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字 下的文章

一些句子

信心有三个纬度:认识,认同和信靠。信靠自然生发出顺服。信心是神的恩赐,也是救恩的管道。信心和悔改是一颗心发出的两面,一个是你认同什么,一个是你放弃什么。所以悔改和信心一样,是得救必需的。宣布信靠很容易,但是悔改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认罪并悔改无法伪装。

在时间和逻辑上,只有被圣灵重生的人才能相信,所以所有相信基督的都是已经重生。人因神的恩典被拣选,因自己的行为被遗弃。这更加显明得救是白白的恩典。呼召是上帝借着人做成他自己的工作。重生就更加突出了恩典的意味,因为我们不能生自己。

悔改总是向骄傲发出挑战。

既然基督需要圣灵对祂的服侍,那么我们肯定也需要。从使徒时代,祷告的能力并没有减弱,我们应该大胆来到施恩座前,相信按照上帝的方法,在上帝的时间里,我们要领受祂的怜悯。

我们不知道这些恶怎样会通往善,所以我们的信心就受到试炼。但因为上帝藉着十字架已经成就的事,我们就可以信靠他。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在某些方面,这些约是一样的。它们都有相同的原则:上帝愿意作我们的神,他要我们作他的百姓。它们都讲到后裔、土地和救赎。它们都包括了律法和恩典。它们都指向耶稣。

圣经不是说在人里面有上帝的一种形象样式,而是说人就是上帝的形象样式。我们本身,我们的整个人都是上帝的形象样式。我们里面的一切,理智、感情、意志、甚至身体,都在某种方式上反映着上帝。想象你是站在一面镜子面前,镜子里的形象反映出你传给镜子的一切,这形象的一切都是代表着在你身上的某些东西。当然镜子只反映出你的部分,你的前面和侧面,而不是里面。与此相比,我们更深远的反射出上帝的形象样式:我们反映出上帝的一切,我们里面的一切都在某种方式上反映出上帝。
(TF)

  1. 无论哪种研究视角,认真的注释圣经、查考圣经如何说话都是最核心的事 2. 圣经的权威来自于上帝本身,因此是无谬误的,但无谬误是指原文无谬误,在传抄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 3. 正典的确定遵循着这样的次序:教会没有使正典具有权威性,反而是教会看这些书卷,发现了上帝已经是他们具有权威
    (👆以上为《救恩出于主耶和华》 学习笔记)

我如果靠自己,就会成为一个极其情绪化的人,我能做的就只是考虑个人的得失和感受。你被造不是为了发泄无法控制的情感,你被造是为了结果子、行善,为了神的国,并得着能力。

那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如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他,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月亮与六便士》)

上帝的名字是: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最后落在了是这个动词上,Frame说这样自我称谓的神表明了祂是有位格的。可是为什么动词就表示有位格的呢?
联想到郑渊洁还是二月河在评论近几年的当代文学时说到,如今的散文使用太多的形容词,变成了意象地堆砌,少了灵魂。过去的那些散文能非常巧妙的运用动词,一颦一蹙一举一动都能使人物活起来。Frame所说的位格personality是不是也是基于同样的思路呢?

或许当你怒气发作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等候的能力或姿态。我认识的最有能力的人是那些愿意跪在神面前等候的人。对于这些改变历史的人们来说,跪着并不是一种陌生的、困难的姿态,因为他们知道祷告会使人在每天的生活中得着属天的能力。
千万不要低估你每天花在祷告上的时间的重要性,跪下祷告一定能使你有能力克服失控的情绪。情绪是任性的,充满朝气的,有时候是狂暴的。控制一个人的情绪的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就是跪下祷告。当我们的身体跪下祷告时,我们的灵魂得到的医治是奇妙的、永久的。如果不在耶稣面前跪下祷告,我就不可能像耶稣。

甘于平凡需要极大的勇气。

拒绝成长会老化,陷入“第二童年期”,外面虽然涂上了成年的粉饰,但内里仍是情绪化的小孩——无病呻吟、索取无度、以自我为中心。生命就是要不断地成长。追求心理和心灵成长,不但可以预防心理失调,而且当生命更上一层楼时,从前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淡然褪色,不成问题。
(《荣耀的冠冕》 w4d6 )

爱,却有限制。温和,却仍要求对后果负责。

合理的哀伤期是四十天,过了四十天以后激素的分泌就会紊乱,就必须靠吃药来维持正常的分泌。但吃药不能解决心理问题。
(TY Li)

相思是篇冗长的腹稿,
发表出来往往却很短。

那样的生活真好。一起努力的活下去,也庄重地享受生命每一秒的恩赐,诚恳而温情。面对深沉热爱着的人,平静的言说,不急不徐地展露着爱意。我把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当作生命最后的日子,宠溺着最爱的人。倘若明天就要分离,我们都不会哭泣。多少年后再遇,也依然如胶似漆。

如果你在追求自我表达,那么你的恩赐是无法提升的,因为自我表达根本上是拒绝被批评。如果你看到别人的需要,怎样更有效的服侍这个需要,这个是可以讨论的。

你在动物园都打不到猎,你在野外怎么能打到猎?
(From XH Ni)

对偶像,我们往往有三种情感:贪爱,信靠和顺服。

总是会认为冷漠才是人与人之间本来的情景,淡如水的交情才是常态。对别人的善意总想要积极的回应,只是觉得你的善意我不愿辜负。

谦卑是真正的面对我们的被造、罪性和蒙恩,并真正的刻在心板上。

真正的爱包含着智慧,真正的尊重包含着克制,礼物只有充满期待的在合适的时间打开才会让人满足。
(《当男孩遇见女孩》)

带着期许看人和事总会失去中立客观的立场。有了期许以后,那些本应平淡之事就会变得让人心生妒疑,然后被无限制的放大。

知己一已足 情侣百未阑
蠢,都是资深的。
(《云雀叫了一整天》)

Educated = elegance 语言优美+ wisdom言之有物

我觉得Rev. 是一个人最尊贵的title。

在基督国的价值观里,向下是向上的台阶。

我们常常以一种悖逆的态度反抗我们的造物主,实在不愿承认在我们的主对我们有完全的主权。

以云为名的孩子

《以云为名的孩子》
作者:木心

四月四月想起你
时时路遇樱花

从前,每日樱花下
谈几句,就散

你嬲我一宵
闪避我七天

七天后,你
若无其事地泥上来

樱花盛开即谢
你的事,总这样
四十六年游去
你若记得,也不是爱

自己太俊
不在乎别人

偏偏是你的薄情
使我回味无尽


今天读到的一首有趣的小诗。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我》
作者:木心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晚上批改作业。本以为这些题目考研的时候都做逐一做过,书上写的笔记也依稀还在,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却着实被题目难到,面对题目一脸懵,似曾相识却又总是做不对。烦躁之中合上作业,读到了木心的这句话。

啊,大雪纷飞的日子。

记忆中上一次漫天飞雪已经是六年前了,天很高,云很淡。我和妹妹走在雪地,只想去看脚下的路到底通向哪里。走了很远,很远,路过一片麦地、穿过一从桃林,深一脚浅一脚的没有尽头。不知道走了多久,妹妹说她走不动了,一定要我背着她,我们这才折返回家。回去的路上她靠在我的肩上睡了。

再往前就是十年前了罢,具体也并不是很记得日期。那年的雪下的特别大,约莫超过我的膝盖。每天蹬着自行车上学、回家,很怕自己会摔得头破血流,小心翼翼地骑过一个很长很长的上坡,然后又是个很陡的下坡,我每次都要下来推着慢慢挪过去。那年很冷,冷风吹透了穿过多年又很臃肿的棉袄,被雪打透的棉衣并不能御寒,寒意一直在袖口徘徊。我心里默默的念叨:心里只要火热就不会冷了。居然靠着这咒语奇迹的抵御了那年冬天的寒冷。

那年冬天还做了一件事。我和父亲用板凳做了一个雪橇,拉着妹妹在厚厚的积雪上滑行。乎阿乎阿。我很开心,父亲很开心,妹妹也很开心,但母亲很不开心。因为据她说从那之后妹妹就感冒了,不过我不怎么记得。

妹妹还没出生的时候,我们一家会在寄居的那条路上散步。积雪映着月光并不很暗,反而会有些刺眼。走啊走啊,从小路走到大路,就走到河边一家面店。他们家的面很好吃,有浓重的烟火味。一家三口坐在河边的小摊,只要两份面,母亲说她吃不完一份,总是会让我先吃,父亲也会匀一些给她。多年后想起来,那时候这样一份面确实有些贵。

好多年都没有经历过大雪了。可能也是由于离家的缘故,在北方上学的时候也会有大雪纷飞的日子,可那样的雪并不会积攒。黄土高原上的雪就像年轻时的爱情,来的时候轰轰烈烈去的时候也毫无痕迹。而家里的雪总是怎么等都等不到,一旦来了,就尽兴而认真地倾洒好久。后来到了南方,就更没可能遇见大雪纷飞的日子了。

去年过年的时候有下雪,那时才些微体会到木心的这句话。一个人走在被雪铺覆的柏油路旁,昏暗的路灯映着远处,冬青的影子闪烁在脚下的路,雪花悠悠地落在肩头。久居在外,连乡音都掺杂了关中和闽南的味道。我生长于这个城市,却与她有种深深的距离感。

我不是归人、也不是过客。

可能只是最近梦到了妹妹,有些想家了。

书读 |《约拿书》: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约拿书》是圣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卷书。

上次读约拿书的时候,关注也回应了前两章对于侍奉的呼召,这次却关注到了上帝对约拿个人的回应。下次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约拿书值得我花时间再读。

约拿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上帝呼召他前往尼尼微城传道,他却故意去向相反方向的他施。在去往他施的路上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都要被破坏。他知道上帝对他的心意,所以,当水手们掣出他是罪魁祸首的时候,他就一无隐瞒的告诉了他们。约拿也知道如何止息风浪,所以他要水手们把他丢在海里,风浪也确实因他们这样做就止息了。

约拿和上帝也有很好的交通。约拿书第二章的祷告堪作典范,引经据典又充满谦逊的言辞,匍匐卑微又坚定的仰望神的恩典,人的渺小和神的崇高在这里彰显的淋漓尽致。看起来,约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紧接着在第三章,约拿顺服了自己的呼召,前往尼尼微宣讲悔改的道。

但是约拿始终还是约拿。转眼之间,圣经的笔触就转向了约拿和上帝的对峙。圣经如此描述:约拿大大的不悦,且甚发怒...就祷告说:现在,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死了比活着更好。

约拿的怒气似乎有些无厘头。尼尼微城悔改了,也听信了约拿传讲的信息,约拿却还是觉得不悦。其实,从约拿的祷告里可以些微看到原因,约拿辩驳说:我知道祢有恩典也有慈爱,所以我才往他施。约拿没有讲出来的话是,你让我回来宣讲这信息,告诉他们城要覆灭,却又让我的话落空,你是说话不算话的神。所以约拿很生气。

我们生气往往只是因为事情没有照着我们的预期发展。那种对人和事失去掌控的状况挑战了我们的权威,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用夸张地情绪和高亢语调回应这种挑战。怒气之下掩盖的,只是我们对自己渺小和无知的恐惧。

当你告诉一位事业有成的学者,他所讲论的有错误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年轻的学者往往暴跳如雷,用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好像为自己辩驳,其实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不住兜圈子掩饰自己的错误。而那些让人尊敬的长者却不是如此,他们坦率地会告诉你他的理解,多数情况下更会承认自己的无知。

最近被同侪夸脾气好,这让我很羞愧。其实我的脾气很糟,又很乖戾。我成长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母亲同父亲吵架,奶奶同爷爷吵架,我所知道的关系中,争吵似乎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沟通和相处模式。年少的时候对很多人和事都不满,但出于基督徒的“自觉”,我又不能用脏字,所以我练就了一副骂人不带脏话的本领。花尽心思用言词挖苦讽刺别人曾是我的乐趣,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别人大发雷霆,用极重的语气和措辞说话。我以为我在“提醒”他们,我以为我只是在“吐槽”而已,但实际上,我只是想让事情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进行,而我做的却是在不住的论断和伤害别人。

后来在团契中被打磨,更多的是渐渐地被福音接纳。当别人对我发脾气地时候,我知道我的脾气比他更坏,我知道他并没有恶意,只是需要宣泄心中的不满,我更清楚的是,当我肆意放纵自己的脾气的时候,耶稣却依然接纳和承担我所有的怒火。于是,我好像成了没有脾气的人——但其实并不是。只是,我知道我的罪有多深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基督的爱有多广。我依然有脾气而且很大,就像约拿一样,只是我选择只面向上帝——因为我知道祂爱我,会接纳我所有。

但脾气大的人始终脾气大,就像约拿始终是约拿。在祷告中的我和约拿一样,常常对上帝发怒,在很多事上都急切和不安。不止一次我向祂求说:求你取我的性命,因我死了比活着更好。

所以,读到约拿书的我如同看到了自己。那样的逃避,萎缩,明知上帝的呼召却不住的躲避,熟知上帝的话语却故意不听,当事情不合我意的时候我充满怨言——因为它和我祷告所求的不一样。甚至,我也像约拿一样和上帝强词夺理。

当上帝问我,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我也曾回答说,我发怒以致于死,都合乎理!

多少次了依然没有改正。每次都和上帝暗暗较劲,每次能听到却故意不听祂的劝告,等到最后哭哭啼啼的回到上帝面前,又哭又闹的向祂求着不该属于我的事情。祂为我预备总是超乎我想象的奇妙,只是我要等候祂的时间。

约拿书的最后,上帝在帮助约拿调整自己的心思。祂也一直在帮助我调整自己的心思,因为我知道,祂一定要祂自己成为我的满足;因为我知道,祂必是听了我向祂许的愿:求你把我心中最后一点也夺去归你。

昨天听Rev. Lin讲课,讲到基督徒的问题往往有两个:1. 不顺服主的话,2. 没有属天的智慧。而我既不顺服主的话,也从来没有属天的智慧。所以我更需要管教。

约拿书大概是66卷书中唯一一卷戛然而止的经卷。约拿可能依然会重复他之前的故事,一边又一遍的同自己的骄傲和脾气对抗,只是,他会更加顺服,也更加明白祂的心意。

或许彼时,上帝依然会问他: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我至今犹在等候

《我至今犹在等候》
作者:木心

驿马车行业中
特快马车的出现
使时间再度缩短
当年,能与驿马车争锋的
便是邮便马车
车上除了邮件也载旅客
此外,还享有特权
任何车马挡道,必须让路
车掌兼保镖
佩戴枪支,以卫护邮件和旅客

   我所等候的就是这样送来的一封信

今天心情很糟。

白天审校了一篇论文的清样,审校完以后就开始为这篇论文做封面图设计。不停的翻文献,查之前画的图,始终没有找到让人满意的配色方案。一句“底色不能为白色”着实让我苦闷到晚上,画完以后却觉得怎么排序都不合适。眼看着截稿日期马上要到,心里又开始埋怨起自己的拖延。

在事情越来越多的年纪,基本每天都在为各种事情忙碌和焦躁:忙着写论文,忙着做实验,忙着看文献,忙着助教,忙着写报告,忙着各种事情——除了静下心来学习。晚上走在寂静的校园时,也不禁会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其实,现在所有的事情并不可能占据我所有的时间,甚至,如今事务的双倍也不能把我的时间占满。只是自己并没有学会如何协调眼前的事务,更重要的肇因是自己的拖延。

就像今天文章的封面图,收到邮件是九天之前的9.20号,我本应该有充足的时间构思这个设计,也因该有重组的时间同别人交流及修改自己的想法。只是,转眼之间,就不知道这九天流到了哪里。

每天都过得很快。就像特快马车出现以后,连收信的时间都变得很短。就像现在,给人发了消息以后,就迫切的期待着对方的回复。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就好象过去了许多年。在这样的节奏里,语速变得很快,工作变得很快,生活变得很快,以致于,记忆也消逝的很快。

快速便捷的沟通方式降低了沟通的成本。渐渐的,讲事情变成了沟通,传递信息取代了交流,所有的对话都不自觉地带上了目的,所有的言辞都开始变得廉价。失去了护卫的邮件同一片薄纸并无两样;不被会意的情话也只能沦为戏笑。

太快了。快的来不及认真的对待每件事情,来不及认认真真的为喜欢的人祷告,也来不及审慎上帝的美意。几个月前把自己的签名改成了truely my soul waiteth upon thou.想让自己的急躁的心静下来。却发现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眼花缭乱的事情让人应接不暇。

一直在追赶着什么,跑啊跑啊的,或许我跑得太快了,让祝福追不上我的步伐。

木心说,那封邮件持枪佩剑所向披靡的送到了目的地。上帝的礼物也会是这样罢。日记里写下的早已是许久之前的事情了。四个月,并不算长,八十天,其实很短。在一生的年岁里,这些日子不过是漾起的一小朵涟漪,转瞬即逝。

那封信终究会送到。乘着邮便马车,被车掌兼保镖护卫,一路无人可挡的,不急不徐地送到旅人手中。

嗯,车掌总是不急不徐。

离开的时候,师妹送我一个芒果,香气和着晚风沁入心脾。

书读 |《褥子团契》:请放下手中的石头

标题出自奥伯格所著《褥子团契》第五章

第一次读褥子团契这本书是好多年前。那时在带领团契和小组上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在团契图书馆寻书时看到了这本,便被深深的吸引。当时没有读完,但是忘记放在哪里了。去年清明假期回到了本科团契,就悄悄把这本书又借了回来,不过只是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吃灰。再次读起时,同之前的感受不甚相同。书里提到的一些tricks也不经意间已然践行在了自己的生活和服侍中,给自己同他人的相处带来颇多的裨益。

奥伯格化用的是约翰福音第八章的故事:

【约翰福音 8:2-11】2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3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4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6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7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8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9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10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11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这个女人确实是个罪人。行淫无论在哪个文化里都是不被接受和允许的。行淫时被抓,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可以直接用石头打死。所以,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这里所期待的,就是耶稣如何回答。如果耶稣显出他的怜悯,就可以说他心软,不恪守律法,如果他说,“用石头打死她”,那么他就触犯了罗马人的法律,因为罗马人禁止犹太人滥用宗教私刑。

这个女人原来也应该是一个年轻,美丽的新娘,或许对生活充满憧憬,期待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可以和她一同哺育孩子,建立家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望,或许是她丈夫的过错,也或许是她的错,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关心她,注意到她的男人,最后她越过了界限。她开始撒谎,欺骗,她开始对她的丈夫保守自己的秘密。以至于有一天,在她同这个男子幽会的时候,门突然被打开。有一群人,那是她尊敬的人,其中也可能有他的丈夫,把她捉走,带到了耶稣面前。

奥伯格特别提醒读者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圣经强调说,这个女人是在行淫时被捉。这意味着,那些要捉她的人,早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他们早已经为这个女人预备好了结局,他们也可能手里已经拿着石头,等着这个女人的罪行一旦发生的时候,就把她拉出来,拿石头把她打死。

所以,耶稣在这里就质问他们: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耶稣关注这个女人所犯的罪,但他更关注这些围观者灵性上的罪——而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或许我们对自己拥有极高的道德认知,也有很高的品格追求。但这些追求只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狂妄和自高。我们手中紧紧的握着一块石头,随时准备着丢给我们周围的人。奥伯格列举了几个石头,比如:论断的想法,高人一等的心态,不耐烦的话语,苦读的憎恨,以及几乎不给爱留余地。在我们周围的人面临破碎,罪恶感,在害怕和失落中颤抖和挣扎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伸手帮助他们,反而随时准备将自己手中的石头丢向他们。

最初读到这本书时的我也是这样。那是正面临着服侍和学业多重的压力,很多事情并不遂人意。对同工不满意,对弟兄姊妹不满意,对老师学术能力不满意,对团契关系不满意,对周围一切一切的事情,充满了不顺意。以至于在服侍乃至于生活之中,随时都充满抱怨,不满,在话语里也慢慢都是苦毒。我的手中总是有一块石头,随时准备着丢向我周围的人。就像一个刺猬,总是用刺面对那些想要与你亲近的人。

耶稣说,去吧,这是律法所允许的,只是,如果你们自己没有犯罪的话,就可以这样做。说过这话,耶稣又弯下身子,在地上写字。耶稣写的什么约翰并没有说。无论耶稣写了什么,这里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有人放下了手中的石头,接二连三的,先是年纪大、较有智慧的,圣经这样写道。或许他们的心融化了一些,变得更有人性,或许他们想起来,他们自己也曾处于需要被饶恕的情景,最终,没有一块石头在愤怒中被掷出。

耶稣在这里说,其实你们想要做的并没有什么不对,你们也是破碎的罪人,只是你们还不愿认自己的罪。嗯,我们和那个女人其实一样,都需要被更新和饶恕。当我看到自己和周围那些糟糕的人一样的时候,我便没有气力拿起掷向别人的石头。我总以为如果换做我来做这些事情,会做的比现在更好,我总以为他们就应该如此如此,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总以为他们没有做到我的预期,是他们自己的不用心。但耶稣却在这里说:你和她都需要被饶恕。

这其实是件蛮讽刺的事,使徒保罗说,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根本就不被定罪了(罗马书8:1),然而我们却在不断地不断地论断、定罪我们周围的同工。作为基督徒地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不过是人,并没有定罪地权柄这件事。奥伯格如此写道:定罪与论断已经如此根深蒂固的深植于人性之中,我们无法想象,若没有这两样东西,还能否正常生活。是的,定罪和论断已经如此深的根植于人性之中。在读过这段文字的多年以后,我自以为已经渐渐的除去了对别人的论断,也确实除去了大多数,可以接纳很多不同的人,接受他们的怪癖,甚至是乖戾。

但在面对极个别人的时候,仍然充满着抱怨和愤怒。我自以为能借着这些年积攒下来沟通的经验和技巧同他们化解彼此的冲突,我也深信我有足够的能力聆听和对话,但是,上帝却让他们摆出一副拒绝沟通的姿态。于是,我变得忿怒,意气用事,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导致彼此的关系走向恶化。

当他们拒绝我的时候,我的手中又拿起了石头。

所以耶稣说,你其实和她一样。

在我的人性之中已经如此深刻的印下了论断与定罪,以致于被拒绝的时候又重新拿起了石头。

只是耶稣又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在这里向这个女人表示了接纳,肯定她的存在,向她表示,有她真好。接纳是发自内心的行动。接纳他人,并不表示在他人从事一些可能伤及别人或是伤害他们灵魂的事情时,不愿提出挑战和质疑。而是真正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体贴别人的软弱。

耶稣已经如此接纳了最真实的我们,并且付上了极重的代价,为什么我们不愿接纳我们周围的人,还要拿着石头论断他们呢?

所以,请放下手中的石头吧。

好吃

《好吃》
作者:木心

早晨扒了两碗稀饭
道十点钟下课
肚子饿的咕噜噜
派听差去校门口买侉饼
加一个铜元麻油辣酱醋
蘸着吃的又香又辣又酸
比山珍海味还鲜美点饥
实在特别好吃
未必出于饿极了的缘故吧


晚上同师弟师妹一起去吃了新开的麻辣烫。好吃的食物同有趣的灵魂一样,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在被琐事捆绑的日子里,幸福感竟然可以简简单单的只是因为吃到了好吃的食物。o( ̄︶ ̄)o

这几个月一直在为某件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祷告。祷告之间仿佛心思也被祷告的对象牵挂,变得敏感,急躁,失去了理智与基本的判断,变得对上帝充满抱怨,不满和苦毒,双眼被蒙蔽,以致于看不到造物主每日的恩典。好在,也在被辅导地过程中渐渐地放下。

祂总是刚刚好在恩待我。就像今天因为一些状况,意外的有半个小时阅读的时间,很享受也很惬意。阅读是在享受与人灵魂的相交。安静下来读书的时候,就仿佛在聆听作者娓娓道来他的故事。

嗯,这么多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别人讲故事。许多年前和T交往,最开始做听故事的人。T讲故事很得其章,生动,有趣,能把一件件琐碎的事绘声绘色的讲述出来。后来,又遇到一些有趣的人,讲述着不同人的不同的故事。每个人讲述的方式不同,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经历者的口中也迥异。

甚至幻想过自己只做一个单纯的听故事的人。曾有些日子总喜欢坐在长者身旁,听他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讲着自己的故事,无需逻辑,无须道理,甚至不需要连贯,不疾不徐的讲述着或长或短他们酸甜苦辣的人生。

现在,自己却常常成为讲故事的人。但总觉得自己讲不好自己的故事,多言多语却不能把信息很好的传达。其实,我还是更习惯做听者,听下,记下每个人独特的过去。

每个人都有故事。恢弘壮阔的历史是给少数人的幸运,波澜不惊的日常是多数人的平凡。我们并不总是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里,我们过活的,往往就是简简单单的,平淡无奇的日子。

听别人讲述幸福地时候,自己也感到幸福。
能感知到幸福地日子,才唤作充满恩典的日子。
就像买到一个侉饼那样的幸福,
就像吃到一碗好吃的麻辣烫那样的满足。
就像,
你买了侉饼来,我买了麻辣烫,
我们彼此分享着美食。

总之,好吃!

preView
This page loaded in 0.002275 seconds