育之前,她非常的緊張,很擔心自己的體育成績會拖後腿。她告訴我的時候,我隨口對她說:你之後再看這個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那麼重要了。所以,放寬心。我說的話似乎並沒有錯,可麻煩點在於,對於成績不是遙遙領先的她而言,體育成績確實是能夠讓她與她的同齡人競爭的一個重要的科目。對面臨中考的她而言,言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每一個能拿到的分數都拿到。我的話帶有“真理”,卻少了“恩典”——我其實並沒有關注到(也不關心)她的需要,而是從我的角度在評論,在comment我的看法。

我們不能對一個即將要上高考考場的學生說:高考不重要,以後還有機會;我們也不能責備一個還處在失去親人悲痛中的朋友說:你要喜樂,福音還不能成為你喜樂的源頭嗎?看看將來那永遠的盼望!我們也不能對一個因堅守信仰而受到壓力的同學以一句簡簡單單的“靠著那加給你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了事。

因為耶穌並沒有這樣做,儘管這些話看起來都合乎“真理”。

對於學生而言,眼前的考試帶來的壓力是真實的,告訴他眼前的事不重要是在教他欺騙自己;對於那位在悲傷中朋友而言,悲痛中的失落與無助也是真實的,這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永遠的盼望”就能化解;同樣地,因堅持信仰而受到的壓力和軟弱困境也是真實的。

耶穌沒有忽視這場婚禮上新婚夫婦面對的真實的危機。我們所傳講的福音也沒有忽視我們面對的,真實的困境。福音告訴我們要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滿足並成就了神的義,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同享永生,有那永遠的盼望;但同時,福音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努力的過成聖的生活,要隨時查驗何為神良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保羅更是把基督徒的生活比喻成戰爭,要我們穿戴全副的軍裝(弗5),這意味著我們在每日的爭戰中並不總是得勝的,軟弱、跌倒與失敗就想敵人突然的襲擊一樣。基督徒的成聖路不只有將來那星光璀璨的永遠的榮耀,也有眼前汗流滿面才能糊口中真實的恩典。

耶穌基督做成的,不只是大調式众水齊鳴、萬馬奔騰,“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一般將來的氣勢如虹的、榮耀的永生,也有小調式和風細雨,綿延悠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般的細膩,讓我們每日可以靠著他過得勝的生活的恩典。只是,不要忘記,那將來的比眼前的要更大,更美好。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其二,耶穌來,是要邀請我們進入一場婚筵。

對於約翰的讀者,熟悉舊約的猶太人而言。水變為酒的這個神蹟很容易令他們想到,那位神人摩西和他的兄弟亞綸將水變為血的那件事——那個神蹟也同樣是摩西對埃及人所行神蹟的頭一個(出7:14~25)。

在那個神蹟裡,亞倫在法老和臣僕面前舉杖擊打河裏的水,水就變成血了。這件事帶來的後果是河裏的魚死了、河也腥臭,埃及人就不能再吃這河裏的水。幾乎所有有關基督教的文獻裡都會把這個神蹟,以及之後的九個神蹟稱作“十災”,顯然,大家心裡很清楚這個神蹟所宣告的是死亡的信息,是審判的信息。但在這裡,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約翰也特別的強調道這是第一個神蹟),是在一場婚禮上。耶穌不僅翻轉了處危機中的新婚夫婦,更把水變為上好的酒,讓整場婚禮進入到更豐沛的喜樂之中。耶穌不僅拯救了這場婚禮,也挽回了新婚夫婦即將失落的“面子”。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耶穌非常喜歡婚禮,聖經中也喜歡用婚筵、宴席來比喻將來的永生。在太22:1~10,路14:15~25大筵席的比喻中,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王為他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在啟示錄中,約翰描述將來聖徒團聚,齊頌主恩場景時寫道:

【启19:6】我听见好像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
【启19:7】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

將來千禧年聖徒相聚,我們與主面對面的時候,就是去參加一場極為盛大的婚筵,一場以全宇宙作為襯托的婚禮,到那時,基督要迎娶他的教會,迎娶屬於他的新婦——就是我們。到那日,天地之間所有的受造物:星辰、月亮、石頭、太陽、花草、雀鳥都會作為這場婚筵的超級唱詩班,諸天頌揚著那位捨命為我們的基督,穹蒼傳揚我們,他的新婦,與基督戀愛的點點滴滴。哇,那是何等的美妙啊。

這也是聖經中一直所啟示的,基督的死所帶來的終極的盼望。因祂的死,我們得以生。因祂愛我們,為我們舍己,又用水藉著道將祂的新婦洗淨,成為聖潔,可以先給自己,做個榮耀的新婦,毫無玷污、皺紋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5:26~27)。

從文本結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約翰寫作的一些端倪。在第一章裡,使徒約翰首先記載了耶穌接受施洗約翰洗禮的過程。如果我們按照新約中對洗禮的一貫教導來看,基督徒受洗是表明歸入耶穌基督,是與他聯合的記號。那麼,耶穌我們的代表,按著“諸般的義”接受了洗禮,成為與屬於祂的人聯合的記號。對於使徒約翰來說,這個洗禮只是婚禮的前奏。如我們之前所言,猶太人的婚禮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先訂婚,中間經過一段等待期後才正式有婚禮。所以,在耶穌受洗之後,祂呼召門徒,帶著他們一起參加一場婚禮。那麼,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見,約翰所記載的這場婚禮其實指向了將來耶穌基督迎娶新婦(祂的教會)時,那更加榮耀地、更加盛大的真正的婚禮。

這也是耶穌所要帶著門徒,帶著我們所要前往的目的地:我們要去參加一場婚筵,那一場屬於我們自己的、榮耀的婚筵。

其三,真正的好酒(喜樂)在將來的婚筵上。

從另一方面,聖經用婚筵來比喻永生,也表明將來與主同在的美好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實的、可觸可感的。在詩篇中,詩人感慨說: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34:8)使徒彼得也說: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前2:3)就如何呢?是在2:2節所說的,愛慕祂。甚至連著耶穌基督也說:我的肉是真可吃的,我的血是真可喝的。

這裡顯然不是說耶穌的肉就像唐僧肉一樣,啖一口長生不老,恰兩口壽與天齊。這裡顯然是在說,基督教信仰不單單是一個觀念,一種信念,一種思想那樣抽象,而是要真實的,豐富的,“可觸可感”,又真又活的信仰。它並不是像考試一樣,只要你背出使徒信經、背出福音內核之類教條式的內容就會給你蓋戳:“PASSED”好了,你過關了,可以進入天國了。

不是的!基督教信仰不是這樣的。耶穌基督是來邀請你參加一場筵席。基督教信仰不僅讓你知道神的良善、聖潔、公義和全能,更要讓你經驗這一切的美好和榮耀。這是什麼意思呢?愛德華茲在講道中說道:

有人問:相信、知道和品嚐得到有何不同?心裡有新意識、新能力,不進知道那些事情,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和為例,究竟有何特別?

他回答說:這個問題就像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問你紅色和藍色有何不同一樣。他若來問你紅色和藍色不同,是否就跟小號和雙簧管不同一樣呢?你會如何回答?你也許會說,嗯⋯⋯我個人覺得小號更像紅色,雙簧管更像藍色。可是,事實上,答案是”不“。你根本不能以某個領域裡的感官經驗來解釋另一個感官經驗。

愛德華茲是在講,當你接受了聖靈,成為了基督徒之後,你的心便獲得一種全新的直覺能力。這使我們不單可以相信並且知道神是聖潔、恩慈的,也會在心裡擁有全新的意識,真切的感受到聖潔和恩典的美好。這兩者是不同的,相信神是恩慈的和嚐到神的恩慈並不相同,好像你可以理性的相信糖是甜的,但真實的經歷到甜味卻是另一件事。

你知道神是恩慈的嗎?你相信嗎?即便你說,我還沒那麼相信也沒關係。品嚐的第一步就是“渴慕”。你若希望得到新的感應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有渴慕的心,你開始因為得不著而苦惱,開始科渴慕,開始渴望得到。接著,你開始感到喜樂。你並不止于相信而已,這一切並沒有停留,反而變得更陶醉、更快樂、更甘甜。最后,你慢慢被征服、被滿足。

我這樣說好像很抽象,其實愛德華茲也寫道:“我實在無法解釋,唯有你親自經歷”。我期望以我品嚐咖啡的經歷來幫助你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在我寫這篇獎章的時候,桌邊就放著咖啡。

許多人對咖啡的經驗就是苦,這是我們的一般經驗:咖啡確實是苦的。單對某些咖啡,我們又能喝出(或者聽人講)不同的味道。比如,曼特寧濃重的煙感,耶加雪菲清澄的酸,Gesha和Guci濃重的紅茶感。但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喝出過一些不一樣?比如,這家的咖啡和那家的咖啡好像有些不一樣?儘管你點了同樣的曼特寧、Costa Rica或者Yirggacheffe,他們的酸、甜、苦會有那麼點差別——或許你不會像專業的咖啡師那樣指出來差別在哪裡,但你總會承認他們之間的差別,偏好這個,喜歡那個。

這種差異曾經令著迷,我粗略的知道他們不同,但我分不清太妃糖的甜、蜜糖的甜和白糖的甜,分不清黑巧克力、巧克力和焦苦,分不清黑醋栗、果汁、柚子、玫瑰花茶之間的差異。當別人跟我講說咖啡有某種某種風味的時候,我大概和大家現在的表情一樣:腦袋上寫滿了問號(我知道你所說的東西,但我感受不到你相同的感受)。但我渴望有更細緻的分辨力,那種差異令我著迷。我會苦惱為何同樣的甜、同樣的酸、同樣的苦,我會喜歡這個而不喜歡那個,我渴望知道其中的差異,更渴望擁有“咖啡味覺”,可以區別出他們之間的不同。

於是,在不斷地渴望之中,我開始注意不同食物在味覺上的差異,開始刻意的操練分辨普通巧克力與黑巧克力。直到有一天,我第一次真實的在咖啡中喝到了黑巧克力那種唇齒留香、綿延悠長又苦盡甘來味道,我迫不及待的確認這個味道,又情不自禁地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樂。

這種真實的“感官經驗”與我在書裏、在別人口裡聽到咖啡有某某某某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黑巧克力”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巧克力的品種,而是一種聯繫味覺、觸覺和嗅覺混合的多重經驗。當我越來越多的品嘗到咖啡的滋味的時候,就像前面愛德華茲所說的,你會更加陶醉、更加快樂,更加甘甜。

我們的信仰也是這樣,當你被神的恩慈、良善、信實、公義、權能所征服的時候,不,甚至不當你被征服的時候,只要你開始品嚐主恩的滋味,這一切都會進入你的腦袋中,進入你的生命中,成為你的一部分。你便會開始說:“神給我的愛勝過別人的閒言碎語,因此我不再懼怕;神的智慧高過我的智慧,因此我不再憂慮;神的恩典高過我面對的艱難,因此我不再羞愧”。願上帝的恩典真實的臨到你的身上,因為那將來的筵席比現今預嚐到的更加豐盛。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願上帝祝福祂的話語。

我們一起禱告。

preView
This page loaded in 0.00247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